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汀州玉扣紙探究

汀州玉扣紙探究

□吳昌奎

玉扣紙是汀州古城(現長汀縣)的一張曆史文化名片,也是長汀客家首府衆多手工技藝中最具代表性的農耕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但随着現代化造紙業的快速發展,玉扣紙傳統加工技藝瀕臨失傳,老祖宗留下珍貴的天然竹漿紙即玉扣紙也難尋其蹤。目前高檔玉扣紙在書法繪畫、古籍修複、文物會展等文化界尤顯珍稀。為更好更系統了解玉扣紙曆史淵源、技藝特點、制作工藝、品質特性、應用範圍、作用與現狀等方面,本文欲作一個較全面的探究。

曆史悠久,名揚四海

汀州玉扣紙沿襲了蔡倫先師傳統制作工藝,有悠久的曆史傳承。該紙以成林嫩竹筍纖維為原料經十幾道工序制作而成手工高品質竹漿紙。《天工開物》記載:“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汀州盛産土紙已有千餘年曆史,長期以來民間稱其為毛邊紙,上品稱“玉扣紙”。因其紙質細嫩柔軟,色澤潔白如玉,以“扣”為計量機關,即現稱“刀”而得名。玉扣紙興于南宋時期,當時被列為皇室貢品,作為宮廷記事和修葺古字畫用紙。因其托墨吸水性能好、耐老化,既适宜于毛筆書法,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和作畫,備受書法名家的喜愛。

汀州玉扣紙探究

勞工正将紙張分開(圖檔來源網絡)

明清時期,汀州已成為中國最大産紙區之一。清道光元年(1821)《臨汀彙考》雲:“汀地貨物,惟紙遠行四方,各邑制造不同。長邑有官邊、花箋、麥子、黃獨等名”。所謂“官邊”“花箋”,即今天的毛邊、玉扣紙。

據紙業界相傳,清乾隆年間汀州年産玉扣紙達5000餘噸,産量位居全國之首,在國内紙業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主要銷往東北、魯、豫、蘇、浙、皖、粵、贛各省及台灣等地。五口通商後,進入國際市場暢銷新加坡、馬來亞、印尼、暹羅(泰國)、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上世紀20年代,英國傳教士連作梅姑娘參觀長汀造紙作坊後,連聲贊揚,歎為神工。1964年9月,國家手工業管理部門通過省、地有關部門推薦長汀造紙技術人員赴馬裡,指導造紙生産,所造出的馬裡竹漿紙,得到馬裡總統凱塔贊譽。近年來,随着現代化大型紙廠的發展,汀州玉扣紙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現唯有長汀鐵長張地、長汀閑星紙業仍繼承傳統手工工藝制作玉扣紙。

技藝精湛,天然唯美

汀州産玉扣紙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一是具有豐富的竹林資源。主要原料“竹麻”,具肉厚柔嫩,纖維細長,韌性好,且拉力強等特性。二是有充沛天然優質山泉水。汀州玉扣紙的加工對水質要求高,必須用純淨的山泉水,而汀州玉扣紙生産紙槽均分布在閩贛大山深處,山高林密,有充沛的山泉水源,而清澈潔淨的山泉,是造紙的理想用水。三是有優質的窯燒石灰。玉扣紙對石灰十分講究,要求其水溶性達98%以上,而汀江源龍門附近的石人村石灰窯燒制的石灰具備灰渣少、水溶性好、堿性高等特性,為最佳選材。綜其三大自然優勢與精湛造紙技藝,故制出的紙張,才能達到纖維細長,光滑柔韌,拉力強,摩擦不起毛茸,張片均勻,色澤潔白,瑩潤如玉,衛生無毒,清晰透度,書寫易幹,墨迹不褪,經久不被蛀蝕等特色。是絕佳的書畫、古書畫修繕、古籍修複、契約制作、史志印刷的專業用紙。據悉,清朝民國期間汀州張地丁萬茂、吳炳輝等槽戶(紙槽坊)生産的玉扣紙最為盛名。

用途甚廣,稀有難覓

汀州玉扣紙用途甚廣。一是用于印書。玉扣紙用于印書,始于宋代。明朝四堡版印書籍印刷用紙均采用汀州玉扣紙,四堡雕版印刷有發行半天下之譽。除全國性書籍經史讀物外,汀郡地方志書、名人著作,均借以該印行。如李元仲《寒支集》,楊瀾《臨汀彙考》,郝鳳升《九龍詩刻》等。當時禁書古版宋體《金瓶梅》亦曾在四堡刻印,民國時汀城尚有藏本(這些藏本均用汀州玉扣紙印制)。二是用于長期儲存且不褪色的各種記載。如:國家檔案、史集、佛經、族譜、賬本、重要契約等。從宋代起,大臣給皇帝寫奏本都愛用此紙。

生産設施和主要工藝

(一)制作工具

1.紙寮一座,約1000㎡

2.湖塘若幹個(用于醃制竹麻)

3.竹麻柞一個(用于濾幹竹麻中的水分)

4.打漿設施一套(将竹麻制成紙漿纖維)

5.紙槽一個、紙漿木桶若幹個(裝紙漿纖維)

6.紙簾一張(造紙專用)

7.紙桌及凳一套(放置濕紙和幹紙)

8.鋪托、紙柞一套(用于濾幹濕紙水分)

9.紙焙一個及4張紙桌、紙刷把2個(将濕紙烘幹專用)

10.裁紙刀一把

(二)工藝流程

砍竹麻(竹麻系已成林即将開枝的毛竹筍)-削、片竹麻-醃竹麻(石灰)-洗竹麻(洗幹石灰水)-漂竹麻(用清水将竹麻漂爛成竹麻纖維)-剝竹麻(去掉竹麻中雜物)-制漿(将幹淨的竹麻搗爛為竹麻漿,古時用腳踏爛,現改進了用打漿機)-打槽(将竹麻漿置于木制的紙槽中用清水和藍水調為造紙漿)-做紙-榨紙-焙紙-切紙-包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