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住進精神病院的深圳作協主席

作者:上觀新聞

深圳市作家協會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李蘭妮,1981年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并寫了一部長篇紀錄片《曠野無人——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檔案》、《我生病了,因為我愛——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

2015年,李蘭妮三次淋巴瘤清除,患有嚴重抑郁症十多年,被确定入精神病院。2021年,李蘭尼的新書《野靈: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住進精神病院的深圳作協主席

在新書線上釋出會上,李蘭尼解釋了書名:"住在精神病院,我們都有一種無奈感,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如何走出去。後來,我查了一下字典,"荒地"是未開墾的,不适合人們居住的地方。對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這就像在荒野中,這是一個狂野的地方。我還看到,中國最早嘗試做精神疾病教育治療的醫生,都有一個雄心壯志,用心靈之光照亮病人的路徑,連接配接着"野靈之光"。"

從2003年到2008年,李蘭妮經曆了抑郁的發病期、平靜期、重發作期和再平靜期。2008年,她用自己的經曆寫了《荒野中無人——一個抑郁者的心理檔案》,詳細介紹了她與抑郁症的鬥争以及她走出困境的精神之旅。文學評論家和出版商潘凱雄是該書的最終編輯,"從編輯的角度來看,遇到這樣一位作者,這樣一個主題是一種祝福。"

住進精神病院的深圳作協主席

"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回應,特别是當我看到很多年輕患者在網上說,'我終于聽到了。對于李蘭妮來說,對第一本關于抑郁症的書出版的反應出乎意料:"原來這麼多人不敢說出來。"

"我也感到惡心和羞愧,害怕說出來,缺乏自助意識。當時,我身邊的朋友、出版編輯、同僚都支援我,很多積極的力量幫助我。李說,她的主治醫生告訴她,該部門曾與哈佛大學等國際機構合作開展一個項目,讓不怕抑郁症的人面對鏡頭,說出自己的名字,并說:"我是一個抑郁症患者。根據研究,當着鏡頭公開說出這句話,是精神康複的前提。

"對于'精神病醫院'這四個字,一般人會覺得,第一,神秘,二是恐懼。在與複發性抑郁症作鬥争近20年的過程中,李蘭妮做過很多公益講座,參加電視節目,分享患病經曆,向公衆傳播相關知識。"如果你不讓自己離開這裡,你怎麼救人?"你要救什麼人?我總是告訴人們要吃藥,要住院。後來,我仔細地問自己:你敢住院嗎?"

自助和救援的雙重動機促使李蘭尼進入廣州惠愛醫院和北方醫院作為病人。她記錄了《荒野精靈》中精神病院住院和觀察的過程,對精神疾病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的思考,并粗略梳理了世界精神病學史和中國精神病院100多年來曆史的重要節點,并在此過程中澄清了精神疾病領域的各種誤解。

住進精神病院的深圳作協主席

"讀這本書很好,因為它是由我們每天服務的人寫的。北方第六醫院教授黃月琴組織了中國第一次全國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特别要感謝像李蘭妮這樣的作家,他們敢于站出來,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和經曆為精神疾病患者發聲。專家說,這種具有同伴教育效果的作品,我們也有同樣的感覺,可能比醫生更有用。"

"如果說《荒野無人》更多的是關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感受,那麼《野靈之光》則更進一步,給人以希望。媒體人張進也曾是抑郁症患者,他撰寫了《透徹:抑郁症治愈筆記》等著作,"大多數抑郁症患者在服藥後都能得到相當的改善,其次是心理治療,第三是社會支援。這三個系統是不可或缺的。對于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尤其是那些患有嚴重抑郁症的人,沒有人是容易的,堅持下去是極其重要的,也許有辦法堅持下去。如何堅持下去?就是看到希望,看到光明。"

潘凱雄将李蘭尼的作品描述為一本真正的生命之書,"整個寫作是一個與生命作鬥争的過程,引起對個人殘酷的情緒波動。"

"我現在知道如何拯救自己,我看着光明,我看到黑暗,但我知道我會穿過黑暗,眼前的光明。"李蘭妮說。

專欄編輯:石晨璐 文字編輯:石晨璐

來源: 作者: 石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