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編者按:随着《大秦頌》的熱播,一款“我在秦陵修兵馬俑”的小程式在各大公号中刷屏。遺憾的是,這個修複遊戲并沒有介紹提及馬俑,僅僅是修複兵俑,兵馬俑兵馬俑,沒馬怎麼能行呢?

在以往的文章裡我們介紹過秦戰馬的性别《冷兵問答|古代戰馬是公馬or母馬?别想歪,看秦始皇兵馬俑的這個部位就明白了》!戰馬鬃尾的縛結問題:《冷研逛軍博|剪鬃與束尾:中國古代戰馬與民間馬匹最大的差別在哪?》戰馬與戰車系駕問題:《冷研逛軍博|那輛複原的戰國驷馬戰車還有哪處需要改進?》古代馬具通論:《冷研說曆史|女英雄也得買買買!花木蘭出征前的大采購,到底都買了啥?》現在我們就來補充說明下秦馬俑情況。就目前秦陵兵馬俑所見馬按用途分為挽馬與鞍馬,鞍馬也就是我們說的乘用馬。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挽馬俑,以一組右服馬為例:馬通首高162厘米,頭至尾通長210厘米,蹄至鬐甲高124厘米,肚圍159厘米,腿高75厘米,和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馬廄坑出土秦馬骨骼體尺大體相似。鞍馬略高大,馬通首高172厘米,頭至尾通長210厘米,蹄至鬐甲高33厘米,基本符合秦律的标準:高八尺五寸(134厘米)以上。腦補下以前大緻介紹過相馬的标準:《冷兵問答|學會這些馬匹小常識,古代伯樂也比不上你》: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秦馬剪鬃縛尾,四蹄伫立。肩長而斜;上膊長度約為肩長的一半;肘長而大;前膊長直;前膝關節強大;管短直;球節圓而強大;系長短适中。後肢股長,寬,厚重;後膝圓大,韌帶發育好;胫短利于挽曳;飛節端正;後管骨骼堅實;後球節圓寬結實;後系比前系長且粗,具備良馬的基本特征。(左圖為故宮雕塑館文物實拍)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前蹄大而圓;後蹄小而尖,為正蹄形,正肢勢。馬頭塑造比較細膩,軀幹部位塑造手法簡潔,概括,繁簡結合。馬頭為直頭,直頸。面頰用硬直面線塑造,眼,鼻孔嘴角處用曲線表現,眼球突起,狀如懸鈴。竹披雙耳向前聳立,顯得機警異常。馬作嘶鳴狀,給人以躍躍欲馳之感。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秦馬軀幹為高鬐甲(鬐甲處體高大于尻高),背腰長寬,略凹,尻部發育良好,挽馬較寬,為水準尻,鞍馬尻長。尾礎端正,挽馬縛尾帶卷翹,鞍馬尾梳成長辮自然下垂。挽馬胸深寬長,鞍馬胸深長,腹部大小适中,緊湊充實。肷[qiǎn]窩小而充實。挽馬均為骟馬,部分鞍馬為公馬,兵馬俑坑尚未發現母馬。馬俑通常塗色棗紅,黑鬃黑尾白蹄粉舌白牙,采用平塗手法,彩繪剝落較多。這樣的馬毛色在馬學中稱之為骝馬。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我們知道秦兵俑裡有綠臉俑,馬俑裡也有類的塗裝。出于藝術手段或做塗色實驗考慮,有的陶馬塗裝色比較特殊,受光面塗棗紅色,背光面塗綠色,如脊幹和腹部兩側為棗紅色,腹下塗綠色;肩部及頸部塗棗紅色,前胸及項下塗綠色;馬首額部及鼻梁為棗紅色,兩側面頰塗綠色,但這樣施色僅有一号坑T20G10出土右服馬和右骖馬兩例。其塑造方法:馬頭由左右大小相等的兩片或上下左右四片做成,馬頸為左右兩片倒梯形泥片合成,軀幹的制作方法是尻/腹/胸三段由泥片鬥合而成。陶馬的腹部或背部留有一兩個8-14厘米圓孔,用陶餅封堵,這樣的圓孔是為了便于把手伸進體腔内工作,還便于焙燒時透氣以防炸裂。馬腿泥質經過反複折疊調合,并施加了強大的壓力。馬尾系單獨捏塑成形,插入尻部方或圓孔中,外部複泥加強。陶馬的各部分制作完畢後先立腿,然後連四肢,再疊築尻,腹及胸腔兩側泥片,而後再覆寫軀幹上側,連接配接胸腹泥片,下面用丁字木架承托,依次連接配接馬頸,馬頭,待成型後,進行表面裝飾和細部雕刻。圖為國博所藏秦挽馬。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按現代馬學體尺分類屬于輕型挽用馬種,是中國地方原始品種:河曲馬。河曲馬:中國古老馬種,該馬種産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處,黃河上遊第一河曲處,故名。河曲馬被人們馴化成為家畜約在新石器時代。由于戰争和民族變遷需要,4000多年前,甘隴一帶就産良馬,時稱“秦馬”。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挽馬原都戴馬辔,出土時散亂,挽馬帶有銅銜1件,木镳2件,木橛一件,圓柄型皮構件1件,防止馬镳磨損馬嘴用,大銅泡6件,小銅環4件,絡飾管6件,用皮條連綴而成。(圖左)根據修複完整的銅車馬具看出,駕車的服馬和骖馬的控馬具并不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内側駕轅的服馬控馬具簡單,隻有馬銜,而兩側主導方向的骖馬嘴裡有帶刺的馬橛,便于馭手加強控制。鞍馬控馬具,由銅絲穿扁平石管模拟皮革繩索而成的幾段條帶,交叉處穿銅節約,橫銜銅銜,帶S形馬镳。馬缰繩也是用石管模拟怕皮條而成,牽于騎兵俑右手處。(圖右)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陶馬鞍馬的馬鞍,其鞍為無鞍骨結構軟鞍,與新疆出土戰國馬鞍高度近似。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下圖這件馬具來自鄯善縣吐峪溝蘇貝希Ⅰ号墓地M10,為早期鐵器時代遺物,約公元前5-3世紀。馬鞍主體包括左右兩扇鞍墊,均用皮革縫制而成,内部填充密實的鹿毛,以針線在鞍墊上绗縫加強,因而在其表面留下密集而整齊的針眼。鞍墊之間留有空隙,以三條平行的寬皮帶相連結。馬鞍前後兩端略微高起,斷面近半月形,分别連接配接攀胸和後鞧,下緣還連有一根腹帶。

《大秦頌》、“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刷屏!除了兵俑,秦馬俑了解下

戰國秦漢時期,這種軟馬鞍曾廣泛流行于大陸新疆、中原地區,而其源頭則與歐亞草原的遊牧人群密切相關。軟馬鞍出現之後,從戰國一直延續使用至東漢晚期,到了魏晉時逐漸為木質高橋鞍逐漸取代。直到現在部分民族地區還在使用無鞍骨馬鞍,取其上下馬友善。參考文獻:《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号坑發掘報告》1988年10月、《畜牧學各論》農業出版社1989年5月、《秦俑專題研究》王學理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馬百科全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5月、及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李雲河《中國古代“軟馬鞍”及相關問題》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