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很難,卻可以阻止你變懶和變笨

作者:房子裡的貓

這篇文章最初的标題是《主動和被動》,不過,太不網際網路了。

今天中午吃完飯沒有咖啡,确實有點困,想起有人講重度成瘾,指的就是一旦沒有咖啡,會有生理不适應。在這個時候,本來想看書,發現這個時候看書确實為難自己,于是看了一會關于貨币的紀錄片《貨币大師》,第一集講的是凱恩斯,挺有意思。

閱讀很難,卻可以阻止你變懶和變笨

如果讓我去讀凱恩斯的書,可能讀不下去,一是凱恩斯的書比較難啃,二是經濟學背景知識也不了解,三是也沒有什麼直接的動力。這個視訊還是沒有英文隻有中文字幕的,不過我還是看了下來。

看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視訊為什麼受歡迎,因為這是一種被動輸入,而且聽衆有被服務的感覺。

比如這個視訊,還有翻譯字幕,講到一戰二戰,還有戰争鏡頭以及希特勒的史料鏡頭。即使文字走神了,還有視訊,而且這種邏輯也比較簡單,比如說凱恩斯反對一戰後懲罰性讓德國賠償,認為這讓德國會更加困境,最終導緻新的問題。結果二戰由德國發起。其實這個邏輯凱恩斯一定是花了大力氣嚴謹論證。

是以這就是視訊這類主動輸入的好處,第一個問題是我從來沒發現,那就是視訊和音頻連續性的問題,它是一個機器在輸出,不管你看不看,隻要你不關閉螢幕,它就一直在。

第二個問題是,易讀性。

說到底,從内容本身再到傳播形式,視訊的了解難度都比文章閱讀容易,這個就像一個人說話往往會比他寫書通俗易懂一些一樣。

第三個問題是,印記感。

比如一個人看完電影和讀完一本書,可能電影給人的印象更深刻一些。比如大家想起來小龍女,就是李若彤的樣子。想起福爾摩斯,就是英國演員的樣子。如果沒有這些影像,還是可以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小龍女。

是以,說視訊是被動輸入,其實它對于閱聽人的影響卻主動得多。如果從效率的角度,可能傳播者覺得資訊的密度不如文字,但是閱聽人會覺得自己的獲得感比較強。

那麼與這種被動輸入相比,主動輸入的難度要大得多,它成立的條件有哪些呢?

第一,理由和動機足夠充分。

現在覺得,最充分的理由還是考試,或者和考試類似的事情,比如寫論文需要查資料,也就是有個明确的目的。還有一個理由就是興趣,确實對某方面内容有足夠的的興趣,是以去閱讀。

總之,在今天這個碎片化的時代,打開一本書,需要太多理由,合上一本書,隻需要一個理由,困了。

第二,需要閱讀者有一定的閱讀習慣和好心态。

所謂閱讀習慣,其實就是連續思考跟上文字表達的能力,不乏有人能夠寫的環環相扣讓人愛不是卷,比如馬伯庸那種。但是通常閱讀都是個苦差事。無論小說還是著作,作者的表達總有主觀的,不考慮讀者感受那種。那些段落你是否能夠讀過去。而且閱讀中要集中精力,不被外界幹擾,這也是習慣養成。

還有,真正有價值的閱讀往往是目的性不那麼強的閱讀,和第一種情況相悖,這時候能不能讀下去,真的是需要讀者有良好的的素養。

第三,需要閱讀者有思維互動能力。

閱讀的過程如果想沉浸其中,一定不是小和尚念經似的閱讀,而是眼睛看着書,大腦在熱烈的活動中,要麼回憶、印證、或者思考。這樣的閱讀才是積極的閱讀。

唐諾在十三邀中,講到自己從未接受過好友邀約去當編劇之類。雖然侯孝賢即是他的好友。

閱讀很難,卻可以阻止你變懶和變笨

唐諾說,他和妻子朱天心對于電影從來沒有更大的想象力,他認為電影是一個繁華而更易于被大衆接受的載體。“對我來說,它能夠負載的東西太少了。”太有限,代價太大。

當然,這也是他的一家之言。畢竟,他和許知遠先生,也是最終出現在了同一個鏡頭裡。

其實從思考本身來說,不能說文字和電影哪個一定更深刻。隻是對于某個具體的人來說,要知道主動和被動的不同,要知道在這個人越來越懶的時候,如何用讀書來防止自己變得更懶。

——最後來個接龍FLAG,下一本書《經濟運作的真相》,作者高善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