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暖的“寒窗”

溫暖的“寒窗”

初春,柳州依然寒風料峭。偶爾放晴,太陽也是羞澀地出來曬曬笑臉。駕鶴山下郁郁蔥蔥,山頭斜照相迎,寒冷中帶點溫暖。

一座木樓在這樣的環境下顯得格外溫馨,這是駕鶴書院,廣西最早的書院之一。

它是見過世面的,也有着不尋常的背景,這是它廣延聲譽、名聲鵲起的原因。它經曆過曲折,曆盡寒窗歲月,唯有書香縷縷,嗣續綿綿,溫情脈脈,一如張開檐翼擁抱春天的消息。

書院門敞開着,簇擁在深林裡,綠意盎然,仿佛仍有朗朗書聲萦繞空間。溫暖的牆闆依着木棉樹,高低掩映,為寒窗帶來幾分暖和。昏黃的成色,如一枚泛黃的書簽,鑲插在小桃源裡獨自成蹊……

溫暖的“寒窗”

駕鶴書院。葉枝校 攝

“駕鶴書院”的名字很有個性。駕鶴是山名,書院是身名。不留身名遠,駕鶴乘風去,經常被視為文人的風骨。這裡不妨把它當作是前賢避世求名之“節”吧!

柳宗元雲:“駕鶴山壯聳環立,古州治負焉,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原來“駕鶴山”出自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山先得名,書院卻未有。柳宗元的眼光長遠啊,在任柳州刺史期間做了許多政績。其中“釋放奴婢”、“柳州植柳”、“鑿井飲水”、“興辦學堂”、“破除迷信”、“統合儒釋”等,為後來柳州鋪陳了厚重的曆史文化背景……

明代方溢則感慨:“嗟時世之艱難,愧身名之寥落。”他與柳宗元仿佛判若兩人。他也沒能見到書院,故而隻有感歎的份了。在他寫的最有名的《小桃源賦》裡,滿滿的都是桃源之深、歲月之深、感慨之深,這種“深深深”更使他慚愧。曆史的風煙激蕩,“茅亭制造”的書院自然經不起風雨的長久考量,到他這裡也就“寥落”了。

能領略駕鶴書院初建風光者何人?我們不得而知。即使是宋代的柳州知州趙師邈,也僅見過“書院重修”而已——70年後,駕鶴書院到嘉泰年間,趙師邈為其撰寫了《重修三相亭碑記》,後人對駕鶴書院的認識,也多從這碑記知其一二。

駕鶴書院的背景不尋常,建立者是“三丞相”,即南宋的吳敏、王安中、汪伯彥。紹興二年即公元1132年,此“三丞相”相遇柳州,以觀詩論書、遨遊山水為樂,出資建成小桃源和駕鶴書院。

駕鶴書院初為“茅亭”,建成後,許多文人慕名而來,聚成一處文化開放的小天地。小桃源、駕鶴書院從此灼灼其華、桃李成蹊、書香馥郁……駕鶴書院從曆史走來,而今,走向了開放的春天……

溫暖的“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