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提到,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等孩子回到父母身邊,父母發現孩子身上有各種問題,各種陋習,試圖糾正這些問題。
但現實給家長一個下馬威,糾正起來,困難重重。
不光孩子的改變不大,親子關系也沒有親近多少。
這是因為,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心中對父母充滿怨恨,雖然現在跟父母待在一起了,但心還離得很遠。
親子間的連接配接沒有修複,親子間的關系也沒有恢複正常。
在孩子心中,沒有愛,隻有恨。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能起作用。
是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恨,把恨替換成愛。
這可以從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依戀——照顧關系入手。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把現在的孩子,當作剛出生的孩子一般去照顧。
把這段缺失的、錯過的連接配接之路,重新走一遍。
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這段關系,是孩子出生後,就與父母天然形成的一種關系,優先于其他所有的關系。
同時,孩子在這段關系中獲得的安全感,價值感,信任感,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底層架構,支撐起孩子整個生命之樹。
因而,父母此時,需要忽略孩子的年齡和身上現有的陋習、頑疾、毛病,改為把孩子當剛出生的小嬰兒,給予孩子無條件的、及時的照顧和關愛。
去回應孩子,去與孩子互動交流。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放下其他事情,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
回應孩子的眼神,回應孩子的呼喚,回應孩子的需求,回應孩子的情感;
放下改造孩子的心思,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傾聽孩子的委屈,了解孩子的哭訴。
這個過程也許會很長,也許父母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孩子的轉變很小。
但隻有這樣無條件地照顧,方能消除孩子心中的恨,并把愛一點點填進去。
當孩子心中的愛,逐漸增多,恨逐漸減少,親子關系才會逐漸好轉。
這時候,孩子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孩子身上的陋習也才有改變的可能。
這個說起來簡單不,簡單。
但做起來呢,難上加難。
難的地方在于,孩子年齡已經大了,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認識系統,想要徹底更換,太難;
但更難的地方,在于父母的認識和改變。
首先,父母從心裡不覺得離開孩子,對孩子是傷害,父母覺得自己有自己的苦衷;
其次,父母覺得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是孩子不好,别的孩子身上怎麼沒有?
再次,讓父母像對待一個小嬰兒般對待已經長大的孩子,父母認為會慣壞孩子,怎麼能這樣。
最後也是最難的地方,父母要做到,不問收獲,隻問耕耘,而且這種耕耘還得是持續的、無條件,這對父母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可如果父母真為孩子好,真想讓孩子得到好的發展,這是一條必走的路,再難也值得走下去。
雖然時光不能倒流,但父母無條件地照顧,卻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幼時,被父母含在嘴裡、捧在手裡的感覺,感受到父母實實在在的愛,這是孩子改變自己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