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增廣賢文》
人生在世,有時候花費巨大精力,執著追求的事情,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是有時無意間地獲得,充滿了巨大的驚喜。

正如《增廣賢文》而言,有心栽花,用心灌溉,精心照管,最後花還是枯萎了,而随手插下的柳枝條卻在不經意間悄悄地驚豔衆人。
1978年時,江蘇有三名學生因貪玩,在瑞光寺中掏鳥蛋,結果意外掏出千年寶貝——真珠舍利寶幢。
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隐藏多年的寶貝,卻以如此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方式重新現世,不得不令人感慨世事難料,也驚歎命運的玄妙。
蘇州瑞光寺塔是大陸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始建于247年,重建于1008年。
據相關史料記載,漢末三國時期,孫權稱帝後,為了迎接從西域遠道而來的康居國僧人性康,他特意建造了普濟禅院後,改名瑞光寺塔,給他們傳揚佛教。
又十年後,孫權感念母親恩德,因母親一心向佛,于是特意在瑞光寺内建造十三座舍利塔。
1978年,住在瑞光寺附近的三個少年,相約來到寺中遊玩,這裡俨然成為他們放學後的最佳秘密基地。
但是此時的他們,怎麼都不會想到,經常玩耍的地方,竟會藏着一件價值連城的珍貴寶物,而他們竟然無意中,發現并拿到了震驚世人的寶貝。
他們在寺中跑了一會後,被兩隻飛來飛去的鳥兒吸引了眼球,他們看到鳥兒始終圍繞周圍時斷定鳥窩定然在附近,于是他們決定“掏鳥蛋”。
經過一番尋找,他們将目光鎖定了佛塔的塔芯柱,獵奇心起的他們動了一探究竟的念頭。
他們仗着年紀小,身量也小,便接連地爬上塔芯柱中。
塔内一片漆黑,然而此時的他們隻感覺到探險的刺激,絲毫沒有對黑暗和未知的害怕。在看不到前方的塔内,他們一步步摸索着前進,互相加油打氣。
突然,其中一位少年腳踩到了一塊活闆,聽腳踏闆傳來的聲音,底下必然藏有一個小空間。
膽子極大的他們感到了一陣驚喜,這是屬于勇敢者冒險者的驚喜。
他們趕緊揭開地闆,發現裡面赫然存放着一個盒子,好奇心重的他們立刻将盒子打開,看一看究竟藏着什麼樣的寶貝。
結果讓他們很是“失望”,因為裡面放的是他們不感興趣,也看不懂的東西,隻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盒子裡的東西,竟是價值50億元的寶物。
這可真是無巧不成書,他們原本隻想掏鳥蛋,結果鳥蛋沒掏成,反而掏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大寶貝,還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了。
三個少年打開盒子之後,發現裡面有一個金光閃閃的佛塔,以及一些佛經和佛像。
他們對這些東西并不感興趣,隻不過是好奇心起來是以才一探究竟,當看到具體事物時,懵懂的他們并沒有太大的激動。
不過看着金光閃閃的佛塔,他們也意識到這東西不簡單,是以才沒有丢掉,而是帶回來家中。
然而,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珍貴程度,是以察看時并沒有小心仔細,導緻裡面的文物或多或少都有些損傷,佛經還被他們撕了一些來燒火。
不過雖然佛經有些損失,文物有些損傷,好在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内。
三個孩子将寶物帶回家中,與家長溝通之後,他們決定将寶物上交國家。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三位少年拿着這些文物,前往蘇州博物館,将其交給相關負責人。
蘇州博物館收到這些文物自然非常重視,為了對這幾個少年發現寶物,以及他們家人大義上交表示感謝,蘇州博物館還特意送了他們50斤糧票作為獎勵。
經過專家的鑒定,确認這座富麗堂皇的佛塔,是專門用來裝佛家高僧舍利的容器,他們為它命名真珠舍利寶幢。
據估算,這座巧奪天工的佛塔,至少市值50億人民币。
真珠舍利寶幢的現世,必須要感謝三位少年的“玩鬧”,更應該感謝他們的拾金不昧,将這座寶物上交,我們才能在蘇州博物館看到它的光彩。
通過對真珠舍利寶幢的認真研究,專家們發現這件寶物,從選料到設計内涵都頗有深意。
佛塔主要由楠木組成,主要的三個部位,對應着佛教的三種寓意,皆在告訴了人們它的來曆不凡。
而且佛塔塔身竟都使用寶石進行連接配接,除了寶幢那顆最大的寶石之外,整個塔身共有四萬顆大小不一的珍珠,以及各種珍貴寶石鑲嵌。
如此奢華配置不免令人驚歎不已,佛塔塔身的寶石,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難以找出相匹敵的存在。
這些華貴的裝飾,似乎在無言地向人們訴說他曾經的輝煌、展示它的魅力。
當專家想要對真珠舍利寶幢進行複刻時,卻發現這想法根本無法實作。
難以想象制作這座佛塔之人的工藝水準有多高,即使是現代工技術,也無法複刻它複雜的工藝和精巧的做工。
真珠舍利寶幢的誕生,就和它的出現一樣充滿神奇的色彩,它突然的出現就驚豔了世人,它的存在,讓人們感受到了古文明的絢麗。
即使後來專家們,想要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複刻出它的翻版都無法做到,好似在向人們宣告,它本就該是獨一無二的寶貝。
如今它靜靜地躺在蘇州博物館裡,沉默地吸引着人們的驚豔的目光,在歲月的長河中寵辱不驚。
一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出現得如此突然,也如此出乎意料,原來誤打誤撞竟也能有如此收獲,可真是巧不可言。
文物吸引人們的不隻是它外觀的美麗與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的時代含義,與它本身工藝的價值。
古人的智慧實在令我們震驚,簡直難以想象在工藝不發達的古代,他們是如何能做出此等震驚世人的寶物。
是以我們才會想要通過這些寶物,去窺測屬于他們那個年代的輝煌與風采。
每一件寶物的出現都是時代對現代人的饋贈,也是曆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些寶物承載了那個時代的風俗與文化,穿越漫長的歲月,來到我們面前,為我們帶來它們的精彩。
是以,發掘更多文物,研究這些古物,為的是讓我們尋找文明的根源,不忘曆史,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