天天看點

【教育圓桌派】專家學者為家長支招:如何讓你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教育圓桌派】專家學者為家長支招:如何讓你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主持人:

《中國民族教育》記者 吳紹芬

本期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 李莉娟

今日積極心理學療法倡導者、國際積極心理治療師 John Sutton

中央财經大學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初三學生家長 李洪兵

新疆克拉瑪依第一中學副校長

教育部“國培計劃”領航名師 孫玉紅

碧桂園實驗學校校長、家庭教育專家 陳錢林

本期策劃:中國教育新聞網執行總編 段風華

近年來,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措施。2022年2月8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釋出,明确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家庭的責任不容忽視。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對于家長和一些組織機構如何更好地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加強教育和親情關愛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現實中,由于一些家庭教育缺失,或家校協同育人時的合力不足導緻孩子心理問題突出,甚至發生極端行為,讓人惋惜不已。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心靈受傷了也沒有告訴父母,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情感上的孤島?對于孩子,我們怎麼樣讓他們更好地接受挫折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支撐因素到底有哪些?新時代,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家長?

針對這些問題,在今年兩會前夕,我們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心理咨詢專家、學校管理者和家長,他們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營造更好的環境。

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及真實需求,對他們缺少傾聽、尊重和愛,孩子的内心就很容易受傷

記者:現在,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越來越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加快,有少部分孩子一旦受到批評或挫折,可能會選擇一些不當行為來逃避現實,還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影響身心健康的焦慮情緒,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李莉娟:我以前學心理學,畢業後先後到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師範學院工作,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十分關注。201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青少年抑郁症群體,孩子們患病呈現低齡化特征,但是學校、家長缺乏有效的發現途徑,這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有責任、有義務用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通過大量社會機構和基層醫療點的調研之後,2020年兩會,我送出了“關于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機制的建議”的提案,得到國家衛健委的回複,并在同年9月釋出了将高中生及高校學生抑郁症篩查納入體檢的通知。

我認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實際上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青少年心理疾病原因非常複雜,有生理原因也有社會原因。青少年的大腦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器官,大腦在12-18歲的發育效率比在其他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都更高,青少年決策判斷功能要到25歲左右才會發展成熟。在這個時間段,一旦壓力應激系統被長期激活,就會波及到前額葉皮質,導緻發展程度受限。是以,相比于兒童或者成人,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哪怕是正常的青少年,即使沒有遭遇特定的壓力源,也都會對壓力有過度的反應。但是青少年的焦慮、抑郁、強迫等情緒,一直被嚴重低估,我們要做到早發現、早篩查、早治療。

李洪兵:我是一個初三學生的家長,加之在高校國際合作處工作,對于青少年的成長一直很關注。我注意到,現在的孩子首先是希望赢得教師、家長的鼓勵和尊重,這也是一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獨生子女這一代,我們作為家長,很容易把注意力和所有的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

随着孩子的成長、學業的增加、生活的變化,如果我們總是在跟孩子安排事情、下達硬性任務、不斷施壓時,小孩經過努力仍達不成、扛不住,他們的内心就會有沖突、恐懼、失望甚至絕望情緒。孩子長期的負面情緒積累,如果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正向回應時,就容易堵塞心靈溝通的管道,從成長的正向軌道脫離。

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做到:守住孩子做人的底線,給予他充分的、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欣賞孩子,時時處處看到他的優點和進步;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在他需要時,給他提供适當的幫助。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擁抱、安慰、幫助他渡過難關,讓他知道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不是孤獨者,家長是永遠愛他的。

孫玉紅:生兒育女,重在“育”的過程。現在有心理問題孩子的比例在不斷攀升,這固然與社會激烈競争的大環境有關,但更與原生家庭建設有密切的關系。父母給予孩子的不僅是生命,更是幸福人生的培育過程。家長的責任是努力建設一個有愛的家庭,夫妻之間互相信任和支援、協作營造幸福的家庭生态,在幸福的氛圍裡成長。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當然,幸福的家庭生态不是不吵架,而是能夠盡快合理化解,不讓負面情緒過多地影響孩子,讓家庭始終處在一種正向正常正态的生存狀态中。家長用心共建、精心營造的家庭,才能給予孩子愛、安全感和信任感。

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各種情緒體驗,并在實踐中體會到經曆挫折後的美好,這樣,才能打開他們通向真正幸福的大門

記者:現在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備受寵愛,生活中有許多應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嘗試過。如何讓他們除了學校學習,還會多一些成長經曆?

Sutton:我在中國工作了20多年,一直為中國家長和學生做教育和心理咨詢。受疫情影響,現在我在美國繼續做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我的總體感覺是,中國的家長為孩子的付出在世界上都屬于高水準,但缺乏一些關于孩子成長及心理溝通的專業的、科學的知識。

經曆各種情緒體驗,是人生的必然經曆,當然包括負面情緒。其實,每一個人從孩童時代開始,都會體驗到生氣、恐懼、緊張、挫敗和悲傷。是以,消極負面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情緒,如果正确對待,就會給我們帶來生命的積極意義和價值,讓我們在體驗中學會健康、快樂成長。

現在,家長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他們往往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孩子去“自動免疫”這些非積極情緒以及日常生活經曆,這樣反倒關上了孩子通向真正幸福的大門。有的孩子會沉溺于手機、網遊、視訊遊戲等帶來的快樂,孩子在不斷追逐這些虛幻空間帶來的快樂卻永遠得不到滿足。然而,這種快樂是虛幻的、膚淺的。是以,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正常地體驗一些非積極情緒,是他們在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經環節,正如同地球重力對我們骨胳和肌肉的正常發育的作用一樣。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負面情緒太厲害,可能會對我們帶來嚴重的後果;如果總是避開它,也會對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我們這一代家長在成長中經曆了經濟拮據、生活困難等各種窘境,反倒磨煉了意志,學會了在挫敗中成長、在軟弱中堅強。

是以,家長要從自身錯誤的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避免因無知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作出不當選擇。要讓孩子們熱愛生活,體驗到人生的美好多于經曆的痛苦。

家長要做孩子疏解情緒的支援者、慰藉者,成為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

記者: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學會做心态平和的家長,能陪着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孫玉紅:當孩子産生不良情緒時,作為家長,最主要的是及時疏導孩子,這時,家長一定要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讓他把不良的情緒或感受說出來,盡量不要用“過來人”或教訓的口吻給他下定義,而是要充當情感的共情者和了解者。做心态平和的好家長,要對孩子保持合理的期待,這其實也是家長自我認知發展的過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能勿托于子,在自己所能的情況下幫助孩子合理成長、量力成長、健康成長。

Sutton:孩子的成長會經曆不少挫折,會走許多彎路,會犯很多錯誤,這是孩子成長中必然經曆的事情。當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家長就會以平和心态來看待這些經曆。當家長着眼于發掘孩子的潛能,而不是揪住孩子的錯誤、弱點不放時,就會更加放手地讓孩子去實踐、去經曆、去成長,給他們充分試錯的機會,這種信任、寬松的環境,恰恰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陳錢林: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首先,以愛為基礎。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個性,聚焦、賞識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産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即使孩子犯了錯,也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孩子小時犯錯,我一般是“關起門批評,打開門表揚”。

其次,對孩子飽含期望。在孩子取得進步時,适當的期望能讓他們再接再厲;當經受挫折時,合理的期望更能激發信心。推薦使用“賞識 期望 引導”模式,賞識之後提出期望,引導孩子達到期望目标,成功之後再進行新一輪的賞識與期望,這樣形成良性循環。

再次,為孩子解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挫折、出現心理困惑,這時正是家長進行精神引領的好時機。家長要學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如果企圖用堵、壓的方法去解決,就容易使沖突激化,隻有通過疏導和溝通的方式,才有可能讓孩子敞開心扉。當家長感覺力度不夠時,多與教師特别是班主任溝通,争取形成家校合力。歸根結底,要給孩子精神力量。

“雙減”背景下,家長更要把握好契機,帶領孩子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品行養成

記者:在“雙減”背景下,中考、聯考對于孩子們來說還是一生中重要的事情,家長應如何應對?

Sutton:“雙減”是中國政府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而采取的措施,展現出政府對孩子們的關愛和呵護。通過“雙減”,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在減少,也意味着家長能有更多的時間和他們相處,這是很好的親子時光。這時,我們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花時間關注孩子的情緒和精神成長,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關愛孩子。我們要關注孩子身體、心智和精神的全方位成長,帶領孩子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品行養成。

這裡給家長們提幾個小建議:一是不要光緻力于改變孩子,也要追求自身完善;二是要研究和觀察孩子,弄清他們是如何感覺和看待家長的陪伴和教育的。我們要看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有進步,要欣賞、鼓勵和信任孩子,而不是專注于“挑錯”;三是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以及這種期望會如何影響孩子;四是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而不是附加一些限定條件,如與成績提高、某些進步相挂鈎。我們要在任何時候都愛孩子,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總是同意他們所做的事情。“我永遠愛你,我會一直和你在一起,我将永遠幫助你”,與“我不同意你所做的決定或行動”是要區分開來的。隻有将兩者的關系處理好,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李莉娟:去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我送出了“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教育部同年11月予以回複,并提出将兒童青少年抑郁症篩查納入體檢。

為了讓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我提出過這樣一些建議:第一,通過持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體育習慣,強健體魄、培養意志、緩解消極情緒,預防抑郁症低齡化;第二,建議加大學校心理教師關于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的專業教育訓練,降低青少年因抑郁症誤診、漏診、延誤治療時間而引發的後果;第三,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關聯,提高家長心理健康素養、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社會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今年,我的提案是呼籲加大師範生的培養力度,助力“雙減”政策更好落地。我相信,這些師範畢業生在學校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和家庭教育觀念必将對社會産生更加廣泛的影響,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作者:吳紹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