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作者:格隆彙

如果要給剛過不到兩個月的2022年找一個關鍵詞,大部分人也許會說“冬奧”、“戰争”,或者我們早就習慣了的“疫情”。想必很少有人會給出這兩個字:

“罷工”。

西方世界正在掀起罷工潮。身在國内可能感覺不太強烈,實際上這股浪潮已經在各地愈演愈烈。

相比戰争,這是更嚴重的危機。原因在于對選票國家而言,“再苦一苦百姓”并不是政治家可以接受的選項,而這是戰争必然導緻的結果。

而對國外打勞工來講,疫情之下失業率普遍上升,他們的小小心願也無非是保住這份工。之是以走上街頭,實在是逼不得已。

01

潮流

罷工何以成潮?我們放眼全球來尋找答案。

當地時間2月21日,澳洲悉尼的鐵路勞工罷工,導緻地鐵大範圍停運,大量上班族無法正常通勤。

罷工原因,是鐵路工會與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無法就勞工漲薪問題達成一緻”。

在新南威爾士幹不下去的不隻鐵路勞工。2月15日,數千名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無視政府罷工禁令走上悉尼街頭,呼籲将護病比降為1比4和超過2.5%的加薪。

讓歐美人戴口罩打疫苗有多難懂的都懂,造成的結果就是醫療系統承壓。

無論鐵路勞工還是醫院護士,都是去年底澳洲卡車司機、快遞員和教師罷工運動的延續。原因大同小異:疫情導緻工作量劇增,工資卻沒有發生變化。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來源:daily telegraph

自從南澳教師決定在2022年第一學期返校日開啟罷工以來,澳洲校園已經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面臨同樣情況的還有英國。

2月14日情人節當天,英國68所大學開始新一輪為期10天的罷工計劃。結束後将由全英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學生進行接力,預計會有超過100萬學生受到影響。

老師們的訴求也很簡單粗暴:加薪2500英鎊,采取行動解決“無法管理的工作量”。

然而不上班、不上學甚至不看病,英澳人民至少還能在家正常生活,法國人就沒這麼幸運了。

2月18日,巴黎爆發交通系統罷工,14條地鐵線路僅剩兩條保持正常服務。更早之前在1月27日,超過8.5萬人參與的170場大遊行已經導緻巴黎電力癱瘓和工廠停産。

法國是老牌罷工大國。有統計顯示,法國人每年150天在放假、114天在罷工,上街遊行已經像吃飯喝水一樣習慣,三天不遊渾身難受。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來源:法新社

歐美勞工一向慵懶慣了,情有可原。當勤勞的亞洲人也走出工廠,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春節至今,越南乂安、河靜、甯平、北甯相繼發生集體罷工事件。2月16日,ADORA鞋業4000名勞工冒雨聚集在公司門口,要求提高待遇。

前一天,Em-Tech、Haivina和南順三家公司約1500人集體發起罷工。Haivina是100%由南韓投資生産運動服飾的企業,在南韓本土,勞工們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南韓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的三星正遭遇50年來最大危機:2月7日,三星電子與工會之間第15輪薪資談判破裂,前者即将迎來成立53年後的首次勞工罷工。

按照某位著名企業家的說法,員工不想幹,無非是錢不到位或幹得不開心。不開心的原因歸根結底,也是要麼錢少要麼事多,或兩者兼而有之。

縱觀這麼多起罷工事件,雖然各國面臨着不同的國情和複雜的社會問題,打勞工的核心訴求似乎都有上述兩項有關。

問題在于,錢多事少是大家自古以來的追求,偏偏在今年集中爆發以至引起全球性罷工。

除了疫情,還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02

公平

并不是所有打勞工都熱衷于上街鬧事,比如蘋果CEO庫克。

2021年,他拿到了包括基本工資300萬美元、股權獎勵8235萬美元、非股權激勵薪酬1200萬美元、包含人壽保險等費用的其他薪酬139萬美元在内總共接近9900萬美元的薪酬。

蘋果預計在3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向庫克授予這筆薪酬,不過受到了美國最大股東代理咨詢公司ISS的反對。理由是,庫克的薪酬超過蘋果普通員工1447倍。

2020年和2019年,庫克分别拿到了1477萬、1156萬美元年薪。與此同時,蘋果在2019年之後的三個财年内淨利潤分别為552.56億美元、574億美元和946.8億美元。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從業績來看,庫克的表現确實對得起他的工資漲幅。但話說回來,這也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努力。同為打勞工,待遇差距太大并不是好事。

1月份,微軟花687億美元現金收購動視暴雪的新聞震驚業界。不但是這筆錢重新整理了行業曆史最大交易額,動暴作為北美遊戲第三方常年的市值第一竟淪落至賣身也讓人不解。

實際上為微軟提供了這個曆史機遇的,正是“臭名昭著”的動視暴雪CEO Bobby Kotick。

動視暴雪在去年第四季度陷入員工大幅流失和管理層信任危機的泥潭,除了Kotick明知公司内部的性别歧視和性騷擾現象而不作處理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Kotick超過1.5億元的薪資引起員工們的不滿。“幹得活越來越多,給得錢越來越少”和巨大的薪酬差距,讓動視暴雪員工憤而罷工并發起訴訟。

然而就算員工們如願以償看到Kotick被新東家踢出,他仍将獲得1400萬美元補償。并且按收購價計算,Kotick還擁有價值近5億美元的動視暴雪股票和期權。

美國高管和普通員工的收入根本不在同一量級。根據《财富》雜志的報道,疫情期間,大公司的CEO收入上漲了16%,普通員工的薪酬漲幅則隻有1.8%。

此外,美國勞工聯合會的年度《高管薪酬觀察》報告指出,标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高管平均薪酬達到1550萬美元,CEO的平均工資超出普通員工近300倍。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不公平是不安定的根源,三星員工的訴求就充分展現了這一點。

缺芯潮帶來的大量訂單令三星半導體在2021年達到731億美元營收,超過英特爾躍居全球第一。三星電子高層随之拿到翻倍薪資,員工卻加班加點不加薪。

根據南韓經濟研究院的報告,比較近10年間各國因企業罷工導緻的平均勞動損失天數,美國和日本分别為7.2日和0.2日,英國18日,法國和南韓分别為35.6日和38.7日。

罷工對員工而言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極端行為。如果不是逼急了,把長幼尊卑文化刻進血管裡的南韓社會怎會爆發出這麼多沖突。

反例就是不愛罷工的日本人。根據美世日本資料,日本企業的董事薪酬中間值隻有2493萬日元,不到美國一半。同時股票薪酬隻占總薪酬1%,歐美企業則超過10%。

日本企業在終身雇傭基礎上發展出年功序列的薪酬制度,員工薪酬随着年齡和工齡逐年增長。雖然少了些激勵性質,從罷工天數比南韓低了400倍來看,至少保證了公平。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通俗點來講就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但死又死不了。

那就把自己扔到街上呗。

03

權利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20多萬勞工舉行大罷工。他們高喊着“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歸自己”的口号,走上街頭遊行示威。這就是勞動節的由來。

1909年3月8日,又是芝加哥的婦女走上街頭,抗議紡織廠每天長達14小時的工作,遊行最終演變成觸動全美的女性運動。一年後,世界婦女大會把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勞動節又被叫做國際示威遊行日,罷工和遊行示威本就是勞動者最基礎的合法權利,和争取自身利益最正當和也許最有效的方式。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對企業而言,罷工也是緩和員工情緒、解決勞資沖突、維持公司良性運作的一劑猛藥。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迪士尼。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在《白雪公主》等影片獲得現象級成功之後,迪士尼沒有像此前口頭承諾的将20%票房用于分紅,反而用來購置辦公場地和擴充員勞工數。

于是1941年5月29日,在動畫師工會上司下,迪士尼爆發了超過四分之一員工參與的大罷工。抗議公司低于油漆工的平均工資和企業内部超過10倍的薪資差距。

持續數周的罷工直到7月28日才宣告結束。在美國銀行和聯邦法院的督促下,迪士尼不得不對标準工資和工時做出明文規定,并且把幾乎全部員工工資翻了一倍。

1941大罷工不僅是迪士尼員工的勝利,同時也成了美國現代動畫和影視行業規範化的裡程碑。至于迪士尼本身更不用說,在一代代動畫師的努力下終成全球最大的娛樂帝國。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動畫師主席阿特·巴比特帶領員工在迪士尼影片《為我奏樂》首映活動示威

在上個世紀初現代工業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通過罷工在雇傭雙方之間達成的妥協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罷工又在全球各地集中上演,又意味着什麼?

疫情的影響不可忽略,首先是主動或被動因素形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表明,2020年初美國的離職率隻有1.6%,一年之後已經上升至2.9%,食品服務行業離職率甚至高達6.8%。

對大量的服務行業與基礎行業從業者而言,“留下來的人”意味着将承擔更多的工作、更長的勞動時間和更大的感染風險,他們理所當然地要求提高薪資。

去年十月,美國超過10萬人在不同城市組織了45次罷工,被稱為“罷工十月”運動。随着多個搖擺州内的勞工合同即将到期,預計今年将爆發更多集體行動。

其次是積壓已久的勞資沖突。

疫情之下對企業的影響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是法國LV和南韓三星等營收暴漲,但員工待遇并未提高;一種是像南韓地鐵或法國鐵路之類業績巨虧,不得不進行裁員。

總之是好事輪不到,壞事你先頂,無論哪種情況最後都是底層勞動者受苦,這怎麼得了。

最後,疫情之下各國央行瘋狂放水,使得如今歐美人民深受高通脹影響。

美國1月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7.5%,通脹率持續重新整理近40年新高。食品、服裝、交通和醫療保健等生活成本繼續上漲,連麥當勞都在2021年将菜單價格提高了6%。

通脹壓力下,普通美國家庭每年将多出3000美元平均支出;英國1月零售商品價格同比漲幅也升至近10年以來新高;盡管歐洲央行以物價穩定為唯一目标,仍然無法阻擋歐元區通貨膨脹升至13年來新高。

2022年,戰争并非最大危機

對普通群眾而言,物價飛漲,收入卻沒有随之增加,被動消費降級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不斷惡化的家庭财務将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罷工的極端方式抗議。

04

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越堅固的冰面,越會在破裂時引發劇烈的震動。

歐美各國頻繁爆發的罷工将積壓已久的社會沖突暴露在台面上,歸根結底還是在疫情下愈演愈烈的貧富差距問題。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計算,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美國收入排名前20%人口财富增加了兩萬億美元。排名後20%人口的财富則減少了1800多億美元。

2021年,前0.01%的富裕階層拿走了全球總資産中的11%。他們在貨币寬松政策之下繼續受益于股票、土地等資産的上漲。沒有資産的人們卻隻能背負食品價格高企的重擔。

沒有人喜歡罷工,但越發割裂的社會局面勢必引發混亂。

盡力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沖突已然是各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最近以比利時為首,英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紐西蘭和加拿大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試行四天工作制。

隻是真的會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