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烏克蘭?

作者:海拔3500米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烏克蘭?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烏克蘭?将來的進展是什麼情況?網上有許多的說法,綜合了一下,主要是因烏克蘭親俄和親西沖突引起的。

一、北約的威脅

1949年4月4日,北約正式成立,剛成立時有12個創始成員國。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正常部隊,實際上就是西方的一個軍事組織。

冷戰結束前,北約成員國增加至16個,蘇聯解體後,北約一直東擴,今天北約國有30多個。北約不斷東擴,讓俄羅斯壓力倍增,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俄羅斯由之前對西方盡可能的服軟,改為徹底的強硬态度。北約同俄羅斯的博弈,也是西方國家對前蘇聯博弈的繼續。俄羅斯西部邊界。僅剩白俄羅斯、烏克蘭還未加入北約。2014年前,烏克蘭一直在親俄和親西方之間搖擺。2014年三月,愛克裡米亞事件影響,烏克蘭靠攏西方,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白俄羅斯三面就會被北約包圍,加上經濟制裁,顔色革命,白俄羅斯很可能會倒向北約 。這種局面不是俄羅斯想看到的。對大國而言一旦失去地理緩沖界限,國内的和平發展就會受到威脅,是以烏克蘭絕對不能加入北約,這是俄羅斯的底線,烏克蘭人口4158萬,130多個民族 ,烏克蘭民族占77.8%俄羅斯民族占17.3.親西方派、親俄派是烏克蘭的兩大勢力,兩者沖突不斷。第聶伯河是烏克蘭的母親河,向南注入黑海,河上有六座水電站,烏克蘭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為黑土地,占世界黑土地的¼。肥沃的黑土,使烏克蘭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歐洲糧倉。但是烏克蘭原油、天然氣體資源匮乏,90%依靠進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都 曾是烏克蘭的原油供應商。

2014年3月,以俄羅斯民族為主的克裡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俄羅斯實控克裡米亞,根本原因要確定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安全。黑海艦隊的任務就是控制土耳其海峽,出地中海應對美軍第6艦隊。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又沒有控制克裡米亞,黑海艦隊将被鎖死。加入北約有兩條明确 的要求,一是不得處于交戰狀态,二是不得有領土紛争。俄羅斯陳兵俄烏邊境,烏克蘭如果開戰,直接失去入約資格。不管怎樣,現在在架子上烤的是烏克蘭,烏克蘭會如何選擇?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烏克蘭?

二、多重的威脅

近日,烏克蘭最近頒布了新的法令,要求大批女性進行兵役登記,孕婦及帶小孩的媽媽也不能豁免,引發了許多女性的不滿。政府對此的解釋是将通過兵役登記來摸底,看在最後時刻有多少人可以當兵上戰場,烏克蘭怎麼就面臨最後時刻了?威脅來自隔壁的俄羅斯,俄軍将在俄烏邊境集結了重兵,随時可以發動。外媒報道的數字是15萬人,對講究小而精的現代軍隊,這已經算滅國級别的武力。如果數字屬實,那烏克蘭真的是壓力山大。隻能把拿得動槍的人都派上戰場。俄羅斯和烏克蘭鬧成這樣,也算是手足相殘的悲劇。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曾經是蘇聯的一部分。比親兄弟還親,不分你我。1991年。蘇聯解體,哥倆才開始分家過日子。僅僅30年過去,俄羅斯和烏克蘭就把兄弟情忘得一個二淨,要拼個你死我活,俄烏兩國到底什麼仇什麼怨,簡單來說就是蘇聯這個親爸爸暴斃之後,身為小弟的烏克蘭準備認西方陣營當親爹。俄羅斯這個大哥聽了就很生氣。家中無父,自然是長兄做主,你怎麼能随便認賊作父?然後就打起來了。

具體點說,得把烏克蘭分成兩部分看待,東部地區自17世紀開始就接受俄羅斯統治,民俗、文化,宗教都相像,對俄羅斯的認同感也強,做夢都想着自己變成一頭熊就好了。而烏克蘭西部地區的控制權在毛子和歐洲列強間反複易手。二戰結束才真正并入蘇聯。感情也沒那麼深,再加上蘇聯統治時期,在烏克蘭捅了不少簍子。比如農業改革失敗導緻的大饑荒,讓數百萬烏克蘭人活活餓死,又比如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把烏克蘭的大片土地變成禁區了,蘇聯還強行抹去烏克蘭的文化,強行推廣民族融合,這使得本就沒啥親情的烏克蘭西部地區,對蘇俄滿意懷怨恨,反倒是更憧憬西方,原先的烏克蘭政府,政治立場略偏向烏克蘭東部地區,也就是親俄羅斯,但是在2014年時,西方煽動顔色革命,把這幫人給趕走了,然後支援烏克西部勢力組成的新政府上台。俄羅斯認為烏克蘭今後必然認西方做父,那西方就在自己家門口安插了一個盟友,可能以後會整點雷達,飛彈方陣,或者幹脆派大軍駐紮,讓自己覺都睡不安穩,那還顧啥兄弟面子呢?就及時治損,肢解烏克蘭。于是俄羅斯在新政府上台之際,迅速出兵吞并了原本就親俄的烏克蘭克裡米亞地區,因為這裡有俄羅斯早年向烏克蘭租下的海軍基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就怕新政府不給租,或者直接轉租給西方的軍隊,是以幹脆自己站下了。不久後,俄羅斯又支援親額的烏東人拿起槍來鬧獨立,跟新政府對着幹。這新政府和烏西人這邊丢了一個克裡米亞,已經夠氣了,現在還要割走半壁江山,自然不能答應就派兵去打了,于是戰争爆發。政府軍背後有西方支援,

烏克蘭東部背後是俄羅斯,雙方從2014年打到現在,誰也沒能徹底打服誰。花的錢和死的人倒是越來越多。普京受到了國内激進勢力的質疑,這些人認為普京不夠果決,沒在2014年就出重拳,直接派俄軍占領烏東,導緻了現在的僵屍局面。

烏西地區的民族主義也空前高漲,極端分子已經無法再忍耐,不斷示威,要求政府馬上攻占烏東,一次就解決問題。否則就推翻政府,于是事情就變成了一方派出了大軍在邊境虎視眈眈,一方舉全國之力準備應擊,可能還有很多小夥伴覺得他們隻是在虛張聲勢。不會真的開戰。畢竟近些年的沖突,都是遊擊隊和恐怖分子的小打小鬧,兩國的全面戰争很少見了。格魯吉亞當初也是這樣想的,然後墳頭草都一仗高了。這個小國和烏克蘭極期相似,也是蘇聯出生,政府和部分國民親西方,另一部分親俄的人在鬧獨立。2008年8月,格魯吉亞政府軍突然襲擊了親俄的地區。全世界覺得俄羅斯不會出手,畢竟格魯吉亞背後是西方,打狗得看主人面,而且當時正開奧運,破壞氣氛呀。結果毛子毫不猶豫就動武了,飛機、坦克、大炮一頓招呼,光速擊敗格軍,并攻擊了格國境内,下手之狠,速度之快,驚掉了全世界下巴,西方國家全程口頭譴責,誰也沒敢出兵救格魯吉亞。俄羅斯之是以這麼敢打,除了戰鬥民族武德充沛的天性外,更多的其實是無奈,俄羅斯想管住任賊作父的弟弟,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動手打人。

大國對小國産生吸引力,無非就靠文化,經濟。俄羅斯文化是什麼,小弟弟們在蘇聯時代都體驗過,膩味了,沒啥意思。至于經濟吧,俄羅斯現在都已經變成了中國省一級計量機關。俄羅斯哪兒來的錢養這些弟弟呢?而西方陣營有“香甜的空氣”有花樣百出的流行文化,還很有錢。倒不是說他們真的大方,但你至少得家底殷實,才能畫一畫貿易、援助之類的大餅吧。早在蘇聯解體那時,西友善用大餅勾走了俄羅斯的那些東歐拜把子兄弟,也就是原華約國家。當時俄羅斯沒經曆管,也沒法管。因為隔得遠,結果西方還不滿足,開始勾引俄羅斯的親兄弟,不僅是烏克蘭,格魯吉亞,還有中亞的五個某某斯坦。跟俄羅斯關系最好的白俄羅斯,去年也差點被顔色革命。

西方已經把設立範圍擴張到了俄羅斯眼皮底下。一邊全是西方的小弟,而俄羅斯手頭僅剩的籌碼就是兩百餘萬彪悍的軍隊以及繼承自蘇聯的數千枚核彈頭。前者可以用來痛擊反水的弟弟,後者可以讓西方不敢直接插手,是以留給俄羅斯選項隻有戰争。作為遠在東方的吃瓜群衆,可能很多小夥伴出于主觀情感同情烏克蘭,覺得他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還要被肢解,實在是太慘了。也會有很多人想俄羅斯赢,手刃西方馬仔,聽起來就很解氣。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俄羅斯和烏克蘭這樣繼續耗着,或許是最好的狀況。

如果俄羅斯徹底被西方包圍,壓制,基本上就完了。西方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肯定會拿來整我的,到時候一堆麻煩事要處理。如果俄羅斯沖破西方包圍,變得更強了,對我們也未必是件好事。一直以來證明這個民族有很強的侵略性和稱霸的欲望,可能很多年輕人沒聽說過三線建設,也不知道深挖洞,廣積糧的口号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當年中蘇交惡之後。蘇聯在邊境布兵百萬,威脅對大陸進行核打擊。因為北方地區将成為戰争的第一線,國家不得不把工業設施遷到作為第三線的西部地區。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都開始挖掘防空洞,儲存戰備糧食,盡可能在核彈下多保住一些人,這是新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俄烏非要兄弟相殘。我們管不了,這場沖突以及可能爆發的戰争究竟誰想笑到最後,我們也不知道。我們隻需要記住半死不活的毛熊,才是好毛熊。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烏克蘭?

三、關于北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簡稱北約,是歐洲和北美國家為實作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30個成員國。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正常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軍事陣營上實作戰略同盟的标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都是北約成員),是美國實作超級大國上司地位的标志。

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北約共有30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冰島、北馬其頓、黑山。

北約旗幟是由白色北極星圖案、藍色背景、白色線條組成;四角星是北極星的圖案,象征着這個軍事政治集團的宗旨是防止當時東方以蘇聯為首的共産主義勢力西擴,維護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自由、安全和穩定;藍色的背景,除了象征着海水之外,還象征着成員國的曆史淵源都屬于“海洋文明”或“藍色文明”;白色的線條,象征着維系團結的紐帶。

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烏克蘭?

四、關于烏克蘭

烏克蘭(烏克蘭語:Украина;英語:Ukraine),位于歐洲東部,東接俄羅斯、南瀕黑海,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諸國相連。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是歐洲聯盟與獨聯體特别是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叉點。

“烏克蘭”一詞最早見于《羅斯史記》(1187年),意為“邊陲之地”。1240年蒙古帝國遠征軍(拔都)占領基輔。之後蒙古金帳汗國、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先後統治烏克蘭。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合約》,烏俄正式合并。此後,烏克蘭雖曾有過自己的政府,但未起過實質性作用。1922年加入蘇聯(西部烏克蘭1939年加入)。1990年7月16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宣布獨立。

烏克蘭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着“歐洲糧倉”的美譽,其農業産值占國内生産總值20%。烏克蘭工農業較為發達,重工業在工業中占據主要地位。

2018年11月25日,烏克蘭武裝力量根據總參謀長的指令進入全面戰備狀态。

2022年2月23日,烏克蘭安全委員會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态,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除外 。2月2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烏克蘭全境将進入戰時狀态,首都基輔地鐵免費開放,地鐵站将作為防空洞使用。24日,烏克蘭正進入全面防禦狀态,任何有意願加入的人都可以獲得武器并和烏克蘭武裝部隊共同抵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