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仲兄①字文甫說 (宋)蘇洵 淘讀《易》至《渙》之六四曰:“渙其群,元吉②。”曰:“嗟夫!群者,聖人所欲渙以混一天下者也③。蓋餘仲兄名渙,而字公群,則是以聖人之所欲解散滌蕩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無為我易之?”淘曰:“唯。”既而曰:“請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嘗見夫水與風乎?油然而行,淵然而留,浮洄汪洋,滿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風實起之。蓬蓬然而發乎太空,不終日而行乎四方,蕩乎其無形,飄乎其遠來,既 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風也,而水實形之。今夫風水之相遭乎大澤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淪漣,安而相推,怒而相淩,舒而如雲,蹙而如鱗,疾而如馳,徐而 如徊,揖讓旋辟,相顧而不前,其繁如毅,其亂如霧,紛纭郁擾,百裡若一。汩乎順流,至乎滄海之濱,滂薄洶湧,号怒相軋,交橫綢缪,放乎空虛,掉乎無垠,橫 流逆折,潰旋傾側,宛轉膠戾,回者如輪,萦者如帶,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躍者如鯉,殊狀異态,而風水之極觀備矣。故曰:“風行水上渙。”此亦天 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豈有求乎文哉?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風之文也。二物者非能為文,而不能不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 出于其間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溫然美矣而不得以為文刻镂組繡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論乎自然故夫天下之無營而文生之者唯水與風而已。 昔者君子之處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則天下以為賢;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則天下以為口實。嗚呼!此不可與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注】①仲兄:二哥,指蘇渙。蘇洵有兩個哥哥,長兄名澹,仲兄名渙。②渙:《周易》中的卦名。元吉,大福,大吉利。③群者:指各種險害。混一:統一。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A.蹙而如鱗 蹙:收縮,密集。 B.相顧而不前 顧:看,對視。 C.豈有求乎文哉 文:文章。 D.則天下以為口實 口實:談話的資料。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聖人所欲渙以混一天下者也 退論書策以舒其憤 B.且兄嘗見夫水與風乎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C.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激于義而死焉 D.昔者君子之處于世 淩萬頃之茫然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文章用“此二物者,豈有求乎文哉?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比喻作家創作文章的過程,這展現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對雕琢的文學觀。 B.文章記述為仲兄改字号事,在講述改字文甫的理由時,作者借題發揮,闡述了為文貴乎物之相使的文藝思想,即“‘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至文”。 C.全文從“改字号”入手,以《易》中爻辭為綱,先寫風、水的個性,再極寫風水相激的“殊狀異态”,然後由此生發議論,構思巧妙,結構缜密。 D.文章描繪風水相激采用了比拟鋪排的手法,妙喻連篇,窮形盡相,氣勢充沛,用風水相激自然成文論證不能不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的道理。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今夫玉非不溫然美矣而不得以為文刻镂組繡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論乎自然故夫天下之無營而文生之者唯水與風而已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風也,而水實形之。(3分) (2)二物者非能為文,而不能不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間也。(4分)
答案:
16.C(文:名詞用作動詞,此作“形成文章”講。) 17.A(A以:連詞,來。B與:連詞,表并列;介詞,跟。C焉:語助詞;兼詞,在這件事。D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定語後置的标志。) 18.B(“闡述了為文貴乎物之相使的文藝思想”錯。應是“闡述了為文貴乎自然的文藝思想”。) 19.(3分) 今夫玉非不溫然美矣/而不得以為文/刻镂組繡/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論乎自然/故夫天下之無營而文生之者/唯水與風而已 (對2處,得1分;錯2處,扣1分。對5處,錯1處或漏斷1處,得2分。對6處,無錯斷,無多斷,得3分。) 20.(1)(3分)已經過去了卻不知道它的蹤迹在哪裡,這就是風;實際上它是通過水來顯現形貌的。(“迹之所存”,1分;判斷句,1分;形,名詞用作動詞,1分。) (2)(4分)這兩樣東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間互相作用,文章就在其中産生了。(每句1分;注意“文出于其間”是介賓短語後置句。)
譯文:
我讀《周易》看到《渙》的六四卦,卦辭說:“能為群物消除禍害,大吉。”我說:“唉!群物的各種禍害,這是聖人要消除掉來統一天下的。”我的二 哥名叫渙,表字公群。那麼他就是以聖人所要解散、消除的各種禍害自許了,可以這樣做嗎?有一天,我把這些告訴二哥。二哥說:“你可不可以替我改改表字?” 我說:“好。”過了一會兒又說:“請用文甫來代替原來的表字,可以嗎?” 二哥曾見到那水跟風互相作用麼?流起來緩緩而行,停下來就顯得很深很深,風平浪靜、一片汪洋,漲得滿滿、浮動前行的,這就是水啊,實際上是風激 起它。呼呼風聲來自太空,不到一天就已走遍四方,搖搖蕩蕩沒有形狀,飄飄然從遠方走來;已經過去了卻不知道它的蹤迹在哪裡,這就是風;實際上它是通過水來 顯現形貌的。如今風和水在一個大湖裡相遇,水浪曲曲折折,波紋蜿蜒彎曲,平靜時就互相推動,發怒時就互相沖撞,舒緩時就像雲朵,收縮時就像魚鱗,快速波動 時就像馬在奔馳,緩慢時就像在盤旋,彼此以禮相讓、旋轉回避,互相對視,誰也不敢前進;繁密的樣子像绉紗,混亂的樣子像彌漫的大霧,紛紛連連;有時停滞, 有時波起,百裡以内都是一樣。風急流速,順流而下到了滄海邊,波瀾壯闊、澎湃洶湧、怒吼相壓,水波縱橫交錯,互相連結,在天空裡放縱恣肆,在無邊無際的海 上擺蕩,橫着流過去又倒着折回來,大水噴湧回旋,翻起傾倒,水浪宛轉回環、曲曲折折,旋轉的像車輪,環繞的像帶子,波浪矗立的像烽煙,奔湧向前的像火苗, 跳動的像白鹭,騰躍的像鯉魚,奇形怪狀、姿态萬千,風和水最值得觀賞的景象全都展現了!是以卦辭說:“風在水上吹行就是渙。”這也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啊! 然而風和水,難道有意要形成文章麼?它們無意中形成文章,事先沒有約定就互相遭遇了,而文章就産生了。這裡的文章,不是水面的文章也不是風吹的 文章。這兩樣東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間互相作用,文章就在其中産生了。是以說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如今的玉,顔色柔和潤澤,并不是 不美麗,可是它不能形成文章;雕刻刺繡之類的花紋,并非不是花紋,卻不能把這樣的花紋和自然産生的花紋相提并論。是以,天下沒有刻意追求而産生文章的,隻 有水和風而已。 以前,君子生活在世上,不要求有什麼功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功成名就了,天下人就認為他是個賢人。不要求有什麼言論流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言論就流傳了,天下人就把這些作為立論的資料。唉!這種道理是不能對别人講的,隻有我的哥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