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作者:文彙網

今天,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 根據投票結果,得票數前20位的項目入圍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入圍終評項目名單

(以時代早晚為序)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圖為阿舍利技術體系組合)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2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圖為發掘區三維模組化)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3 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圖為大房屋F43為中心成組房屋分布的正攝影像)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4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圖為F2陶器修好後)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5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圖為半圓形木柱及木柱上的兩側斜穿孔)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6 浙江餘姚施岙遺址(圖為西區河姆渡文化晚期稻田)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7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圖為2021年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8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圖為五号坑出土金面具)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9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圖為王家嘴1号基址)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0 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級土墩墓群(圖為廟山尖土墩墓出土部分青銅器)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1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圖為“太保匽中”銅鼎)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2 江西樟樹國字山戰國墓葬(圖為不壽戈/戟正反面)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3 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圖為M274長文觚)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4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圖為外藏坑出土着衣陶俑)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5 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圖為出土慕容智墓志)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6 西藏拉薩當雄墓地(圖為出土圍棋子)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7 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圖為出土部分文書)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8 河北正定開元寺南遺址(圖為金元時期,開元寺南門F2自南向北)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19 黑龍江阿城金上京遺址(圖為發掘區航拍,上西下東)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呈四大特點

20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圖為前朝宮殿區域發掘現場鳥瞰)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發掘項目,呈現幾大特點:

一是覆寫地域廣。入圍終評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山西、浙江、四川、陝西、甘肅5省均有2項入圍,占據初評半壁江山。其餘河北、黑龍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新疆、西藏等地區各有1項入圍。

二是遺迹種類多樣,遺址内涵豐富。從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到仰韶時期史前聚落,從周原遺址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到“未曾使用便罷建”的明中都遺址,從大漠孤煙直、人迹罕至的邊疆烽燧遺址再到古今疊壓引得市民圍觀的開元寺南遺址......随着中國考古學不斷向縱深拓展,遺址格局的逐漸清晰、曆史文化内涵的日益豐富也同樣反映在入圍項目中。

仰韶時期,三處聚落遺址同時入選。山西夏縣師村遺址是迄今在山西南部聚落遺存中發掘内容最為豐富的仰韶早期遺址;隴原大地上擁有三重環壕的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實證了甘肅東部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又一核心;河南南陽黃山遺址不僅發現了仰韶時期大型聚落,其玉器加工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的空白。

此外,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發現的“史前木構豪宅”、見證滄海桑“田”的浙江餘姚施岙遺址,出土“第一長文木觚” 的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經過考古人的不懈努力,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不但建立起曆史的時空架構,更豐富了曆史的脈絡與枝葉,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中意義重大。

三是考古探源,看見中國。此次入圍終評項目中,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浙江餘姚施岙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西藏拉薩當雄墓地、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等8個項目均為“考古中國”重要成果。

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現,讓我們看到在距離中原地區遙遠的沙漠,一群唐朝戍邊官兵于孔雀河畔護平安;縱橫三千裡的吐谷渾,盡管史書中隻有零星記載,但考古發現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了這個神秘的高原古王國,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特點,揭示了大陸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程序,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實證;坐落在拉薩北部當雄草原的吐蕃時期大型封土墓,遺址内出土的雄獅鳥紋金耳勺也好、圍棋子也罷,無一不表現出與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實證。

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架構下,依托田野考古實踐和考古出土各類實物資料,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供科學的學術支撐。一系列考古發掘項目的順利開展,在研究人類起源與演化和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不同階段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精彩、精緻、精美的文化中國。

四是“老遺址”的新發現。以三星堆為代表的考古發掘舉世矚目,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和稻城皮洛遺址,可謂是2021年度四川考古界“雙子星”。與此同時,入圍項目中,諸如陝西寶雞周原遺址、陝西西安江村大墓、黑龍江阿城金上京遺址以及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均為延續數年的考古項目,這些遺址持續開展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多年,強調多學科的結合,這既是考古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研究和保護的需要。

周原遺址的豐碩成果離不開考古人前赴後繼的辛勞工作,周原考古曆程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田野工作者發掘理念、方法與實踐的進步。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也早在1982年就被定為第二批國保機關,近幾年來開展的系統發掘,對明中都遺址獲得了突破性認識。同樣,長期以來金上京城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有限,自2013年來啟動的《金上京遺址考古工作計劃》不僅是為了配合金上京大遺址的保護工作而開展的一次有計劃的課題考古,更為進一步推進對金上京遺址的科學認識和學術研究,為金上京遺址的有效整體保護。

編輯:付鑫鑫

綜合:文博中國 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