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作者:安康鐵檢

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是公益之訴、督促之訴、協同之訴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圖表制作:吳美妘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2022年2月25日,河北省任丘市檢察院檢察幹警跟進監督居民小區電動車集中充電樁的安裝和使用情況。 肖俊林 葛亞明 攝

公益司法保護“朋友圈”逐漸擴大

2021年8月19日,重慶市檢察院針對多款App違規收集使用公民個人資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召開案件磋商座談會。江泳 攝

2022年2月10日,1000多萬網民圍觀了一場檢察聽證會直播,這場聽證會圍繞南四湖流域生态環境公益訴訟案展開。

從2015年全國人大授權試點先行,到正式立法全面推開,再到如今一起案件上千萬網民關注,檢察公益訴訟走過了不平凡的曆程,公益司法保護的“朋友圈”逐漸擴大,也更加深入人心。

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站在建黨百年的刻度之上,黨絕對上司下的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發展,也是大陸法治程序中實作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公益保護,誰都不是旁觀者,檢察公益訴訟所取得的成果,也必然是在共建共治的基礎上實作利益和生态的共享。

聚焦重點

服務大局保障民生

如何更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世界法治史上一直在探讨的課題,而中國檢察公益訴訟貢獻了最大數量的實踐樣本。

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部署,也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7月作出決定,授權在13個省區市開展為期兩年的試點;2017年6月修改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正式建立這一制度;2018年10月、2019年4月又将公益訴訟檢察職權寫進修訂後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檢察官法。

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曆經頂層設計、法律授權、試點先行、立法保障、全面推開等階段,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道路。

守護美好生活是檢察公益訴訟重要的價值導向。生态環境資源、食品藥品安全,離百姓生活最近,是檢察公益訴訟關注的重點領域。2020年7月起,最高檢部署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監督活動,這次專項監督活動目前已進展過半,“守護”效果不斷顯現。

2021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生态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案件79087件,同比上升2.52%;立案食品藥品安全公益訴訟案件26263件,同比上升5.36%。

浙江省松陽縣檢察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劉某、紀某等人在減肥膠囊中添加違禁成分,可能侵害衆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檢察機關通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讓違法生産、銷售者承擔銷售價款10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法院判賠1300餘萬元。“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絕不會再幹這樣的傻事,害人害己害家人!”已經服刑的紀某悔恨不已。

江蘇省睢甯縣檢察院訴睢甯縣生态環境局行政公益訴訟案,是最高檢釋出的第二十九批指導性案例之一。在一起污染環境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司法人員赴傾倒油泥現場檢視情況,發現睢甯縣生态環境局沒有依法履職處置涉案油泥,存在轉移停放地某公司不具備貯存油泥條件、二次環境污染等問題。睢甯縣檢察院依法履行訴前程式後,睢甯縣生态環境局仍未履職到位,該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該案主審法官王顯波認為,該案立足風險預防,強化主導推動和司法協同,對于正确了解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職責範圍、切實發揮環境資源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作用等具有積極意義。

2019年11月15日,徐州鐵路運輸法院作出行政公益訴訟判決,支援了檢察機關的起訴意見。庭審後,睢甯縣生态環境局在網上釋出采購公示、中标公告,确定了危廢處置公司。在睢甯縣生态環境局的監督下,該公司對涉案油泥及部分受污染的土壤進行了無害化處置,對涉案現場進行了規範化處置。檢察機關對上述過程進行了全程監督。

功夫下在訴前,不訴勝于起訴。檢察公益訴訟中,訴前實作公益保護是最佳司法狀态,起訴案件的數量在所有立案辦理的案件中占比不算高,但其作為檢察公益訴訟監督的“後手”,增強了訴前檢察建議的監督剛性,對于“硬骨頭”“老大難”案件敢于通過提起訴訟的方式強化監督效果。

僅2020年,檢察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1.8萬件,行政機關整改回複率99.4%,更多問題訴前即獲解決。一紙檢察建議書,何以成為撬動巨石的杠杆?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區長吳園園的話說,就是公益訴訟讓行政機關以“被告”的視角重新審視了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公益訴訟可以作為推動生态環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手段。

完善制度

法定領域“版圖”逐漸擴大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法律明确規定的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在制度設立之初隻有生态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财産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

英烈保護法的出台,賦予了檢察機關對侮辱、诋毀英烈的行為及時亮劍、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用法律手段有力懲戒違法行為人。自此,檢察公益訴訟法定領域形成“4+1”格局。新制定或修訂的安全生産、個人資訊保護、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未成年人保護等法律均設定公益訴訟條款,法定領域“版圖”由傳統的“4+1”擴大到了“4+5”。

2021年8月,最高檢釋出了第二十九批指導性案例,其中首次出現安全生産領域指導性案例,為各地辦理類似案件提供了有力參照指引。個人資訊保護法審議通過當天,最高檢通過公益訴訟案例專刊釋出了5件個人資訊保護案例,指導各地突出教育醫療、人臉識别、網絡平台等辦案重點,監督保障法律統一正确實施。

重慶市檢察院針對手機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損害公益情形成立專案組,該院檢察長賀恒揚主持召開案件磋商會,組織市網信辦、警察局、市場監管局共同研究會商,達成共識并會簽《關于加強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協同治理工作的意見》。

越來越多的領域納入檢察公益訴訟法定職責範圍,完善制度、規範辦案成為目前工作重點。2021年,最高檢釋出《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規則》,這是檢察機關第一部系統規範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的司法解釋,為辦案提供了全流程、體系化的規範依據。

在檢察公益訴訟各領域,辦案規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檢察機關及時出台了規範性檔案,推動制度機制建設,逐漸形成覆寫面寬、操作性強的辦案指引體系。

生态環境領域,推動建立長江流域省界斷面跨行政區劃管轄行政公益訴訟協作機制;食品安全領域,與最高人民法院等機關聯合印發《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座談會會議紀要》;英烈保護領域,出台了專門工作指引,會同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門聯合出台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設施規範管理的意見》;制定了《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聽證工作指引》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為進一步落實中央要求,最高檢将檢察公益訴訟“等”外探索原則從“穩妥、積極”調整為“積極、穩妥”。在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中,這項工作再次得到明确。從實踐來看,在現有法律明确規定範圍之外,老百姓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的痛點、難點和熱點領域,也都是公益訴訟發揮作用的重點領域。

近年來,新領域拓展碩果累累,檢察機關在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無障礙環境建設、婦女及老年人權益保護等領域辦理了一大批人民關切的案件。2020年,杭州市檢察院開啟無障礙環境建設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在走訪調查中大家發現,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強制性不足、主體責任缺失、行政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仍然存在。

杭州市拱墅區檢察院針對拱宸橋、信義坊兩處客運碼頭長期存在未配套設定無障礙設施的情形,向市港航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收到檢察建議後,市港航局立即督促責任公司迅速完成了輪椅配置與無障礙通道增設,同時啟動對全市客運碼頭、船舶停靠點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專項排查。“我看到了我們工作的價值。”辦案檢察官說。

提質增效

辦理一案影響一片

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全面推開以來,辦案數量一年一個台階:2018年11.3萬件、2019年12.7萬件、2020年15.1萬件;2021年僅1月至11月,全國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5.3萬件,已超越2020年全年辦案數。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單純的辦案數量增長并不能滿足現實需要,提質增效是公益訴訟的目标追求。最高檢以自辦案件為抓手突出重大案件辦理,直接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6件,各省級檢察院直接立案辦理案件104件,實作自辦案件立案全覆寫,推動了一系列重大公益受損問題得到解決。

立起标尺,俯首擔當。無論是最高檢直接立案辦理的第一起公益訴訟案件——萬峰湖生态環境受損專案,還是如今的南四湖流域生态環境受損專案,都為各地解決跨區劃環境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參考的辦案思路。

南四湖流域涉4省34縣(市),根據水域劃分區域實行分割管理,管理的重點和方式差異較大。從辦案組梳理出的237條案件線索中,發現問題根源歸根結底就是因行政區劃不同引發的生态環境治理标準不統一。

最高檢立案後,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擔任辦案組組長、主辦檢察官直接帶隊辦案,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四級檢察機關200多名檢察人員組成辦案組,以一體化辦案方式辦理南四湖專案,督促相關責任主體合力治理流域污染。

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以雙赢多赢共赢為目标,通過辦案推動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實作公益保護。通過辦案,南四湖流域各地的環保認識逐漸統一:四省檢察機關會簽了協作意見;主動向當地黨委政府彙報,得到大力支援,以生态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五個部委為代表的行政機關積極配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出台《山東省南四湖保護條例》……

“公益之訴、督促之訴、協同之訴。”張雪樵這樣總結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行政機關和檢察機關都是在黨的上司下,都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分工不同,但價值追求、保護公共利益的職責相同。通過辦案,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形成合力,這是中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獨創之處,也是它的生命力彰顯的地方。

通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公益訴訟“朋友圈”不斷拓展、吸引力不斷增強,雙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與行政機關、社會組織協作配合中持續深化。與此同時,大資料、衛星遙感、無人機、快速檢測等科技廣泛運用,推動實作辦案的技術革命。

檢察公益訴訟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創新”一直是發展主旋律,更賦予這項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對檢察機關來說,這項事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新檢察職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來源:正義網頭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