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巴比松畫派

巴黎南郊的楓丹白露森林邊,有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那裡風景優美,遠離塵嚣。—批對現實社會不滿的畫家紛紛來到這個“世外桃源”作畫,形成了法國藝術史上的“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有柯羅、米勒、庫爾貝、杜米埃。

巴比松畫派其實就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繪畫藝術家,他們以現實主義為主題,通過繪畫藝術來達到批判的效果。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巴比松畫派和後來的印象派有差別。無論是巴比松畫派,還是印象派,其實都是建立在工業化、城市化、都市化基礎上的,是新富裕資産階級的審美趣味。隻不過印象派更多的是肯定,巴比松畫派更多的是批判。

印象派描繪的是新富裕資産階級的生活場景,是他們财富炫耀、感官享樂、奢靡生活的表達。印象派的成功實際上宣揚了新富裕資産階級的崛起和勝利,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落幕則是宣告了舊貴族的掙紮與衰敗。藝術的審美權開始逐漸從舊貴族那裡轉移到新富裕資産階級手上。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巴比松畫派在于批判,他們批判新富裕資産階級統治下的社會依然是一個極不合理、充滿了罪惡的社會。階級對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下層充滿了苦難,新富裕資産階級依然過着驕奢淫逸、腐敗不堪的生活。政治上依舊腐敗,各種貪腐現象層出不窮。人與人的關系極為殘酷,弱肉強食等等。

巴比松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柯羅、米勒、庫爾貝、杜米埃。準确來說柯羅和米勒重點在于對鄉間農村、農民的歌頌、大自然的熱愛來達到批判的目的,而庫爾貝和杜米埃是直接的批判。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柯羅

柯羅出生在富裕的商人家庭,是以他不必為賣不出畫而為生活發愁。柯羅一生未婚,他把畢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不倦的創作活動中。他的代表作是《孟特芳丹的回憶》。

《夢特芳丹的回憶》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特芳丹是法國北部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柯羅在這幅畫中,讓樹木占據了畫面的主要位置,枝葉間散發着點點光斑,樹葉仿佛随着微風輕輕搖曳,湖畔彌漫着一層朦胧的薄霧,陽光透過薄霧灑在湖面和草地上,一個母親正帶着兩個孩子在采集花草,柯羅在這裡用灰褐色主調營造出一個甯靜而抒情的世界。

米勒

米勒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的代表作《播種者》《晚鐘》。

《播種者》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畫面中一個農夫在播種,遠處還有一位耕地的農夫。暗沉的色調下米勒把兩個農夫作了恰如其分的虛實對比,使主體人物變得十分搶眼。

《晚鐘》

《晚鐘》創作于1857年至1859年,是米勒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在田野上正忙于挖掘馬鈴薯的農夫和把馬鈴薯用籃子盛着裝在褐色麻袋裡的農婦,正準備推着手推車踏上歸途。突然村裡教堂響起的晚禱鐘聲傳到了這片空曠的田野上,甯靜的氛圍被這驟然響起的鐘聲打破。

頓時,夫婦二人放下手中的鋤頭、籃子,男主人公脫下帽子,女主人公雙手合十,虔誠地向上帝祈禱着未知的前景。落日的餘晖灑在男主人公的背後,也照在女主人公的雙手與圍裙邊。這幅畫把農民的樸實、辛苦和忠厚的本質表現得十分巧妙。

庫爾貝

庫爾貝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也是巴比松畫派的主要人物。他出身于法國東部小鎮奧爾南,父親為葡萄園園主。代表作《畫室》《奧爾南的葬禮》《采石工》。

《采石工》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采石工》是庫爾貝在1849年冬創作的,是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裡程碑。畫中描繪了兩個實體大小的人物,一老一少,他們日夜勞作,地上的鍋與發硬的面包,暗示了他們連續的勞動而沒有回家吃飯的時間。

少年大約12至15歲之間的年齡,面色蒼白,因為痛苦而顯得遲緩,與其實際的面貌極不相稱。一件褴褛的襯衫,褲子在臀部以上用一根繩子系住,膝蓋上打着更新檔,褲腳處早已開裂,全身破破爛爛,腳上穿着粗劣邋遢的鞋子。

右邊年長者采石工,穿着用皮革修補過的舊木鞋,戴着一頂由于日曬雨淋、遍布塵垢的舊草帽。由于長期的熟練勞作,他的擊打非常精準;又因為年老體衰,擊打又是那麼的力不從心。

杜米埃

杜米埃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諷刺畫大師,善于運用誇張和象征的手法表達對于社會以及階級統治的嘲諷與批判。以辛辣諷刺的漫畫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相比庫爾貝,杜米埃貧窮很多,他少年時就不得不為生活四處打工謀生,正因為生活在社會底層,是以他對底層人民的貧困和舊貴族與新富裕資産階級對社會的奴役有深刻的感覺。

是以,他比庫爾貝在對現實的批判上顯得更充分、更深刻、更有力。他的筆下彙集了巴黎社會的三教九流:從皇帝、總統到馬戲團的小醜、普通的洗衣女工到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诙諧幽默。代表作《高康大》《三等車廂》。

《高康大》

這是他最著名的一幅政治諷刺畫。高康大是文藝複興時期拉伯雷的小說《巨人傳》中的一位食量巨大的巨人國王。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杜米埃借用高康大塑造了新富裕資産階級國王的漫畫形象。官員挺着渾圓的肚子耀武揚威地搜刮民脂民膏,角落裡的貧民衣衫褴褛、瘦弱不堪,繳納着糧食和錢财。

《三等車廂》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這幅畫是他的油畫代表作。畫面上彼此陌生的人們坐在擁擠的車廂裡,前景是手扶菜籃的老婦人,雙眼茫然,獨自想着心事;左面壯實的年輕女人,抱着嬰兒正昏昏欲睡;右面的小男孩依着老婦人,進入甜甜的夢鄉。雖然人們彼此實際的空間距離很近,但他們的精神上卻更顯得孤獨和寂寞。

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舊貴族、舊秩序的批判,一個是對新富裕資産階級、新秩序的揭露。

舊秩序面臨崩潰,舊貴族沒落,他們日益的沉淪,整日的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紙醉金迷,沉醉于欲望而無法自拔。這種腐朽的生活,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批判。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雖然新富裕資産階級處于上升之中,但以他們為首建立的新秩序也并沒有讓人們覺得很稱贊,甚至比舊貴族的剝削更加讓人吃驚。

相比舊貴族的暴力壓迫,新富裕資産階級對人們的奴役和壓迫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還是隐秘的、無形的。

他們用金錢代替了原來的刀劍,用賄賂代替了原來的暴力壓迫。他們更加的貪婪、自私、虛僞和無情。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工業化浪潮中,人們淪為了機器的一部分,成為螺絲釘。新富裕資産階級隻在乎創造了多少價值,從來不管其他。有價值就是有用,沒價值就是沒用,最後被一腳踹開。為了追求利潤、效率,社會分工、勞動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化,高強度的勞動分工使得每個人都被安排在極為專業化的崗位上,對專業之外的事物所知甚少。

城市化的程序中,越來越多的人集中到了城市。城市無限擴大,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城市裡的每個個體卻越來越渺小和微不足道,生存是如此艱難,生活是如此的艱辛。在經濟發展的宏大叙事中,人們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每日活得就像行屍走肉一般。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人世間的關系被金錢腐蝕,人與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爾虞我詐,金錢面前,什麼愛情、親情、友情都蕩然無存。人們越來越陌生,越來越孤獨,舊貴族統治下的人們還有血緣和鄉裡鄉親建構的溫情脈脈,但新富裕資産階級統治下的人們隻有互相傾軋、勾心鬥角。

現代化的碎片使得生活日益變得平庸。平庸的日常磨滅了我們的理想。夢想消散在了日常的生活之中。人們雖然感覺很焦慮、被奴役但卻無能為力,又無處可逃。因為資本的剝奪和無償占有恰恰是合法合理的。市場交換中的被剝削,法制關系中的政治壓迫,意識形态中的被支配,表面看起來都是自願的。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法律和科學知識的自我規訓把人的直接痛苦和哭泣變成了無怨無悔的服從,虛假欲望對象的瘋狂消費對人的支配甚至被裝扮成走向幸福生活的豐滿人性的實作。人可以在自我焦慮中自殺,那是因為他之外的一切都是對的、合法的,隻是你自己的無能罷了。

新富裕資産階級通過意識形态加劇了對人身心的控制,他們揮舞着金錢工具将整個社會推向了一個自私貪婪、物欲橫流的金錢意識形态。

巴比松畫派: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鋒,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每個人變得越來越精于計算,都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高度務實和殘酷無情的,金錢成為衡量人和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

在這種價值觀之下,人們更加注重得失,推崇實用主義,更為看重的是能夠得到多少物質享受,以及和别人攀比後多占有了多少資源與有形的東西。人們的理性被絕對化,出現了對絕對理性主義的奉行。

技術理性之下,人們變得很矜持,彼此都保持着一定的社交距離。人口密集度和流動性使得都市中的每個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處于防範與出擊的緊張感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