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Nature|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普及,必須邁過補能技術的門檻

作者/ Sheldon S. Williamson: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碩士和榮譽博士、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電氣、計算機和軟體工程學系教授,以及智能交通電氣化和能源研究(STEER)小組主任。

編譯 / Aaron 、曹錦

電動交通的形式已經越來越多樣化。并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從電動自行車、汽車到無人駕駛電動汽車、Robotruck,再到自動駕駛無人機,這些産品似乎都在顯露着未來的某種趨勢。

而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的Williamson教授認為,電動交通商業化的進一步成功,以及未來的全自動駕駛技術,将取決于電力電子技術的進步。

「這種技術在未來幾年面臨着許多挑戰,特别是在電能存儲系統的控制和智能充電系統的發展方面。」

Nature|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普及,必須邁過補能技術的門檻

智能管理系統性能的提高

電動汽車電池的續航裡程焦慮和壽命有限的問題尤其令人擔憂。目前,動力電池仍存在容量損失問題,這種問題在寒冷(0℃以下)和炎熱天氣(40℃以上)中,以及快速充電場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為解決這一問題,電力電子領域已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車載電池能量管理領域。這種能量管理的目的是使智能電力電子轉換技術(也稱為有源電池平衡)在電池級實作電壓均衡。這種方式可将行駛裡程延長兩到三倍,而且隻會增加1%到2%的電池組成本。

Williamson表示,目前業内通常會通過電路拓撲實作創新,其方式是将電路闆上的電感值最小化(一種稱為減少部件轉換器的方法)。未來幾年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使電池平衡更加高效和廉價。

為電池的「第二次生命」鋪路

在使用8到10年之後,動力電池通常會因為容量下降而退役,當其壽命結束時,回收這些電池原材料似乎是大多數人能想到的解決方案。

但事實上,這些電池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耗盡的電池可以保留70%左右的容量,是以可能适用于微電網和智能電網中的固定存儲等應用。

Nature|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普及,必須邁過補能技術的門檻

一些公司最近開展了一些項目,以檢驗這種電池「第二生命」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然而,廢舊電池的降解行為仍然是一個相對未知的問題。

在電池的第一次生命和第二次生命中進行适當的監測,對于驗證第二次生命解決方案的技術可行性至關重要。比如,如果将幾個不同容量的舊電池串聯起來形成第二生命子產品,可用能量就可以大大增加。

再經過深入研究後,研究者們認為不同容量和化學成分的電池可以安全使用,而且互相之間不會影響性能。但要建立這樣的系統,需要新的方法來控制每個已用電池的電流,以監測電池容量的實時消耗。

目前基于機器學習技術的自适應控制政策,可以更準确地估計容量,并有潛力成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即将多種電池集為一個電池,形成電池的第二生命子產品。

極快充電站何時能夠普及?

城市、郊區甚至偏遠地區都需要為電動汽車充電,這意味着電力研究人員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面臨着許多挑戰,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固定電池儲能的結合。

商用電動汽車目前配備車載充電器,從牆上的交流插座擷取輸入電源。此時,電池組充電所需的能量轉換是在車輛上完成的。

Nature|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普及,必須邁過補能技術的門檻

另一方面,直流(DC)快速充電器最近已經商業化,能夠做到将充電器和所有相關的電力裝置移出汽車底盤,這正符合了未來的超高速充電器的需求。

基于SAE J1772标準的車載交流充電(1.44 kW - 166kw)和車外直流充電(80kw - 400kw),一些學者對有線充電拓撲進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全球通用的直流快速充電标準是CHAdeMO标準。該标準允許62.5 kW ~ 400 kW的功率輸送

超快充電技術在過去三到四年出現,可提供超過400 kW的電力。這種技術旨在5分鐘内為電動汽車充電,消除裡程焦慮。該方法依賴于基于新型寬帶隙半導體器件(如氮化镓(GaN)和碳化矽(SiC)開關)的先進功率變轉換器拓撲,以及新穎的系統級架構。

極快充電架構使用的是服務變壓器,它可以将配電系統中使用的電壓功率降低到終端使用者所需的水準。

然而,這增加了系統的成本和大小,并使安裝過程複雜化。随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采用固态變壓器技術來提高功率密度和效率。再加上電力轉換拓撲、控制方案、保護裝置、寬頻帶隙電力裝置和數字控制器的進一步發展,極快充電站在未來幾年内将越來越受歡迎。

無線充電可降低「高容量電池」的必要性

考慮到自動駕駛汽車的潛力,幾家充電裝置公司已經開始探索車用無線充電器的應用。無線傳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尼古拉·特斯拉的工作,而今天更是有一系列可用的方法:聲功率傳輸、射頻功率傳輸、光功率傳輸、電容功率傳輸和感應功率傳輸。

Nature|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普及,必須邁過補能技術的門檻

盡管這些技術可以根據其功率傳輸媒體進行區分,但它們的系統配置都是相似的,主要由電源、負載、耦合器和一次/二次電子電路組成。

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器可以由交流電或直流電供電,它們的負載通常是直流電,并在電動汽車電池組處結束。感應電力傳輸是目前制造無線充電器最流行的方法,它可以提供從幾十瓦到幾千瓦的輸出功率級别,這種方法還允許氣隙變化從幾厘米擴至數米。

全自動無線充電器可以讓電動汽車随時充電,這意味着充電速度更快,整體行駛距離也更長。

無線充電器技術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因為它具有固有的電隔離特性,可以通過電源和電動汽車電池之間的氣隙進行電力傳輸,而不會有任何直接的電接觸。

是以,充電點和電池端子之間的長電纜被消除了,消除了傳統有線充電器的缺點,包括插電故障、跳閘危險以及由于電纜和連接配接器老化或腐蝕而導緻的觸電風險。

和插電技術一樣,無線充電器可以部署在住宅車庫、辦公室和購物中心的停車場進行靜态充電。它們也可以放置在公共汽車站和交通燈上,以實作準動态無線電力傳輸。

此外,動态無線充電(或動态充電)系統也可以安裝在道路上,讓電動汽車在行駛中充電,這可能會顯著減少車載電池容量需求。

因為電力傳輸是通過電磁連接配接進行的,是以發射台可以埋在地下,以減輕極端天氣條件的影響。然而,無線電力傳輸系統仍然需要改進,特别是在成本、部署、效率、基礎設施、互操作性和磁場排放方面。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研究方案包括新型功率變換器拓撲、感應線圈設計、補償網絡拓撲、控制系統、電磁幹擾屏蔽方法和智能通信。

作者簡介:

Sheldon S. Williamson (Fellow, IEEE), 1999年在印度孟買大學(University of Mumbai, Mumbai)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榮譽學位),2002年和2006年分别在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IL, USA)獲得電氣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榮譽學位)。他目前是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電氣、計算機和軟體工程學系教授,以及智能交通電氣化和能源研究(STEER)小組主任。

關于Auto Byte

Auto Byte 為機器之心推出的汽車技術垂直媒體,關注自動駕駛、新能源、晶片、軟體、汽車制造和智能交通等方向的前沿研究與技術應用,透過技術以洞察産品、公司和行業,幫助汽車領域專業從業者和相關使用者了解技術發展與産業趨勢。

歡迎關注标星,并點選右下角點贊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