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中新社巴黎2月24日電 題: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在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誕辰220周年之際,中新社“東西問”在巴黎專訪著名翻譯家董純女士,解讀雨果的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雨果作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及政論文章等。中國群眾認識雨果是從小說《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等開始的,而雨果的戲劇被認為展現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美學的很高成就。是以,讓中國群眾進一步了解雨果戲劇就變得非常有意義。

董純說,2002年是雨果誕辰200周年,法國雨果文學會會長拉斯泰爾請她和她先生沈大力去觀看雨果《笑面人》舞台劇。看了演出後,她覺得該劇立意深刻,特别是藝術設計新穎,成功促發人們産生“心靈上的共鳴”,值得介紹給中國觀衆,于是将《笑面人》舞台演出本翻譯成中文,推薦給曾長年與她合作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2019年12月,上海明珠美術館攜手巴黎博物館聯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吸引觀衆。中新社發 陳玉宇 攝

據董純介紹,雨果的小說《笑面人》完成于1869年,前後創作長達四年時間。他在這部作品中運用浪漫主義對比手法,生動刻畫了衆多人物形象,揭示的是“笑的異化”的普遍社會現象,表達了雨果對人類社會既立秩序不公正的憤怒和對勞苦大衆獲得自由與幸福的渴望。《笑面人》的創作标志着雨果向現實主義邁出一大步。

在董純和沈大力的共同努力下,雨果的《笑面人》于2012年被搬上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舞台,采用的便是由他們二人合譯的中文演出本。

董純說,《笑面人》搬上中國戲劇舞台獲得了中法雙方文化部門的共同支援,由法國戲劇導演帶着她的團隊到中國來,其中包括舞美、燈光、舞台設計、音響工程等一整套班底,以保持該作品在服飾等方面的“濃厚的巴洛克奇異特征”,成為中法文化交流合作的寶貴結晶。當時的法國駐華大使白林祝賀這部雨果戲劇在中國公演,表示很高興看到這個劇目與曾為在中國推廣法國話劇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合作,并在第七屆“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上首演。

直接引進法方藝術人才,推動中國版《笑面人》取得成功,這是董純與她先生對此次中法交流的欣慰之處:法國舞美設計師在幕啟時,依據雨果的風景畫《大海》摹繪海上風暴中波濤洶湧的場面;法國燈光設計師按雨果“光線與暗影”對比哲理,配合舞台背景,“展示出一幅黑白映襯的純潔與邪惡對峙的凝重畫卷”,而這一切都是在北京完成和實作的。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2019年8月,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這部音樂劇改編自法國作家雨果的傳世經典,1998年在巴黎首次問世就獲得了轟動,随後21年間,長盛不衰。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董純對記者透露,當時中國國家話劇院為演好雨果的這部劇投入了很大力量,時任院長周志強、副院長嚴鳳琦、王曉鷹等人親身投入和指導。周志強等親赴巴黎與法方落實合作排演方案。雨果的經典名著、法國的編劇導演、中國的實力藝術團隊,這樣“前所未有、意義深遠的中法聯手合作,都基于我們對雨果的崇敬和愛戴”。

中國版《笑面人》在國話劇場首演時,滿場座無虛席,中國觀衆與舞台上的人物深深共鳴,當“笑面人”葛溫普蘭見自己眷戀的盲女戴娥死去後絕望跳入泰晤士河自盡時,一些觀衆潸然淚下,取得很大成功。該劇後又在中國國家話劇院第五屆國際戲劇季“華彩歐羅巴”再度上演。

董純随後又翻譯了雨果的“自由戲劇”《千元賞金》。她說,雨果期盼解決19世紀群眾的重大社會問題,于1866年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寫出四幕劇《千元賞金》,直接觸及法國當時的社會現實。

在董純看來,雨果在《千元賞金》的社會批評中靈活運用了直到20世紀才由布萊希特系統理論化的“間離效果”,主角格拉比歐在劇中實際扮演着雙重角色,既是劇情開展的核心,又是作者的代言人,表達作者洞察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觀點,引起觀衆共鳴。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高莽創作的法國作家雨果的人物肖像。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董純說,雨果的浪漫派劇作在中國早有介紹,曾樸等人曾提及雨果的“自由戲劇”,但一直都未搬上中國戲劇舞台。2002年,著名話劇導演陳颙表示想排演一部雨果的戲劇在中國國内公演,董純在巴黎拜訪了時任“雨果之家”女館長莫利納裡,由她推薦這部《千元賞金》。

董純表示,與《笑面人》相比,《千元賞金》顯得更幽默,是比較輕松的一部戲。《千元賞金》在北京師範大學禮堂首演,後又在遼甯沈陽舉行的戲劇節公演并獲獎。

董純認為,東西方文學藝術交流有文學作品、歌曲、電影等多種形式,而戲劇在相關交流中有很特殊的地位。戲劇舞台以一種更生動和直覺的形式向大衆展示“人間戲劇”。雨果戲劇搬上中國戲劇舞台,表演者和中國觀衆産生直接互動,讓中國群眾進一步了解原汁原味的法國文學藝術,無疑有助于加深中法文學藝術交流。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2005年11月1日晚,由中國戲曲學院根據法國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平劇《悲慘世界》首次亮相北京。該劇融合中西文化藝術精華,運用和發揮中外舞台藝術表演形式的不同特點,将外國文學作品以中國傳統的平劇藝術表演形式展現在中外觀衆面前。中新社記者 錢興強 攝

董純對記者表示,文化交流首先是精神的對話,所有藝術都是人們心靈的表象。從事文化交流,在一定意義上是觸及、感動人的工作。以雨果為代表的法國浪漫派摒棄“庸俗化”“庸俗文化”,呼籲人們不要被物欲所俘虜,正視當今社會現實。從這個角度來說,雨果戲劇對于中國觀衆的意義是深刻的,激發人們對當今社會進行思考。(完)

作者簡介:

東西問|董純:雨果戲劇如何在中法文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

董純,1942年生,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長期從事中法文化交流寫作和文學翻譯,曾在巴黎創辦法文期刊《絲綢之路》并擔任主筆。她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法國記者協會榮譽會員,曾應法國國際電視台TV5 Monde之邀,任《焦點論壇》節目時政評論員。曾獲魯迅文學獎“外國文學翻譯獎”,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和法國競業金紅十字勳章。前法國駐華大使白林表示,董純和沈大力均為法國作品的資深中文譯者,中法兩國文化不知疲倦的傳遞者。

董純發表譯著數十部,包括《蘇曼殊小說集》等中譯法作品和龔古爾小說等法譯中作品。她翻譯的法國劇本有雨果著《笑面人》、《千元賞金》和克洛德·普蘭著《浴血美人》等,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和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等機關在北京公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