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來處處有花看,一種芳心欲吐難。
陌上鵝黃初染柳,不禁煙雨袅輕寒。
——宋·釋行海《丙辰二月二日喜晴·其二》
邁過冬日的凜冽,冰雪融化,春雨霏霏裡,節令便走到了“二月二”。春節、元宵節的喜慶還餘味缭繞。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李白《宮中行樂詞》
農家大門上這副春聯依然還是紅彤彤的。門前柳樹已萌發新芽,鵝黃、淺綠渲染着初春的朦胧顔色。抓一把田野裡軟軟的泥土在手裡,聞一聞帶着春天那股特有的氣息。春風細細,柳色如煙,呢喃細語的燕子唱響了春耕進行曲。
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遊花樹,有病何須置藥籃。
隻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宋·方嶽《二月二日即事》
中國人自古就崇拜龍。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風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人們祈望龍王擡起頭來,興雲作雨,為大地、農田撒下甘霖,使農作物獲得豐收。同時龍又是鱗蟲之長,人們也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毒蟲,保人畜平安。詩裡寫了春社來,花樹新開,燕子歸來,要好好報答天地賜予的美景,和兒女承歡膝下,就是最大的快樂。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聲。
——宋·張耒《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張耒的這首詩寫的就是宋代二月二挑菜的習俗。春二月,百草生發,人們便紛紛到郊外挖來野菜,或到園中摘取新菜,既可嘗到鮮菜的美味,又能讨到發财的吉利(“菜”“财”同音)。
對舊時的農家來說,二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日,還好,“草芽菜甲一時生”,地裡的野菜争先恐後從酥酥的土裡鑽出嫩嫩的綠綠的芽兒,挖野菜就是孩子們的活兒。麥壟裡的荠菜最受孩子們歡迎。
寒冷的冬天裡荠菜在麥苗的庇護下,躲過嚴寒,春風一吹,馬上柄碧葉綠,特别鮮嫩。不一會兒就能剜一籃子。籃子裡野菜滿了,女孩子就會到地頭玩“跳房子”,“拾寶鼓”的遊戲;男孩子就會在麥田裡放風筝,一派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
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
誰為貧軀竟難逐,素為富逼豈容辭。
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為。
裡俗相傳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兒嬉。
——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甯北郭迎富》
這首詩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習俗。因為“窮神”難以驅逐,許多人已對“送窮”沒了興趣,隻不過是“漫随人意看兒嬉”罷了。二月二算不上一個大節令,但是知曉率很高,男女老少都知道“二月二龍擡頭”。其實,“二月二”節日風俗因為時光的過濾,一些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隻有枯萎的影子留存在久遠的記憶中。
如今民間仍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俗語雲“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小孩動了“龍頭”交好運,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剃剃頭、刮刮臉,也是圖個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福星高照,順順利利。
二月二忙壞了剃頭匠,人們擠擠插插要在這天把蓄積的頭發打理一下;若理發排不上号,自己就用剪刀剪一下頭發梢,為的就是取個好彩頭。小時候孩子大多刮光頭。因為小孩頭發長得快,刮光頭省事經濟。大人們就拿我們這些小孩子的光頭尋開心,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彈我們的光頭說:“試一試,瓜熟了沒有?”我們痛得龇牙咧嘴,陪着大人傻笑。
“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古民謠)。記憶最深的是“二月二打囤子”的習俗。太陽剛剛冒紅,爺爺領我先到村東土地廟前燒一卷香紙,放一串鞭炮,然後左手端着冒尖一簸箕草木灰,右手拿可把粗一根椿樹棍,用椿樹棍擊打簸箕,正應了一句古詩“處處遙聞打囤聲”(陸遊轶詩句)。爺爺先圍着房屋撒一圈草木灰。
爺爺說,二月二正是驚蟄季節,蟄藏了一冬天的百蟲都開始活動了,今天早上太陽出山的時刻,圍上一圈灰,一年當中蜈蚣蛇等毒蟲就不會鑽到屋裡。期望村舍安甯、無災無病,有個安居樂業的好日子。接着來到場院中間,嘴裡邊念念有詞:“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邊擊打簸箕畫出大又圓的大囤子,在囤子的南面再畫出一長長的梯子,“梯子”越高越好,最後在囤子中間放上一捧五谷雜糧。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态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鹂語,麥垅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
農諺說的“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這個季節。農曆二月已是萬物複蘇,大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沐着晨晖清風,人們扛着犁耙,走向田野,開始了又一個輪回的春播春種。新翻的泥土暖暖的,松松的。我們男孩就跑到剛犁過的農田裡“把骨碌”(摔跤)。牛把式不讓我們把剛翻過的泥土踩硬,掄起長長的趕牛鞭半空裡甩響,吓得我們驚叫鼠竄。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唐·李商隐《二月二日》
春色撩人,去野外踏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尋訪古人之樂,享受大自然的桃紅柳綠,怎不叫人春心蕩漾?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唐·白居易《二月二》
雨後天晴,大地生機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遊的絕好時節。一群身着輕衫牽着駿馬的少年正踏青走着。
山村如畫裡,小市兩三家。
幾擔白蓮藕,一籬黃菜花。
草沾旗角濕,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靜不嘩。
——清·吳大澄《二月二日龍陽道中作》
草色青青,綠柳依依,隻有兩三戶人家的小村莊,荷塘岸上,放着幾擔剛挖上來的雪白的蓮藕,田野裡的油菜花一片金黃,開得正好。安安靜靜的,就像一幅靜止的山水田園畫;觸目所及的都是美好的意象,更像是一首宋人小令,處處是平平仄仄的韻腳,是蓬勃飛揚的詩情,令過往的行人深深地陶醉其中。
舊苑新晴草似苔,人還鄉在踏青回。
今朝此地成惆怅,已後逢春更莫來。
——唐·韓琮《二月二日遊洛源》
盡管我們對農活已很生疏了,也遠離了這生我養我的泥土,就連二月二的習俗也漸行漸遠,但我們畢竟是農家的後人,這泥土給我們帶來多少童年的歡樂,在這泥土地裡我們長大成人,我們的血液裡依然還搏動着泥土的脈息。
陌上依然草色薰。柳棉猶未卸,雨如塵。
相望珠箔一年春。江城畔,無地展芳尊。
桃蕊兩三分。竹籬茅舍外,乍含颦。
少年何處醉紅裙。風光好,留與白頭人。
——清·譚獻《小重山·二月二日同馮笠尉江臯村行》
站在二月二這松松的、酥酥的、軟軟的泥土上,我心裡默默地吟詠着這首古詩……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進階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随筆、詩歌、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台。在征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