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中庸》第一講(率性謂道)學習整理

作者:虛空蘊兒

更多精彩課程,請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下傳虛空濟APP,目前《論語》更新中~

天命之謂性,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原文)

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中庸》第一講(率性謂道)學習整理

《中庸》是《禮記》中的一篇,我們之前學了《大學》,現在來學《中庸》。整個《大學》告訴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告訴我們一個方向,要懂得修身的,具體如何去修身,如何去讓自己的行為合道,到底怎樣去修呢?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要更深入地去學習中庸之道了。

《中庸》就是具體告訴我們該去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和行為的。《中庸》的作者叫子思,我們後世稱為子思子,加上一個子是尊稱。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是《大學》的作者曾子的弟子,他又延續了孔子的思想,延續了曾子的思想,寫出來了《中庸》。

《中庸》開篇給了我們三個概念,第一個概念叫作“天命之謂性”,第二個概念“率性之謂道”,第三個概念“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

先說第一個“天命之謂性”,什麼叫作“性”?天賦予給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天賦予給我們每個人的東西就叫“性”。不光是人,所有的衆生都有那個性,“性”是我們每個人内在本自具足的。

用王陽明先生的話講叫作“良知”,但是“良知”絕不是“性”。為什麼我們說“良知”是“性”呢?是讓人友善去了解,我們用良知來代替這個“性”能更好地了解“性”是什麼。

“性”本身是幹淨的,是純潔一絲不染的,是至純至善的,至善就是沒有一絲的惡,當沒有一絲的惡的時候,就是無善無惡,是以陽明先生同時又講“無善無惡心之體”。

《大學》又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當達到至善的時候就無善無惡了。平時我們為什麼說有善有惡、為什麼要說止惡揚善?因為還有惡,當達到至善的時候,他是沒有善惡的,達到至純的時候他是沒有一絲雜染,沒有一絲的雜念,沒有一絲的欲望的。

為什麼說人人皆是仲尼呢?就是人人都是聖人,他是人本有的天性,是以“天命之謂性”,這個“性”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隻不過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還有一個東西叫作“性”,而這個東西展現出來的才叫“道”,這個“性”不是“道”。

為什麼所有的聖賢都在告訴我們你要懂得向内求?因為你本身就是具足的,我們本來的那個“性”和聖人是無二的,沒有差別的,“性”是每個人都一樣的,都是圓滿的,隻不過我們沒有見到那個“性”。

“率性之謂道”

率的是什麼“性”?我們剛才講的這個“天性”,你率“性”而為就是道本身。因為他是至善的,他是至純的,他是至真的,他是和聖人沒有分别的,你怎麼去做怎麼去行都是道,是以“率性之謂道”,自然就是順道而為,順道而行的。

第一個概念“天命之謂性”,告訴我們要懂得見“性”。“率性之謂道”,告訴我們知“道”,要先知“道”。

第三句話“修道之謂教”你知道有那樣一個“性”,你知道原來“率性而為”就是道本身。

“修道之謂教”

如何才能讓我們知“道”、如何才能讓我們見“性”呢?從“修道”開始。“修道之謂教”,"教"是什麼呢?教化、教育、效法之意。

修道在修什麼?在修自己,讓自己合道,“道”不用修,“道”本身就在那個裡運作,“性”也不用修,“性”每個人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為什麼叫明心見性呢?當你的心明了以後,自然就是見性的,是以我們修道是修己讓自己去合道就可以了。

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中庸》第一講(率性謂道)學習整理

我們經常說一個詞叫修身養性,“修身”修的是什麼?修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自己的行為符合“至善、至純、至真”。養的是什麼呢?養的是我們的天性,不是人性,人性是貪婪的,因為人本身就是因為欲念而生,當我們為了得到很多東西的時候,自然展現的就是人性貪婪的那一面,他是正常的情況,是以我們養的“性”不是人性,是天性。

修身不斷地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讓我們的雜念變少,欲望變少、至善、至純、至真,這個時候滋養的是我們的天性。

為什麼我們經常講,修身(行)的起步一定是止惡揚善,你隻有符合善,才能滋養天性,如果你的行為是不符合至善的,不是至純的,那個時候我們滋養的都是人性,都是人性貪婪的部分。是以修身滋養的是我們的天性,就是這句話“修道之謂教”。我們按照道的規律去修正自己,我們就是在教化自己,教育自己效仿天地聖賢之道。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聖賢的文化?不是在效仿嗎?是在效仿聖賢告訴我們的那些道,然後來用來修正自己,這個叫修道。

我們天天講的修道,絕非是道家之意,儒家依然有道,這個“道”是通用的,它是世間萬物運轉的法則規律,是以它不是專屬于某一家,隻不過每一家的叫法和給我們的言語的力量和說辭不同,道家講的是自然規律,儒家講的是中庸之道,大學之道,都是一樣的。

“修道”外在修我們的行為,内在讓我們回歸天性,注意不是修“性”,是回歸,因為“性”我們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就是無所不知的,他和聖賢是一樣的,是以讓我們的行為去符合善道,你自然就回歸本性。道家叫去欲還本,返璞歸真,都是歸到最後的“性”上來。

“修道之謂教”就是自覺和覺醒的過程,同時修道不光要修己,我們還要去覺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内修,親民是幫助他人才能之于至善,達到至善就無善無惡了,就回歸那個“性”了。

道家叫正己化人,所有的文化都在告訴我們道理,修道絕不是隻單單的修己,不夠的,你單單的去修己,你不可能回歸道那個“性”。

我們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這個時候來效仿天地之道,你看看天、地他都不是自私的,他是照耀萬物的,他是滋養萬物的,才能回歸到那個“性”。

學儒家文化不光是我們自己要學習聖賢文化,要修習(行)聖賢文化,你還要教化他人,是以這個是修道的全部過程,一個是自覺覺醒,然後不斷地去覺他、利他,我們才能讓自己達到至善,否則,達不到。

所修身(行)絕非自私自利,一定是肩負他人的痛苦,肩負他人的慧命在身的,不停地去救人惠命,不停地去教化他人,去影響他人,才能讓我們回到“本性”上去。

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中庸》第一講(率性謂道)學習整理

但是,這裡有一個次第“在明明德,在親民”,自覺覺他,正己化人,都是先修己再禮他,當我們有了一定的水準、智慧或者說文化,或者有一定的善良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在不停地幫助他人的過程當中,更加增加自己的德行,彰顯自己的智慧,去激發自己内在的良善,當我們不斷地去修正自己,不斷地去利益他人,自己的私欲變得越來越少,雜念變得越來越少,我們那個“性”就會顯現的越來越多,他是逐漸修出來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須臾”是片刻的意思,道不可片刻離開的。我們生活當中其實處處是道,無處不道,隻是我們不知道那個叫道。

舉個例子,我們渴了要喝水,是不是道?我們餓了要吃飯 是不是道?每天太陽東升西落是不是道?春下秋冬的變化是不是道?都是道,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遵道而行,都是在道當中運作的,我們每天都在用着道而不自知。

我們學習修道是為了什麼呢?就是讓我們了解道的運作規律,了解自己的性體,然後我們去遵道而行,自己才能合了道。

道的規律是不變的,但是修的是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更合道,本來的“性”才能凸顯出來。所謂的道都是友善法,都是這些聖賢告訴我們道的運作規律,從多方的角度去給我們解釋了什麼叫道,都是讓我們能參透,尊道而行,這個時候我們的行為才是合道的,隻有我們的行為合了道,我們才能見到自己“性”,因為我們沾染了太多的塵埃,沾染了太多的欲望和雜念,不停地去擦拭,然後顯現出來我們那個本性,是以這個就是修行的次第。

“可離,非道也”

“道”他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如果能離得開就不是道了,是以“道”是萬事萬物運轉的規律,運轉的法則。

包括我們平時生活當中有智慧的人看到一件事情的發生,甚至聽到一個人的言行,看到一個人的舉止,就知道接下來該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呢?萬事萬物都有規律,我們經常講說感情突然不好了,生意突然不好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身邊有一些有智慧的人,他早就已經看出來将來會不好的,因為他符合道的規律。

就好比是我們現在跟着修身(行),學習了五六個月以後的人,你注意去觀察生活當中的事情,你會發現很多事情,你就知道結果了,一點都不神奇,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規律的。

舉兩個生活中的例子,友善大家去了解,比如說我們到一個地方吃飯,你看到這裡的老闆和服務員的服務态度,他如何待人接物,你吃到他飯菜的口味,你知不知道他的生意将來會做的怎麼樣?這就是道,這就是規律。

我們去做任何事情是一樣的,包括老人經常告訴我們,人一定要懂得謙遜,不要狂妄,“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這不是道嗎?

生活當中比比皆是,他片刻都不曾離開過我們,隻不過我們明白了道的運作規律,通過諸位聖賢所教給我們的道理,我們明得越多,你的行為自然就會受到限制,自然就會讓自己合道,你越是合道,你的那個“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是以需要明心見性就是這樣的過程,是你不斷地明達,你不斷地了悟自己的那顆心,你了悟得越多,你的行為越至善,你的“性”自己就露出來了。

“性”是不用修的,原本具足,那要修的是什麼呢?是我們這顆被污染的心,被污染的念頭,被這些念頭所支控的,我們這些行為要修正的是這些,當我們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就回歸了本性。

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舉例子,院子裡開的櫻花,忽然有一天下完雨開門怎麼滿院子的花,我們說突然開花了,突然嗎?它都已經長了十年了,沒開花之前它已經在默默地生長了,隻不過我沒注意,他那個結果還沒有凸顯出來,這不是道的規律嗎?

所有的事情都有其痕迹,都有其規律,隻不過我們沒有發現,我們學習和修行的過程是不是這樣的?是以大家真的不要着急,你說我學習了兩個月三個月,我沒有變化,你沒有積累道一定的程度,就像院子裡的花一樣,當你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别人看到的是你突然之間盛開了,這就是道。

生活當中到處就是道,處處都有規律,我們要是明白事物的發展規律,你說有什麼可急的?着急就是拔苗助長,看似花開了,你會發現開得不長久,開完了明年不開了,因為你把它根損壞了,所有的事情都一樣。

為什麼修身(行)?是需要我們拿出一生的時間不停地去修内在,因為内在你的根有了,你隻會盛開得越來越好,可是你要通過外在所學習的方法,他隻是一時的表面功夫,他叫花拳繡腿,當下看似盛開了,但養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