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作者:每日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題: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夏亮

折柳寄情,别情依依。閉幕式上的中國式浪漫道别,再次驚豔世界。

“柳枝代表惜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發文闡釋柳枝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柳”音似“留”,在中國古代,送行者會贈遠行者一條柳枝,表達挽留。“北京冬奧會上,運動員留下了成功、失意,及載入史冊的回憶,但天下宴席終有散,此刻便是别離時。”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世界聚會”“無與倫比”“體育帶來團結”……海外社交媒體上,網友不吝對北京冬奧會的贊美。從立春日的“迎客松”,到臨别時的“長亭外”;從主火炬上的“一簇微火”到中英文焰火“天下一家”,北京冬奧會留下的文化遺産,獨一無二,世界凝神聚焦,沉醉其中。

當賽場内外盡刮“中國風”,從台前到幕後,從比賽到頒獎,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展現了生動鮮活的中國形象。

比賽場館,盈盈飄動的“冰絲帶”、長袖若舞的“雪飛天”、蜿蜒盤旋的“雪遊龍”……讓世界領略了東方唯美。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月6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夜景。新華社記者丁旭攝

競技賽道,“中國風”服飾威風凜凜,“華夏戰神孫大聖”“火神祝融”“中國龍戰衣”……陪伴中國運動員馳騁疆場。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月16日,中國隊選手武大靖和李文龍在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決賽中。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頒獎時刻,穿戴“瑞雪祥雲”“鴻運山水”“唐花飛雪”的禮儀人員,托起同心圓玉璧狀冬奧獎牌,在古老文明的方寸間,運動員享受到了奧林匹克至高榮耀。

1月27日晚間,頒獎禮儀人員在參加頒獎流程演練。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二十四節氣用來“倒計時”,西漢“長信宮燈”化身火種燈,篆刻書法變身冬奧辨別……中國傳統文化為奧林匹克注入了多彩意蘊。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021年12月29日拍攝的在北京市延慶區世園公園中國館内的北京冬奧會火種燈。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當中國式浪漫撥動世界心弦,“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格言也根植在了中國人心間。

速滑女子3000米決賽,德國運動員克勞迪娅·佩希施泰因沖過終點,盡管排名墊底,但迎接這位50歲老将的是如潮掌聲,“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的緻敬刷屏網絡。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月5日,德國選手克勞迪娅·佩希施泰因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決賽。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谷愛淩拿到個人首枚冬奧金牌後,和銅牌得主瑪蒂爾德一同前去安慰獲得銀牌的苔絲。這一刻,她們不是對手,而是一起挑戰人類極限的戰友。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月8日,谷愛淩(右)和瑞士選手瑪蒂爾德·格雷莫德(左)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後安慰法國選手苔絲·勒德。新華社記者薛宇舸攝

當羽生結弦嘗試挑戰前無古人的阿克塞爾四周跳(4A),卻落冰摔倒,中國網友為勇者呐喊,“今天的羽生結弦,才是更好的羽生結弦”。

2月10日,日本選手羽生結弦在花樣滑冰男子單人滑自由滑比賽中摔倒。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當冬奧邂逅春節,“中國風”中透着濃濃的自信味。

春節期間,三個冬奧村“福”字當頭、燈籠高挂,“中國紅”與“冰雪白”交織,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入鄉随俗,寫春聯、粘窗花、貼福字,運動員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風采。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除夕當天,塞爾維亞代表團成員和志願者在延慶冬奧村合影留念。 新華社發(肖紹雯攝)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也征服了運動員的胃。墨西哥《金融家報》網站說,北京冬奧會的678道菜品,讓所有運動員嘗到了中國佳肴,加之冬奧恰逢春節,菜單裡包含過年才有的小吃。

“冬奧會以來,我已吃了200個餃子。”美國女選手茱莉亞·馬裡諾成功被餃子“圈粉”。而在其隊友特莎·莫德的“吃播”裡還出現了:宮保雞丁、糖醋裡脊、麻婆豆腐、豌雜面……

“我每天都會吃6個豆包,”馬耳他選手珍妮絲·斯皮泰裡在等成績時,不忘吃掉剩下的半個豆包。荷蘭速度滑冰選手尤塔·萊爾丹則對麻辣燙情有獨鐘,她還欣喜地收到了志願者為她畫的火鍋漫畫。

“來了就是客,不能讓客人瘦着回去。”中國網友這樣答。

當吉祥物“冰墩墩”成為全球“頂流”,火爆的背後是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世界凝神感受中國文化

2月12日,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舉辦集體采訪活動,記者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自拍留念。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冰墩墩’集中華文化精華和特色于一身,一定會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親善大使,”吉祥物第一次亮相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這樣預言。

這隻熊貓果然不負衆望。衆多運動員、記者和冬奧會官員都被它征服。日本記者辻岡義堂出鏡時,特意露出“冰墩墩”T恤,證件帶子挂滿了“冰墩墩”徽章,他甚至把名字改成“義墩墩”。

“活潑、好玩、有趣、機智、充滿正能量,”國際奧委會奧運會部執行主任克裡斯托弗·杜比用一串形容詞表達對“冰墩墩”的喜愛。

2月20日,花樣滑冰表演滑中,選手們扶起摔倒後的“冰墩墩”。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因為“一墩難求”,世界各地的人們發揮聰明才智,創作了“冰墩墩”歌曲,制作了剪紙墩、面塑墩、雪人墩、棉花墩、湯圓墩……

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克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種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當“冰雪白”遇上“中國紅”,當“五環之光”映照“中國之美”,北京冬奧會交出了一張各美其美、和合共生、“一起向未來”的答卷。

曆史終将镌刻下這一筆,世界對中國有了全新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