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作者:路生觀史

大地盛産一切。蘋果也可以與我們的絲路史、抗戰史有聯系,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光輝的曆史。

蘋果起源于中國新疆。2017年,世界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陳學森教授團隊一項關于蘋果的研究成果,轟動了世界。陳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費章君團隊曆時六年的合作,通過基因測序證明了世界栽培蘋果起源于新疆野蘋果(塞威氏蘋果),向西演化形成西洋蘋果,向東演化形成中國早期的綿蘋果。

這意味着全世界的蘋果都流淌着中國的血液。

李善祥,1880年-1959年,浙江鎮海小港(今甯波市北侖區)人,清末通奉大夫李濂水之子。著名愛國實業家。除此之外,至少還有這樣兩個身份:一、中國蘋果之父;二、國務院原副總理,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将的嶽父。是李善祥先生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東北培育出了大陸的國光和紅元帥蘋果,使大陸的蘋果業自此崛起,壓倒了當時傾銷一時的日産蘋果。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錦州蘋果

01.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的故事

錦州那個地方出呀蘋果

那是平安喜慶的顔色

送給親朋好友最祥和

甜甜的日子美美地過

毛主席說過三次呦

英雄的城市傳承紅色

老百姓的日子紅紅火火……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這是2021年東北詞曲作家張昆、張遠福寫的一首歌《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作品充滿了正能量,被作為為建黨百年獻禮,在錦州當地迅速傳唱。1948年11月8日,東野發給了毛主席一封電報,其中幾句是這樣的:“在興城解決戰鬥後,某地主之大批蘋果,戰士一個未動……”正因為如此,毛主席知道了錦州蘋果,并在此後始終把“解放軍不吃蘋果”的故事作為黨風建設的典型範例。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1948年10月,東野三縱結束義縣戰鬥後奉命急赴錦州外圍參加錦州攻堅戰,8師22團3營9連經過一夜急行軍趕至錦州城郊。近百裡的路程,讓此前經過激烈苦戰的官兵們人困馬乏,口幹舌燥,嗓子都快冒煙了。天快亮時,連隊來到了城北的一座果園,接到上級指令:“停止前進,就地隐蔽。”

果樹上挂滿了鮮紅的蘋果,官兵們又渴又累,但一個個隻能望着蘋果,聽着肚子咕咕叫。原因是我軍有紀律,不能拿群衆一針一錢,何況吃蘋果呢?

這樣的故事在當時的錦州比比皆是,還有一個連隊當天駐在一個村裡,一戶農家大院成了臨時連部,官兵們都在這裡吃飯和學習。院子裡長着幾株高大的蘋果樹,枝頭碩果累累,有一些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但戰士們總會将它們撿起來,放在老鄉院子裡專門收集墜落的蘋果的籃子裡。有些蘋果因為上面有傷疤,又經落地摔傷,已經很難儲存,老鄉就想讓官兵們吃掉這些蘋果,但戰士們依然不肯。老鄉心裡過意不去,覺得是不是讓官兵們吃有傷疤或摔傷的蘋果官兵們嫌棄,就專門從樹上摘下好的蘋果送給官兵們,但仍然受到了戰士們的拒絕。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如今,錦州蘋果廉政文化展覽館還有這樣一處實景複原陳列:兩名戰士在一戶農家院落的果樹下,拿着一顆有傷疤的蘋果,一位戰士認為,蘋果有了傷疤不吃就會壞掉,而壞掉就會被老鄉扔掉,很可惜;另一位戰士則認為,就是壞掉、扔掉也不能吃,因為在紀律裡沒有說可以吃有傷痛的蘋果的這樣一條。

這就是我們的官兵,在鐵的紀律面前,沒有任何松動和讓步,隻有不折不扣地執行與遵守。在毛主席的眼裡,“不吃蘋果”才是人民解放軍固有的政治本色,他希望人民解放軍永遠保持“不吃蘋果”的光榮傳統。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三提錦州蘋果,最後一次是在1972年7月27日,他在批示部隊送來的相關報告時提到: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錦州蘋果廉政文化展覽館

“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裡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到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築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上司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産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

這段話被刊發在了當年8月1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上,在受到教育與啟迪的同時,“錦州蘋果”深深地印在全國人民的腦海中。

然而,錦州為什麼會産蘋果,或者說是蘋果為什麼會在錦州得到大面積、高品質的栽培呢?這就要從李善祥身上說起。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李善祥

李善祥祖居浙江省鎮海縣港口村,最先以務農為業,到了李善祥的祖父這一輩時,開始闖蕩上海,有了一些積蓄後,開船号、設錢莊、經營房地産,遂成巨富,成為甯波幫巨頭之一。在這種背景下,李善祥之父李濂水步入仕途,诰授通奉大夫,花翎四品銜。

李善祥1880年生于北京。1894年受父親灌輸的“非君說”之影響,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回到故鄉,參加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擔任鎮海縣民政長(縣長)。但在工作的過程中,卻因為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招緻當時社會上層的豪強劣紳的攻擊。為此,他憤然辭官,決定要走自己“實業救國”、“農業救國”的理想道路。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錦州南山生生果園

淩海市,是今遼甯省下轄縣級市,由錦州市代管。1912年李善祥應聘到淩海市,在天一墾務公司(今建業鄉内)負責開浚通海排澇工程。從此置于茫茫東北大地上。1915年,天一公司将大量土地賣與原墾農民,剩下萬餘畝土地抵押給李善祥之兄李泳裳,李泳裳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弟弟李善祥,就将這萬餘畝土地交給李善祥,由李善祥具體負責經營。這也是李善祥“實業救國”之路的開始。

因為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又接受過革命思想并有過為官的經曆,李善祥決定通過這萬餘畝土地實作自己的夢想。他沒有采納過去公司經營土地的老辦法,即将當地的農民招為勞工,然後在作物成熟之後又高價賣給這些人,從中獲利。他決定利用國外的技術将萬餘畝土地變成一個先進的農場。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李善祥在果園

為此,李善祥參照美國農場的模式,以股份制方式經營,從國外進購先進的農具裝置以及汽車等運輸工具,還進購發電機用以發電照明,安裝電話等裝置用于通信。同時,他對萬餘畝土地進行土壤改良,試種水稻,并取得了成功。為使原料循環,他不但養豬積肥,還開設了油坊等加工場地,創辦萬生醬園,在淩海首次生産醬油。使自己創辦的恒康農場有了很多在當時東北從未有過的農業新舉措,進而使醬園生産的腐乳、蝦油小菜等成為遠近聞名的錦州特産。

1920年,李善祥看到了蘋果,當時日本人在東北種蘋果,并在市場上占有壟斷地位,成熟時一斤要賣2毛多錢,要比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高粱米價的一分錢高出20多倍。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能自己種蘋果呢?李善祥意識到如果自行經營果園,不但可以獲利,而且還可以打破日本人的壟斷。于是,他決定考察投資創辦中國人自己的果園。

1923年,李善祥自籌一部分資金,在南山一帶購得2000畝山坡生荒地,與陳少亭、曹霄奮等創組廟溝生生果園股份公司,從國外高價引進優良品種,種植蘋果等果樹,創辦了中國人第一個蘋果園——南山生生果園。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開山種樹,李善祥在荒山修水利工程,建方塘、蓄水池,打深井,用水泵和鐵管引水灌溉,果園除八成土地種植他從國外引進的近萬棵蘋果樹外,還種植了他從全國名地引進的秋子梨、花蓋梨、鴨梨、白梨、山楂、毛桃、杏、李子以及水蜜桃等名貴品種。最先,他把果園交給一個日本專家管理,但很快發現這位日本專家所學的理論不能與錦州當地實際結合,被他果斷辭退。随後,改請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果藝系劉雄飛等人,用科學技術經營果園。每月發給他們300大洋,讓他們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果樹上。

在此基礎上,李善祥還從國外購買了大量英文、日文果藝書籍、期刊等,以供技術人員與自己一起研學。為防止果園水土流失,他還封山育林,在一些不适于果樹生長的山頭,種上了耐旱的松樹。使得果園植被增厚,地下水位提高,呈現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春日,園内繁花似錦;夏日,園内樹木濃蔭蔽日;秋天,園内豔麗的蘋果笑臉迎人……很快,便吸引了居住錦州城裡的人們,紛至沓來,讓果園變成了一方郊遊勝地。

在改良蘋果樹種的同時,李善祥還在果園創辦了“耕餘果藝學院”,設有國小部、中學部、大學部,一方面幫助當地貧苦孩子免費上學;另一方面想要以此為依托,大力培養園藝人才。在孩子們的讀書聲裡,他與劉雄飛等人并采用先進技術改良品種,培育出了大陸的紅元帥、國光蘋果,上市後大賣,歡迎程度甚至超過了日本人在當地種植的蘋果。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意識到,要想徹底壓過日本蘋果,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于是,在李善祥的号召下,錦州大地上又“冒”出了一座座的果園:董家果園、楊家果園、常家果園、泰來公司果園、劉家果園、李家果園……相繼建立,一座座頗為壯觀,并在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大學吳英華、張茂恩、張瑞庭以及熊嶽果藝研究機構的宋香遠等人的技術支援下,錦州蘋果香飄萬裡,果業産業自此崛起,東北各地乃至關内諸多城市紛紛前來錦州進購當地培育出的紅元帥、國光蘋果,無論是從聲名還是銷量上都壓倒過日産蘋果。由此,生生果園被人們稱為遼西第一家蘋果基地,李善祥也被人們譽為“中國蘋果之父”。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入侵錦州,多次拉攏李善祥,要他擔任錦州農會會長。李善祥堅決推辭,堅決不與日僞合作,竟遭到日方軟禁。避開日本人的監視後,李善祥帶領家小,化裝逃離錦州,回到老家鎮海縣小港。抗戰全面爆發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除了出資建了一家小型醫院,讓妻兒老小全部出動,參加戰地救護工作外,還送自己的5個子女參加了新四軍。

李善祥有8個子女,他們都在父親的帶動下都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李善祥送去參加新四軍的5個女子分别是:長子李祖平、次子李祖甯;次女李又蘭、三女李錦、四女李藝。當時,李又蘭17歲、李錦14、李藝12歲。經過在革命的洪流裡曆練洗禮,1942年,李又蘭與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張愛萍結婚。其後,以後,李善祥同張愛萍、蘇皖省政府主席李一氓、新四軍軍長陳毅多次接觸,關系甚密,為了抗日把自己的子女和家産都貢獻了出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李又蘭

1946年夏,李善祥回到了離别9年之久的錦州南山“生生果園”,又開始從事他的果藝事業。錦州解放後,他緻信遼西省政府,将自己傾注畢生之力經營的“生生果園”和一手創辦起來的“耕餘學院”無償地獻給了國家。紅紅的蘋果此刻猶如他愛國的赤誠之心,鮮活、動人、馨香。而新中國的成立,我們自己的紅元帥、國光蘋果也自錦州而始,走向全國名地,并在祖國更多的土地上“安家落戶”。

今天,錦州生生果園依然,在被譽為“中國蘋果第一園”的同時,也成為了錦州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蘋果依然在這裡笑臉迎人。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生生果園”舊影

02.蘋果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傳播

今天,關于蘋果傳入中國有一類說法是,19世紀中葉後,海禁開放,西方文化大量輸入,果蔬資源交流随之頻繁。蘋果果樹在此時被引入中國,其中以山東最早。據載,1871年,一位叫約翰·倪維思的美國人将蘋果、洋梨、歐洲李及甜櫻桃等果樹品種帶入中國,并在煙台毓璜頂東南山麓的“廣興果園”栽植。但這一定不是中國最早的蘋果,隻能說是中國引入國外的一個蘋果品種。

關于蘋果的起源,早先傳統的觀點認為,蘋果來自于歐洲野生蘋果。也就是說,歐洲野蘋果是栽培蘋果的起源。這種說法一直流傳到19世紀,才被瑞士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否定。德康多爾認為從土耳其、高加索到伊朗北部一帶的野蘋果才是蘋果的祖先。但其後不久,德康多爾的說法又被蘇聯植物學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否定。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

瓦維洛夫,1887—1943年,把一生都貢獻給了有關小麥、玉米和其他支撐世界人口的谷物的研究。1924年,他任全蘇應用植物和新作物研究所(後更名為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所長後,進行了大量的作物品種資源考察收集工作。對中亞地區做了深入調查研究後,得出結論蘋果真正的祖先是新疆野蘋果。

1930年,瓦維洛夫向外界宣布新疆野蘋果是栽培蘋果的祖先,之後,這個結論很快就被全世界的科學家接受。以此為據,後來的學者給蘋果的傳播給出了一條新的線路圖,即是由最早進入新疆的人類發現了生長在天山北美味的新疆野蘋果,并通過“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相輔相成“青銅之路”向外傳播。

山東農業大學陳學森教授團隊也在新疆伊犁野果林發現了世界上蘋果的“老祖宗”——新疆野蘋果。同時,他們還發現,僅伊犁地區野蘋果就有84個類型。正是因為發現和利用了這一獨特的資源,2019年,他們選育出了中國的“紅肉蘋果”。即:“幸紅”“福紅”“美紅”“滿紅”等4個高類黃酮(紅肉)蘋果新品種。蘋果,在這裡被真正正名,換了“戶口本”上的出生地,其曆史上的傳播路線也被重新規劃。

在這個過程中,新疆北疆地區的伊犁在蘋果成熟的光芒裡,再次煥發它位于絲路連接配接東西方的節點或樞紐作用,讓人們在看得見、摸得着的同時,也開始了在古籍中,關于“蘋果之路”搜尋。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漢代文學家,“漢賦四大家”之一,被譽為“賦聖”、“辭宗”。在其《上林賦》中有過這樣的句子:“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這裡的“奈”就是蘋果,是綿蘋果最早的名字。

又晉代葛洪輯《西京雜記·修上林苑》中說:“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群臣和遠方諸國進獻的名果異樹就包括了“奈”。稱進獻的“奈”有三種白柰、紫柰(指花為紫色)、綠柰(指花為綠色)。

上林苑,本為秦朝舊苑,漢武帝時進行擴建。南依終南山,北臨渭水,周圍三百裡,其中修離宮七十所;珍木異卉三千餘株,各類飛禽走獸,不可勝數,供皇族随意射獵。可以看到,在漢代當時的皇家園林裡,蘋果、蒲陶(葡萄)這裡從西域而來的已經開始枝繁葉茂地生長。

郭義恭,晉朝博物學家,出生年月不詳,生平事迹不詳。其著作《廣志》中說“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亦多柰。”張掖和酒泉地處甘肅河西走廊,在那裡盛産的白蘋果與紅蘋果裡,不難看出,蘋果當地通過河西走廊向中國内地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傳播至中亞以遠的西方。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新疆伊犁野蘋果林

另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說:“魏明帝時,諸王朝,夜賜冬成柰。”“此柰從涼州來。”涼州是今甘肅省武威市的古稱,享有“天下要沖,國家藩衛”和“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美稱。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前,這裡生活着大陸古代諸多少數民族,如西戎、月氏、烏孫、匈奴等等,他們不可能種植蘋果。魏明帝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長子。到了這個時候,蘋果已經在甘肅一帶廣為栽培,并傳播至曹魏的首都洛陽了。

在這個過程中間,蘋果可能還有越過阿爾泰山脈沿草原茶道向中國内的傳播路線,也有着從河西走廊到青海、西藏以及西南地區的傳播路線。大約就在這一時期,人們在原名的基礎上,給蘋果給了一個新的名稱——林檎。《廣志》說:“林檎似赤柰子,亦名黑檎。”《齊民要術》中說,林檎也叫“來禽”,為什麼叫“來禽”呢?這是因為蘋果成熟後會引來衆多飛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

到了唐朝,人們在“柰”、“林檎”、“來禽”名稱的基礎上,又賦予了蘋果一些新的名字——文林果、蘋婆果等。鄭常《洽聞記》:“唐魏郡人王方言嘗栽一林檎,果大,色白,有朱點,獻于唐高宗。高宗大喜,賜王文林郎,因亦名此果為文林果。”蘋婆果也叫頻婆果、鳳眼果,《西遊記》中曾提到,唐太宗為招待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四人,設以盛宴,蘋婆種子便是其中一道美味佳肴。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伊犁野蘋果林

頻婆果果實似豆莢,皮厚秋季成熟,果柄長10~20 公分,果實莢果未成熟後淡紅帶青色,漸成熟時果莢裂開内有種子,莢變豬肝色,裂開成熟種子由土色變黑色,其形似鳳凰眼睛稱為鳳眼果,未成熟果實為淡黃綠色,内成熟種子可食用,未成熟時食味不佳帶有苦味,成熟者帶有甜味,美味可口。《佛光大辭典》釋“頻婆”一詞,謂為梵語及巴利語bimba音譯,原意“身影”。又稱印度有頻婆樹,喬木類,果實鮮紅色,意譯“相思樹”。

然而,唐朝人為什麼把兩樣不一樣的東西叫成一樣的名字呢?唐代僧人釋玄應《一切經音義》說:“丹,赤也。潔,淨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可見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唐朝人雖然認識了蘋果,但卻認為蘋果和頻婆果一樣都來自古代印度,是以就給了它們相同的名字。從中也可以看出,唐朝人并沒有對蘋果進行過專門的培育。而蘋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随着佛教文化傳入日本的——日本人把蘋果也叫作“林檎”,日文名為:“りんご”。

不是說叫“混”了,就等于原來的名字沒有了。白居易《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最憶東坡紅爛熳,野桃山杏水林檎。”宋代,人們對蘋果有了進一步的區分,如: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等。這樣的名稱也被展現在了很多的詩文中,如宋徽宗《金林檎遊春莺》:“佳名何拔萃,美譽占遊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衆倫。”楊萬裡《春望二首》:“春光放盡百花房,開到林檎與海棠。青卻子城千樹柳,高枝猶有一梢黃。”這裡說的林檎就是蘋果。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新疆野蘋果

元代,蘋果同樣也被“叫”出了新的名稱——猩血平波。猩血是顔色,平波的發音已經接近蘋果了。《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說明蘋果又被進貢到了中原。又因為,元代疆域遼闊,與西域聯系緊密,蘋果在這時于祖國内地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和栽培。

蘋果一詞真正出現是在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該書中有了專門的蘋果詞條,被專家們認為最早使用“蘋果”一詞的漢語典籍。而這時候,林檎之名已經和蘋果沒什麼關系了——《本草綱目》:“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這裡說的林檎是薔薇科植物林檎——梨果,扁球形,直徑2.5-4cm,表面黃色至深紅色,有點狀黃色皮孔。頂端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底部深陷。氣清香,味微甜、酸。

同樣地,梧桐科植物頻婆果也被“還原”了——相傳,明代忠臣海瑞,因患了重病,得友人贈送蘋婆果實一筐,分數次煲粥服用,不久身體就得以康複。它就是唐太宗為招待唐僧師徒四人的一道美味佳肴——來自印度的“相思樹”的鳳眼果。又因為蘋婆葉能散發出一股素淡的香氣,深受廣東惠州一帶農家青睐,常以之包裹糍粑饋贈親友。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新疆伊犁野蘋果

以新疆伊犁為中心,向東西傳播、向西周擴散,這就是曆史上的“蘋果之路”,在路上雖有很多的“誤會”,但最終還是被以“蘋果”命名了。走出家鄉伊犁後,蘋果今天已成為大陸遼甯、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常見的栽培。它适生于山坡梯田、平原礦野以及黃土丘陵等處,海拔50-2500米。

更值一說的是:目前,陝西是大陸蘋果種植面積最大、産量最高的蘋果大省,蘋果種植面積1100萬畝,産量占到中國四分之一、世界七分之一。陝西濃縮蘋果汁産量和出口量全國第一,陝西濃縮蘋果汁占據世界總産量三分之一,全球每三杯蘋果汁就有一杯來自陝西。

參考資料:

本文參考了上觀新聞《科研團隊證明蘋果起源中國,小小果實背後有這麼多故事,你都知道嗎?》2020-11-11;甯波市鎮海區人民政府網《李善祥:小港走出的“中國蘋果之父”》2019-09-06;澎湃新聞《“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2019-10-14;張昕文 萬重《毛主席三提“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甯日報,2016-07-29;等。圖檔亦來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

相關連結:

中國曆史上的蘋果城

上帝是猶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創造宇宙之神,當蘋果出現在上帝的伊甸園中,被傳說中夏娃與亞當偷而分食,被稱為“禁果”。蘋果最初以“惡”的形态站在了西方的神話裡,随着通俗拉丁文譯本《新舊約全書》的傳播,這“禁果”卻逐漸變成了能讓人類明辨是非的智慧之果,以至于落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頭上的也成了蘋果。

蘋果就這樣在人類改良的“口感”裡完成了其質的轉變。

今天,很多人都以為蘋果來自遙遠的西方,卻忽略了蘋果的中國故鄉,而且,在中國曆史上還有一個“蘋果國”、“蘋果城”。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阿力麻,在突厥語為“蘋果”之意;阿力麻裡為“蘋果林”。阿力麻裡,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的“蘋果國”、“蘋果城”,這個果樹環繞呵護的地方,曾被歐洲人譽為“中亞樂園”、“中央帝國都城”。

耶律楚材《西遊錄》雲:“西人目林檎曰阿裡馬,附郭皆林檎園,故以名”;《長春真人西遊記》:“土人呼果為阿裡馬。蓋多果樹,以是名其城。”

阿力麻裡古城是新疆自治區級文物保護機關,位于霍城縣西北,距霍城縣30公裡。

阿力麻裡是13世紀初,哈刺魯部斡匝兒始建城池立國,信仰伊斯蘭教,為新疆北部最早出現的伊斯蘭王國。哈刺魯部是葛邏祿一支。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是鐵勒人諸部之一,地處北庭西北,金山(今阿爾泰山)之西,與車鼻部接。

哈刺魯在元代文獻中,又譯作會兒魯兀、合兒魯、合魯溫、合魯、匣刺魯等,有人說他們是元代“畏兀人”、“回回人”,但這種說法都是不科學的,13世紀時移居中國的西域各國“回回人”,他們原來并不都是同一個民族。他們之中,既有波斯和阿拉伯人,也有阿爾渾、哈剌魯等突厥語族諸人。而契丹人中也有哈刺契丹之說,一作合刺乞答,也叫黑契丹,契丹語哈刺,“黑”的意思。是以,我們今天很難将他們與某一個民族直接挂鈎。

《新唐書·回鹘傳》稱,唐朝葛邏祿族原來分布于阿爾泰、塔城、博爾塔拉一帶,由于以碎葉為中心的突騎施汗國于公元8世紀中葉衰落後,從公元766年開始,葛邏祿族的主要牧地已遷至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地區,并建立了葛邏祿汗國。因為唐朝絲綢之路北道曾盛極一時。

專家推測,阿力麻裡建城很可能在8世紀中葉。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如今,對于阿力麻裡城的具體地理位置存在頗多歧說,但據史料記載,阿力麻裡城規模之大,在當時的西域是首屈一指的。它北依克幹山南麓、南至克幹色依、東至吐虎魯克麻紮、西至卡納威,城池周長約50華裡,僅東西大道就長達10華裡。有兩個巨大的城門,東面朝着果子溝,西面向着霍爾果斯曠野敞開。

據新疆本地的一些報道,解放前,阿力麻裡古城遺址上還有些斷壁殘垣,1964年,團裡組織拖拉機手開着推土機,把這塊地推平了,現遺址除秃黑魯帖木爾汗麻紮外,其餘均辟為農田。

唐朝以後,阿力麻裡經過喀拉汗王朝、西遼王朝的統治。斡匝兒,哈刺魯部忽牙恩人,阿力麻裡王國穆斯林君主,生卒年不詳。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斡匝兒原以盜馬、搶劫為生,後聚集一批強盜武裝征服阿力麻裡及其鄰近地區,建城堡稱王。是以,阿力麻裡王國,即“蘋果國”最初是草原上的一個小部落。

斡匝兒反對屈出律(西遼乃蠻部太陽汗子),并于1211年歸附蒙古成吉思汗後娶術赤女為妻。其後,斡匝兒改宗伊斯蘭教,成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1215年前後,斡匝兒在打獵時被屈出律的士兵殺死,其子昔格納黑的斤繼承阿力麻裡王位,信仰伊斯蘭教。

1225年,成吉思汗把其征服的廣袤土地分封給你的4個兒子。察合台以阿力麻裡城為首都。這一時期,阿力麻裡城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城市,被譽為“中亞樂園”。耶律楚材、邱處機、常德也都到過這裡,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描述當時阿力麻裡城的文字。

耶律楚材說,當時阿力麻裡城一帶“播種五谷,一如中原”。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原來當地居民多以瓶取水,載之而歸。後來見到城内有用中原傳來的汲器取水,即贊許地說:“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即指漢族人。

元中統五年(1263),常德西行經伊犁果子溝松樹頭關卡時,見到“守關者皆漢民”。在阿力麻裡城中,“回纥與漢民同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

通過這星星點點和記述,人們不難看出,阿力麻裡城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在這裡友好相處。在“一如中原”、“桃花石”、“頗似中國”等詞句裡,能看到當時中原同阿力麻裡城的文化交流很是普遍。正是這種很是普遍的文化交流裡,阿力麻裡這個中國北方草原上的“蘋果國”、“蘋果城”,才有了商貿的發達與經濟的繁榮。

被稱為中世紀西方四大遊曆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本拔都,于1333年途經中亞花拉子模時,就遇到一個來自伊拉克爾巴拉(Karbala)的去中國的商隊,他們走的路線是經過阿力麻裡,并稱當時從西亞去中國的商隊很活躍。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于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察合台汗國的金、銀、銅币,作為一種流通手段和交換媒介,更是蘊含和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曆史發展和各民族間的互相關系。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蒙古史》稱,當時察合台的封地是在塔爾巴哈台山西南、阿拉湖之西、七河流域南部直至河中的廣大地區。曾三次到過阿力麻裡的波斯曆史學家志費尼在《世界征服史》中說:“察合台的宮阙成了全人類的核心。”

這話分明是有些誇張,但通過它,人們能想像出阿力麻裡城當年的盛景:各種膚色的面孔以及語言繁雜、習俗各異都在這個東西方文明的一個交彙點相聚,他們中間有風塵仆仆的商人、不辭勞苦的傳教士以及一路奔波旅行者,在小商小販招攬生意的吆喝聲裡,衣着豔麗的西域美女和披甲執戈的蒙古族士兵都是阿力麻裡的街景。

然而,忽必烈的稱帝使蒙古貴族間為争奪中央統治權,不惜發動戰争。經過幾十年的戰亂,弄得天山南北田園荒蕪,民生凋敝。最終使阿力麻裡這座中國曆史上的“蘋果國”、“蘋果城”消失在了茫茫史海裡。乃至今日,有人依然這樣感歎:以前聽說阿力麻裡的蘋果是伊犁最好吃的,後來知道“阿力麻裡”就是蘋果的意思。翻開曆史,才知道阿力麻裡是一座蘋果古城。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戰争毀滅了阿力麻裡這座文明的古城,如今,阿力麻裡古城雖已難尋遠古的蹤迹,但但阿力麻裡意為蘋果的地名卻一直被保留了一下,地名的資訊在口口相傳中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現在伊犁還有阿力麻裡鄉,霍城一帶還有不少的野蘋果林,而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亦為“蘋果城”之意。

果子溝又稱塔勒廳溝,全長28公裡的峽谷,自古就是連通中原和中亞、歐洲的重要門戶,現在從賽裡木湖、博樂到伊甯之間的烏伊公路仍要經過果子溝。其名稱由山中生長着衆多野生蘋果而來,亦是與中國曆史上“蘋果國”、“蘋果城”相生相伴的地名。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送3個女兒一起去戰場,二女兒嫁張愛萍上将

往事不堪回首,記得上世紀初九十年代在新疆當兵時,連吃到一個 “富士蘋果”都難,也常記得每每途經新疆果子溝時那些長途司機膽戰心驚的樣子。據說,成吉思汗西征時,為了加快進軍步伐,察合台在果子溝境内“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并車”,鑿通天險,為古絲路新北道找到了一條捷徑。如今的果子溝已經架起全長56公裡的一座飛橋,天塹變通途。但在這條路上,傳播的何止是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