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秀玉|編輯匠心

香港作家、詩人、戲劇學者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于2022年1月11日離世,享年77歲。

董秀玉|編輯匠心

古兆申生于1945年,曾留學法國,于兩岸三地報刊雜志發表文藝創作及評論,與友人創辦并編輯《盤古》、《文學與美術》、《文美月刊》和《八方文藝叢刊》等刊物,又曾任香港《大公報·中華文化周刊》主編、台北《漢聲雜志》主編、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部學術總監,以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講師。

古兆申先生早年着重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和中國新詩研究,七十年代開始研究中國電影及戲曲,近年着力于昆曲推廣及研究。著作甚豐,包括詩集《銅蓮》、随筆散文《備忘錄》和《祖父的大宅》、評論集《一木一石》、《書想戲夢》、《今生此時今世此地》和《長言雅音論昆曲》、小說《舊箋》等。

古兆申先生是一個特别豐富的人,看話劇、聽音樂、看戲,最後對昆劇情有獨鐘,可是他早期做得最多的還是編輯。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著名出版家董秀玉先生懷念古兆申先生的文章《編輯匠心》,以為紀念。“古先生的一生,永遠真誠、善良,執着,有着骨子裡的高貴,活出了人生的美好。”

董秀玉|編輯匠心

編輯匠心

董秀玉 文

本文刊于《城市文藝》No.116

董秀玉|編輯匠心

古兆申、董秀玉和沈從文先生夫人

做編輯出版半個多世紀,最開心的莫過于讀到有獨特視角和思考的好稿件,發現能提升稿件品質并能溝通作者讀者的編輯匠心,以及賞心悅目符合主題調性的好設計,三者兼而有之并不容易,在我翻開并細讀了古兆申主編的《戲出年畫》時,心中的喜悅和驚歎真是無可名狀。

董秀玉|編輯匠心

民間文化于我是個陌生的領域,關心也少,可是當1992年漢聲總編輯吳美雲将他們剛出版的《戲出年畫》送給我時,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太漂亮的一本大書!

董秀玉|編輯匠心

王樹村,1923年生于著名的年畫産地天津楊柳青。從小熱愛年畫,搜集當時不受看重的各地年畫,曆時60餘年不改其志。“文革”時期不顧風險維護萬餘張收藏的年畫,至今成為碩果僅存的文化國寶。

作者是王樹村?我一下子就想起來,這位作者曾經通過朋友來問過我們,還帶來了部分蘇州年畫,說有十幾個地區十幾箱年畫,是作者數十年來九死一生的珍貴收藏。看來看去,每張年畫都是古老的雕版,生動鮮麗,絕對是珍貴的好東西!可是想來想去真不知道這一張張年畫該怎麼結構、怎麼出版、怎樣讓讀者接受?不知怎樣才能幫上作者的忙,歉疚,但真是無能為力,這種遺憾一直留在心裡。是以這次我一看到是王樹村的年畫,回到辦公室,就迫不及待地先翻看年畫的處理。居然他們把每一張年畫都分别用心寫了“說戲”(介紹劇情概要)和“說圖”(解說其中的情節和角色特色),更是另辟一頁,提煉其精髓所在,以細膩、生動、诙諧的文字作細部鑒賞。三個層次,層層深入,眉眼、動作、身段、表情,設色、線條、臉譜、造型,處處有注解,有分析、有故事。鮮麗如昔的年畫,一出出戲劇的故事和人物,我停不住地往下讀,邊讀邊欣賞,沉醉其中。

董秀玉|編輯匠心
董秀玉|編輯匠心

圖檔出處:《戲出年畫》,1990,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翻完一冊,才想起來趕緊去看看總體結構和編稿思路,因為我大緻翻閱過目錄和部分原稿,十個省份的年畫,量很大,大部分色彩亮麗,文字專業,但散而弱,缺乏整體結構。可是翻開眼前手上的書,整體結構都出來了。除了出版序,設了個“叙論”,裡面明确地列出戲出年畫的淵源、盛衰、風格的形成、戲曲對之的啟發,重點一目了然。第二部分就是圖譜,精選了典型精美的180多張年畫,全部加了“說戲”、“說圖”和“細部欣賞”三種層次的文字,深入了年畫的精髓。整體結構和圖檔文字一出來,我就恍然了解了主編在出版序中的宣告:戲出年畫是最有學問的年畫,作者拼命守護的是我們的國寶!

董秀玉|編輯匠心

《戲出年畫》目錄

古兆申把一大堆年畫編寫成了一本能讀、讀得懂、有興趣讀下去的大書,他下的編輯功夫讓這本書脫穎而出,光彩奪目,真正顯示出了稿件本來的價值。也讓我對編輯的高度、境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感慨萬千。

董秀玉|編輯匠心

更讓我驚喜的是古兆申又接着主編了《曹雪芹紥燕風筝圖譜》。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尋找原書的過程很曲折。從1944年研究風筝的專家孔祥澤摹抄《南鹞北鸢考工志》時發現為曹雪芹佚著,到1963年偶遇北京風筝廠廠長費保齡,自此開啟費保齡費時二十多年将《考工志》文字資料轉化為圖譜的艱巨工作;再到1973年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追蹤;再到1998年漢聲出版,曆經了50餘年。

董秀玉|編輯匠心

《曹雪芹紥燕風筝圖譜》書影

經過多次劇變,摹抄已所餘無幾,隻留下了43類風筝紥糊技法、歌訣,和曹雪芹自序,董邦達序。曹雪芹創作的“紥燕風筝譜”是其中相對完整的留存,他以燕子家族作為形象,肥燕代表壯年男子,瘦燕代表青年女子,然後又有雛燕、小燕、比翼燕等等。家族中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特性,飛翔動态不同,骨架和紥法也不一樣。是以古兆申認為,風筝不僅是圖形,是藝術,而是有實體學在其中的,包含了科學性。

可是怎樣将這些作品,編得來龍去脈清晰,特色突出,既有宏觀思考,又能深入淺出呢?

董秀玉|編輯匠心

古兆申将稿子分成兩冊,一冊就是“考工志”,既有“紥燕風筝歌訣詳解”、“詳錄”;又有發現原書的采訪;更在最重要的頭版,親自寫了經過認真研究的理論詳述:“紥、糊、繪、放—曹雪芹的風筝四藝”。這第一冊“考工志”的研究和編輯整理,結構就很紮實了。

董秀玉|編輯匠心

第二冊是風筝圖譜,開篇極有創意,竟然是“訊息篇”,13塊豆腐幹小文,其中古兆申寫的有九塊,将稿子的發現,南北風筝的分類,紥燕的結構,畫面設計,風筝設色,考工的價值,以及各方關于作者的争論,等等,一一表述清楚,比大塊文章有趣又好讀。

董秀玉|編輯匠心

之後的三大篇,“序”、“以藝濟世”和“紥燕風筝”,又都是古兆申的手筆,以故事形式講“考工記”的重要;詳解曹雪芹創作燕子家族的設計、意象、圖案、歌訣和譜式。

董秀玉|編輯匠心

可是他還覺得不夠,我看到他在一個訪談上說,“為風筝譜,我還專編了一個特輯,全面地說曹雪芹的風筝理論和《風筝譜》,以及有關這書在紅學上的種種争論。”他說,“兩位專家是藝術家,他們懂紥懂畫,知道道理,但不能把曹雪芹的“紥糊繪放”理論詳細闡述。我的工作,就是要和這些專家深入地談,再透過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來,結構起來。”

要做到這些的編輯實在是太難太少了,古兆申就是實際走進了這個世界。我問過他,你怎麼能學那麼多專業的東西呢?他笑着說,“沒辦法呀,要看很多東西,一些專家的理論性著作也必須讀,不看便做不來。而且風筝牽涉科學原理,你不明白那些道理便寫不來,人家按你的方法去做,風筝就飛不起來了。”

這真是堪稱教科書式的編輯,沒想到一直在編雜志的古兆申,編起這樣的大書來,也是神編級别的啊!九十年代,我去講編輯課,經常帶着年畫和風筝兩本書為案例,這更是對自己的鞭策。

董秀玉|編輯匠心

古兆申先生

古兆申是一個特别豐富的人,有很多很多興趣,看話劇,聽音樂,看戲,看電影,最後對昆劇情有獨鐘。可是他早期做得最多的還是編輯,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是香港《盤古》、《文美》雜志主編,且正籌備着《八方》。

1978年夏末,時任香港三聯書店總經理的藍真先生邀請了香港十幾位雜志主編來大陸登泰山,北京三聯則由範用接待,帶着正在籌備《讀書》雜志的我一起到濟南接站,古兆申就是這主編團的一位最年輕的成員,一雙幹幹淨淨的眼睛,斯文清亮。

不到兩個月,他又來了北京,為《開卷》雜志拜訪卞之琳。之後,為《八方》、為《漢聲》、為《明報月刊》,每年都會來一兩次,一個個拜訪老作家老學者,沈從文、汪曾祺、端木蕻良,蘇秉琦、俞偉超等等,每次短短幾天,似乎不是在作者家裡,就是在去往作者家裡的路上。

之後,他愛上昆曲,但還是在改編、編寫、教學,還是各種喜歡的忙。知道他身體不好,可問起來,都是“最近還好!”怎麼想得到,那個溫文爾雅的古先生就這樣靜靜地走了。

董秀玉|編輯匠心

古先生的一生,永遠真誠、善良,執着,有着骨子裡的高貴,活出了人生的美好。我們永遠懷念!

2021.1.24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