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的父親在日本追随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加反清革命,他于抗日戰争前夕出生在山東菏澤,童年在逃亡中度過,後來在戰火中輾轉去了台灣,成為了資深的國民黨元老派和知名律師。
然而他始終心系大陸,挂念着家鄉,在台灣成立菏澤旅台同鄉會,堅持反獨促統。在1987兩岸通航後,他将上百名老兵的骨灰從台灣送回大陸老家,了卻他們的“遺願”。他的故事感動了兩岸三地的中華兒女,在201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就是高秉涵。他曾說:“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逃亡的童年
高秉涵在大陸和台灣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很多人都喜歡叫我‘台灣的老兵’,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我最多隻能算的上是一個‘台灣的小兵’”吧。
高秉涵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刻闆,相反的,他會在見到記者和采訪人員的瞬間就打開話匣子,毫不吝啬地跟大家暢聊着自己的往事,雖然說高秉涵已經是個年邁的老爺爺了,但是不得不令人佩服的是,他的思維依舊像年輕人一樣的清晰,并且對于自己小時候的事迹記的一清二楚。
高秉涵出生于1935年,籍貫位于山東菏澤,在當時算得上是實實在在的書香門第了。高秉涵的外祖父曾經在清末的時候遠赴日本留學,并且還加入了當時的同盟會。在高秉涵的家族中,很多的兄弟姐妹都是清華和北京師範大學的高材生。但是可悲的是,高秉涵生不逢時,他出身于當地的名門,但是卻并沒有真正的享受過多少榮華富貴的生活,反而是為了躲避戰亂,年僅13歲的時候就來事東奔西走,主要是在華東和華南一代流亡,輾轉多年之後最終在1949年的10月份來到了寶島台灣。
初來乍到的高秉涵人生地不熟,在衆人的眼中他仍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在這裡,高秉涵充分地感受到了什麼是舉目無親,因為他的家人親屬朋友們都留在了大陸。晚上的時候,沒地方睡覺的他隻能露宿在車站外面,為了生存下去保留性命,高秉涵曾經一度需要依靠垃圾場裡面的殘羹冷炙填飽肚子。直到後來,高秉涵遇到了一個老鄉,這位老鄉勸一心想回家的高秉涵好好讀書,不要這樣虛度光陰錯失了學習的好時光。
從此以後,在這位老鄉的幫助和鼓勵之下,高秉涵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考上了在台灣大有名氣的中學---台北市建國中學,當時為了完成學業,高秉涵曾經靠着在部隊裡面擔任學生兵,進而來賺取自己的學費以及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費。
時間不負苦心人,高秉涵最終成功了,他如願地考入了“國防管理學院”的法律系,繼續深造,不久之後,高秉涵畢業了,畢業後的高秉涵并沒有停止學習,反而是繼續又考取了當地的法官職業資格證,在當了十年法官之後,高秉涵選擇結束自己的法官職業生涯,于是高秉涵便辭掉了自己的法官職務,随後便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高秉涵憑借着自己過人的聰慧以及本身的努力,很快他就成為了一位小有名氣的律師,成功的從法官變成了幫人打官司協調案件的律師。
成立老鄉會,送老兵骨灰回家
高秉涵的經曆跟其他普通的老兵來說,是大不相同的。直到今天,雖然高秉涵早就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但是一直有很多家的法律事務所想要聘請他作為自己事務所的顧問,這也是讓高秉涵覺得十分的驕傲和自豪的地方。
高秉涵在參加工作之後,作為青年才俊代表的他很快便娶妻生子了,高秉涵的妻子給他生了三個非常出色的子女。高秉涵就是左鄰右舍口中那個事業愛情雙豐收的典範了。雖然說在任何人看來,高秉涵都已經人生圓滿了,但是高秉涵的心裡一直懸着一塊石頭,那就是他無時無刻都在牽挂的母親和故鄉,高秉涵想念家鄉的親人,他甚至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暗自流淚。
高秉涵曾經在采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讓人心疼不已,他說:“每次一到夜闌人靜的時候,就最怕聽到貓貓狗狗的叫聲了,因為它們的叫聲會讓我更加的想念我的家鄉,想念我家鄉的親人們。”因為高秉涵曾經也在自己的家鄉養過一隻“花臉”的狗子,在1948年的8月他想要趁着天黑離開的時候,送行的除了母親和家裡的親屬之外,還有他養的那隻“花臉”狗子也緊緊跟随,搖着尾巴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的高秉涵隻有大聲地吼,“花臉”狗這才耷拉着腦袋轉身回家。
然而,當時的兩岸環境和現在又有所不同。 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才逐漸開放三通。此前的高秉涵,隻能隔着海峽望眼欲穿地遙望故土。
1981年,高秉涵的一位學姐到台灣探親,給高秉涵和菏澤老鄉帶去了一大箱家鄉的土特産和菏澤泥土,鄉親100多人聚到一起,一邊聽學姐動情闡述鄉情報告,一邊分吃這些來自老家的禮物。高秉涵分到了燒餅和一些家鄉的泥土,他舍不得吃燒餅,隻是把部分泥土當做茶葉一般泡茶飲用。“那是家鄉的味道,舔的。”
一直等到1991年的5月,時隔43年之後,高秉涵終于可以重返自己的菏澤故鄉了,但是再見菏澤故鄉的時候,眼前的光景顯然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唯一不變的也隻有老家後院裡面那顆伴随自己長大的老槐樹了,老槐樹仿佛是在彎腰來歡迎自己。老槐樹老了,正如此時的高秉涵一樣,他也老了。高秉涵隻能默默的抱着這棵彎腰的老槐樹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場。
同時,高秉涵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堂叔叔,他激動不已,但是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位堂叔竟然沒有認出自己,反而當着自己的面對自己說“高秉涵很早之前就已經死在外面了”,這讓高秉涵唏噓不已,心裡百感交集。在交流過後,堂叔終于肯相信眼前的這個人就是高秉涵了,兩人在相認的瞬間,又哭又笑。
1995年,懷着對故鄉濃烈的情感,高秉涵在台灣成立菏澤旅台同鄉會。這是一個聯誼鄉情的民間社團,也是一個愛國愛民反獨促統的群體。高秉涵擔任創始人和會長,他充分照顧了當年逃亡到台灣的同鄉老兵,并利用自己的律師身份和經濟條件盡可能解決各位會員遇到的困難。他想用這樣的方式,回饋那些在他13歲流落到台灣後照顧她的哥哥姐姐們。
于是乎,很多同鄉老兵就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正值壯年的高秉涵身上,囑咐他:“老弟啊,我是沒有希望回去了,你還年輕、有機會,如果我死了,你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帶回去……”就這樣,一個、兩個……高秉涵肩負了很多深情的囑托。多年以來,高秉涵一直堅持做一件事,那就是幫助同鄉的人們運送骨灰回家。他已經至少幫助了上百名老兵滿足他們“落葉歸根”的遺願。
感動中國
終于在2012年,他憑借着這件事,成功地獲得了一個光榮的稱号,那就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但是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最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衆們感動的并不是他幫助運送骨灰這件事情,讓大家落淚的僅僅是高秉涵自己的故事。
就在高秉涵年僅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在戰争中喪失了生命,從此他變成了一個沒有父親庇護的孩子,也沒少被人欺負和看不起。不久之後,高秉涵在母親的強烈建議下,最終做出了跟着學校師生一起逃往南方躲避戰事的決定。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别,竟讓他跟母親從此陰陽相隔。
在節目上,高秉涵眼眶濕潤地講述着讓自己此生都忘不掉的一句話就是母親在臨别的時候跟自己說的,母親說:孩子啊,母親一定會等你回來的,等你活着回來。
時間轉瞬即逝,但對于高秉涵來說卻是如此漫長而難熬的。直到1979年的春天,高秉涵才有機會給駐紮在家鄉的親人們送去第一封書信,然而在收到親人們回信的一瞬間,他;淚目了,因為信裡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己的母親已經在1978年的時候去世了。
從此以後,高秉涵的心裡多了一絲“鄉愁”,那就是關于他的母親和故鄉的故事。
節目的現場,高秉涵幾乎是聲淚俱下地講述着關于自己故事的細節,也是牽動着萬千網友的心。
節目的最後,高秉涵留下了自己的寄語。高秉涵對自己的母親說:“我親愛的媽媽,你曾經說過,‘我的孩子,母親一定會等着你回來的,一定要活着回來’,現在,孩子我活着回來了,但是媽媽你為什麼沒有等我,為什麼沒有等到我就走了?”
在年邁的高秉涵看來,他會覺得自己在孝順這點上是交了白卷的,1947年父親死于戰亂的時候,因為各種雜亂的原因,導緻年少的高秉涵沒有給自己的父親送終。1978年母親獨自在家鄉郁郁而終的時候,高秉涵也并沒有能夠及時回家陪伴自己的母親。高秉涵在自己的書中寫到,“回憶和父母生死離别的那些時候,因為自己的年幼無知,竟然不明白什麼才是孝順。現在,隻能是子欲養而親不在了。”說到這裡,潸然淚下。
根據CCTV-4報道:随着2022年1月27日晚第四期《謝謝了,我的家》節目播出,廣大網友重新認識了以為年過八旬的老人。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作為台灣老兵代表出境的高秉涵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裡,并向網友們講述了關于自己家族的家風故事。
高秉涵用最樸實的話語講述了自己内心對于“回家”的期待,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全家團聚過個好年,他的故事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衆,細節部分更是讓人心疼,甚至是引起了網友的三度淚崩。
前幾日看到有網民在節目的留言闆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在節目的全過程中,這位年過七旬的高秉涵老爺爺,幾乎全程都是哽咽着講述着自己的故事,觀衆們也都是含淚看完的,高秉涵老爺爺的故事連最好的小說家都沒辦法編出來。”
感動中國給高秉涵的頒獎詞是這樣的: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