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山如笑人欣欣

春山如笑人欣欣

《歌唱祖國的春天》(中國畫)程十發

春山如笑人欣欣

《春耕圖》(中國畫)戈湘岚、劉旦宅

春山如笑人欣欣

《春播》(中國畫)蔣兆和

春山如笑人欣欣

《春耕圖》(水彩) 古元

冬去春來,萬物複蘇,山川裡蕩漾着清新的氣息。在這美好的春光裡,辛勤勞作的人們書寫着一個個春天的故事。在中華民族浩蕩綿延的曆史長河中,有太多關于春天的故事被記錄在詩文、音樂和圖畫裡。風動春朝之佳時,早莺、新燕之裝點,讓人心曠神怡。圖畫裡春天的美,最直覺也最動人,宋代山水畫家郭熙既創作了經典的《早春圖》,也在畫論中記錄了他對春天的印象:“春融怡”“春山淡冶而如笑”“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藝術宗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則為這一藝術宗旨的踐行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毋庸置疑,這一宗旨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這種讓藝術始終保有生命源泉的全新模式,開啟了一個時代審美的春天。讓我們通過一些有關春天的經典畫作欣賞新中國成立後的“春天時代”。

春到人間草木知

中國自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困頓與窘迫,使藝術家們對“春回大地”無限期盼。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畫于抗戰還未勝利的1942年,深情描繪了他對太平盛世的向往,這是他1940年創作《愚公移山》之後的又一幅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作品,塑造了愚公及其家族衆志成城、锲而不舍的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的抗争和奮鬥目的正在于“九州無事樂耕耘”。兩幅畫在題材選擇方面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寓意,但在表現形式上卻運用了古典主義的造型和意境營構。

關于新中國成立後春天題材的繪畫創作,我們不妨稱之為“美術經典中的春天”,主要是對人民和生活的歌詠,多有平凡溫暖之情。與革命、鬥争等題材不同,在這些充滿時代氣息的春天畫卷裡,不再追求“南征北戰”等題材的慷慨激昂,而代之以欣欣向榮的清新祥和。在百廢待興的春天裡,伴随着群眾在田野上快樂地耕種勞作,畫家的筆墨也在盡情“親吻”大地。山野間、田壟上,處處閃耀着春陽無私的溫暖和畫家濃郁的神思。這是植根于人民的藝術情懷,既有耕耘土地的樸素,也有仰望蒼穹的浪漫,奮進的旋律中讓人充滿無盡的希望,展現了新的時代畫家對寫實和現實主義的全新了解。那是純熟的寫實技巧與寫意精神的高度融合,我們首先看到的不是某個人的面貌,甚至不是花鳥畫、人物畫、山水畫之間的差別,而是一個全新的“整體性”的時代氣息,那是經曆過黎明前的黑暗的人對燦爛陽光的渴望,是經曆過寒冬的人對春暖花開的期待。我們今天依然能從尺幅間感受到畫家創作之時筆墨間跳動的激情,在勞作場景定格的瞬間感受到永恒的精神力量。

無邊光景一時新

春天的畫卷,描繪的是春天的氣息和旋律,新中國成立以來,基于現實主義和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創作理念,畫面首先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如北國、南疆、丘陵、水鄉等,構圖方面遵循焦點透視,人物造型則遵循寫實理念,并靈活運用散點透視和意象造型觀念,以更好地融合文人寫意筆緻。

程十發《歌唱祖國的春天》創作于1957年,曾入選2021年建黨百年《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特别節目,也是一幅描繪春天題材的唯美畫卷。程十發傳承了海派書畫的浪漫和開放氣質,他的繪畫充分融合連環畫、年畫、插畫等畫種的藝術元素,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作為新工筆畫創作領域的代表,該畫作在1957年獲得了全國第一屆青年美術展覽一等獎。畫面采用全景式構圖,主題深刻而明确,緊扣當時的文藝政策,由于藝術家駕輕就熟的勾線和設色能力,處處顯露出自由、活潑的創作情志。畫中背景碧空如洗,遠處春山連綿,祥雲相繞,近處既有松柏的蔥郁,更有桃李的芬芳,但桃樹、李樹處于主要位置,松樹柏樹則處于陪襯地位,這是作者構思非常重要的一點,用桃李競放的燦爛烘托春意盎然的主旋律。畫中的人物主角是一位頭戴方巾的農村老媽媽,她背靠花團錦簇的大樹,正在放聲歌唱,畫面右側的老伯手握快闆打着節拍,他右後側的青年則深情地吹着笛子,聽衆有勞工、農民、軍人和知識分子,以及國小生和其他孩童,無論男女老幼,皆衣着鮮亮,歡聚一堂,怡然自樂。畫面下方的羊羔、鴿子象征吉祥、和平,嫩竹、幽蘭象征平安、美好;畫面右側曲水漣漪,一直通向遠方;遠方則有了象征現代化的塔架。整幅畫利用寫實技法,構圖飽滿,設色明麗,美如詩境,堪稱陶淵明《桃花源記》在新社會的生動再現,隻是這桃花源已不是原典中“與外人間隔”且尋之“不複得路”的神秘虛幻世界,而是普天同慶、神州共有的全民之春。

魏紫熙的《大地回春》創作于1959年,描繪了桃花盛開的時節,人們在田間耕作的場景。魏紫熙是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山水畫、人物畫方面均有深厚的傳統功力,秉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他廣泛深入生活,并從宣傳畫、連環畫、年畫乃至舞台布景、美術設計圖中吸收營養。畫面采用深遠與俯視相結合的構圖方法,巧妙運用東西方透視原理,近景是一處高台地,桃李相間,遠處則是沃野春風,“盡荠麥青青”,中景處人們正在專心勞動,遠處則隐隐傳來機器的轟鳴。最為巧妙的是近處桃李環繞的高台地的刻畫,由畫面右下角一條小路所引導進入,這裡花樹繁密,又相對私密幽靜,可以稱作是“田間的閨閣”,花叢間五位年輕女性正在休息,她們或坐或卧,顧盼呼應,笑語盈盈,衣着樸素卻色彩豐富,無論多忙的勞作,都擋不住她們求知、愛美的心,讀一首詩歌,簪一枝花,就擁有了整個春天。

萬紫千紅總是春

程十發《歌唱祖國的春天》和魏紫熙《大地回春》采用的是全景式的滿構圖,還有另外一些是小景樣式的構圖及表現,對春天的描繪也相對更加自由率意,也就更具有寫意的趣味,是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别樣重構。

蔣兆和《春播》采用對單個人物進行刻畫的方法,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最大化的“傳神寫照”,既把東西方人物畫的表現魅力發揮到極緻,又兼顧了人物的服飾和活動的時代氣息。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1957年合作的《光榮參加農業生産》則更加率意,三位深谙中國傳統筆墨精髓的繪畫名手合力于這一生産場面,傅抱石的筆墨線條如“長槍大戟”上下揮動于尺素之間,正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寫照。戈湘岚、劉旦宅1960年合作的《春耕圖》雖然沒有《光榮參加農業生産》那麼筆墨恣肆,卻進行了另一番嘗試,該畫描繪江南水田中耕作的場景,畫面外探進來的一樹桃花洋溢着春天的妩媚,最遠處用極淡的筆墨描繪水田中插秧的人,以作為背景鋪墊,作者用厚重圓渾的筆墨着重突出了前面的一頭水牛形象,它在灑滿陽光的水田裡穩穩前行,盡顯傳統的水墨張力。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位扶耖的人已不再局限為男性,而是代之以年輕的女性,這既充分考慮到了前後兩組牛、耖與人的色調對比,更是對中國過去男耕女織習俗的深刻新變,女性已不再隻是閨閣或廚竈間的柔性形象,而是兼具了健康體格和創造精神的美。整幅畫用極簡約概括的筆墨描繪了春天裡的水鄉贊歌。

其實還有許多畫家運用多樣形式描繪春天的氣象和心中的理想,古元的水彩作品《春耕圖》設色淡雅,構圖簡單,卻呈現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天津美術學院王頌餘教授的《着意春風增物華》則保留了典型的文人筆墨意趣和對新藝術形式的探索嘗試,畫面虬枝俊逸,枝葉紛披,在疏密相間的樹影間有五六帆船巧妙點綴。那個時代一大批優秀畫家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時對藝術審美和藝術表現的積極拓展,是值得我們認真借鑒的。

這些繪畫作品,既有火熱的生活,更有奔湧的靈感,能一下子就把觀者帶進春天的世界,清晰地感覺時代脈搏的跳動。曆史的車輪永遠向前,今天的人雖然不會再身着那舊時的服裝,也逐漸在生産中代替那些古老的犁、耙、耖、耒,可是那獨領風騷的時代精神卻是永恒的财富。隻要有春風吹過陌上頭,我們的畫筆就會繼續描繪春天,就會有更多“春天的故事”。

(作者:賈佳,系天津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姜金軍,系天津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