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20城科研創新力報告:北京上海科研人員數量和産出最多

近日,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管理中心及全球領先的資料分析公司愛思唯爾聯合釋出《國際科學、技術和創新的資料和見解——全球20個城市的比較研究報告》。

全球20城科研創新力報告:北京上海科研人員數量和産出最多

報告顯示,北京、上海的科研人員數量和科研産出最多,深圳科研人員數量和科研産出增長速度均處于領先地位,而香港的科研影響力處于全球第一梯隊。

該報告主要根據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管理中心和愛思唯爾2016年至2020年五年期間的海量科研資料,通過計量名額考察全球20個重要城市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包括新加坡、東京等8個亞洲城市(含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個中國城市),倫敦、柏林等6個歐洲城市,紐約、波士頓等6個北美洲城市。

對于疫情是否帶來變化,愛思唯爾大中華區科研分析與資料服務團隊進階研究分析師何星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報告目前統計的是2016-2020年(2021年資料在分析時尚未完整收錄),但是,2020是疫情暴發後的第1年,有一些效應可能未能顯現,需要再觀察2021年的資料來了解更多。就報告中20個城市在2020年的表現來看,學術人才的數量、學術成果的數量、國際合作程度,這些名額在報告中2020年依然持增長趨勢,大緻排位也相對穩定。”

全球20城科研創新力報告:北京上海科研人員數量和産出最多

深圳的科研人員數量增長幅度最大,複合年增長率達到了34.1%。在人才引進方面深圳也展現出明顯的優勢,“流入”科研人才比例達到13.2%,僅次于首爾,排名第二。上海和北京在科研人才留任方面頗具優勢,其定居科研人員在所有研究城市中名列第二、三名。

在科研産出方面,北京的發文量遙遙領先,五年間累計發表72萬多篇文獻,上海排名第二,發文量為32萬多篇。深圳則在科研産出增長方面領跑,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1.5%,遠高于第二名莫斯科(11.3%)和第三名上海(10.5%)。

在學術影響力方面,中國城市的高影響力出版物數量增長明顯。從卓越科研成果(含CNS 出版物(世界領先的《細胞》、《自然》或《科學》雜志)和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的年複合增長率來看,深圳在20個城市中均排名第一,分别達到67.4%和29.3%。

全球20城科研創新力報告:北京上海科研人員數量和産出最多

以科研産出中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的比例來看,舊金山、波士頓和新加坡位居前三。然而,在同一時期,深圳、上海和香港的前1%高被引論文數量增長最快,年複合增長率分别為29.3%、15.0%和13.7%。

從報告中某一城市在特定學科領域的出版物占全球份額來看,似乎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科研重點。“具體到以學術成果反映的上海研究領域集中在:生命科學,包括生物化學、基因與分子生物學、免疫與微生物、制藥;以及物質科學,包括化工、化學、能源、工程、材料、實體與天文等。”何星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全球20城科研創新力報告:北京上海科研人員數量和産出最多

國際合作對于推動知識分享和提升科研影響力發揮着重要作用,資料顯示,一般通過國際合作實作的科研産出擁有更高的學術影響力。基于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的絕對數量而言,北京在該報告所覆寫的20個城市中排名第一。而從通過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在所有論文的占比來看,香港以高達71.4%的占比名列榜首。香港、新加坡和斯德哥爾摩是國際合作出版物比例最高的前三個城市,分别為71%、67%和66%,遠遠高于20.5%的世界平均水準。20個城市的國際合作在過去五年裡均有增加,其中,倫敦和新加坡增長最為顯著,其國際合作率有8個百分點的增長。

全球20城科研創新力報告:北京上海科研人員數量和産出最多

北美與日本城市在學術界和企業的跨行業合作方面表現突出,在校企合作産生的研究論文比例上舊金山、大阪、波士頓和東京,分别為11.3%、9.4%、9.3%和9.2%(世界平均水準為2.7%)。所有中國城市的學術與企業合作出版物比例都排在了後50%。

亞洲城市則在專利申請方面表現活躍。專利申請數量方面,東京、北京、深圳和上海領先。而《專利合作條約(pct)》的國際專利申請方面,東京和深圳領先于其他城市。尤其是東京,在報告研究期内擁有最多的111萬件專利申請,并且在20個城市中擁有最多數量的pct專利申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