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82年,中國熊貓金币誕生。40年來,熊貓币作為收藏、投資、饋贈的佳品,受到國内外收藏者的青睐,不僅多次在國際上榮獲大獎,更是發展成為與加拿大楓葉币、美國鷹洋币、澳洲袋鼠币、南非克魯格币齊名的世界著名投資币之一。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在熊貓币的設計上,除2001版與2002版圖案一樣,其他年份的熊貓币圖案均有變化,這也為工藝技術的變化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作為投資币,熊貓币在國内外擁有大量的投資者和收藏者。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與其他紀念币相比,熊貓币的發行量較高,也正因為如此,在確定品質的基礎上,如何提高生産能力,一直是造币人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金銀币,特别是熊貓币生産工藝,特分享一篇闡述熊貓币40年來工藝技術的發展的專題文章。鑒于文章内容豐富,為了讓大家充分了解,我們将分成多篇連續推送。

金銀币制作的工藝技術是由兩個階段組成的,其一是圖案設計及浮雕創作階段的工藝技術,其二是金銀币生産階段的工藝技術,這兩者之間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又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圖案設計及浮雕創作階段必須考慮到金銀币生産階段的工藝技術,而金銀币生産階段要為圖案設計及浮雕創作階段的工藝技術服務。

在圖案設計和浮雕創作時,必須要考慮生産階段的工藝技術,使之服從和有利于大生産工藝技術,這樣才能確定順利完成産品模具和産品壓印加工的需求,進而實作設計效果和浮雕創作均符合産品的生産品質标準。是以,圖案設計及浮雕創作階段的工藝技術有諸多要求:

1、構圖宜合理勻稱,不要連到币的邊緣,币面中心部位的圖紋可稍高,近邊緣部位的圖紋要較低,以免影響産品清邊的壓足;

2、正背面圖紋要注意搭配,互相錯開,以免最高點重疊,影響花紋的壓足;

3、文字與圖案要搭配得宜,盡可能正背面圖紋不互相重疊;

4、産品設計要考慮最終的産品大小和産品效果,文字大小得當,不能過密、過小,同時字型線條要盡可能粗細一緻,避免粗細懸殊或見尖、見角,等等。

可以說,圖案設計及浮雕創作的藝術性是産品的靈魂,而生産階段的工藝技術是使靈魂得以升華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是成就每一枚精品紀念币不可或缺的兩個關鍵。

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大陸的熊貓币生産是從1982年開始的。在制作工藝上,我們直接采用了當時國際上先進的鏡面噴砂工藝技術,即花紋圖案經噴砂形成霜面,增加了圖案浮雕的立體感和層次感。而底面研磨處理成鏡面,可以産生耀眼的金屬光澤。霜面和鏡面形成對比和反差,獲得了一種極其高貴、精緻的視覺效果。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82版熊貓1盎司普制金币

當時為制造出币中熊貓黑白分明的效果,我們在前期的圖案設計及浮雕創作階段采用了這樣的工藝方案:在熊貓眼睛、耳朵、鼻尖及四肢等身上“黑”的部分做凹刻鏡面處理,在其他“白”的部分仍按正常浮雕制作和正常噴砂處理,這就是凹刻折光法,巧妙地獲得了黑白分明的藝術效果,有效突出了黑白熊貓的可愛形象,得到了國内外一緻認可和好評。

1983版熊貓币仍沿用了這一工藝,大獲成功,其中的1盎司金币和27克銀币更是獲得了克勞斯世界硬币大獎“最佳金币”獎和“最佳銀币”獎的殊榮。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83版熊貓1盎司普制金币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83版熊貓27克精制銀币

這套正常的鏡面噴砂工藝技術一直沿用到1994版熊貓币。工藝技術不能一成不變,在不斷同世界一流造币機構交流學習的同時,大陸的造币工藝技術也在不斷發展。1995版熊貓币在表面效果上有了曆史性的突破,反噴砂工藝技術得以成功開發運用。所謂反噴砂是與鏡面噴砂相對而言,是反其意而用之,即圖紋原來用噴砂,現改用鏡面,而底面原來用鏡面,現改用噴砂。這樣反過來處理,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效果。通過這一工藝技術替代原來的凹刻法來呈現熊貓的黑白兩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5版熊貓1盎司精制金币

實際上,反噴砂技術最早應用于1992版熊貓币的正面(天壇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相比于1995版熊貓币背面(熊貓面)使用反噴砂工藝技術所取得的藝術感染力略顯不足,是以,1995年是反噴砂工藝真正實作突破的重要節點。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2版熊貓金币正面

在成功開發應用反噴砂工藝技術的基礎上,我們繼續探索研究,很快在鏡面(類似黑色效果)和噴砂面(類似白色效果)中找到了第三種色澤(如同在黑白色中增加灰色)。該技術的應用大大豐富了币面的色澤層次,增強了表現力。這就是多層次噴砂工藝技術的突破口。此後,币面的色澤層次不斷豐富,直至發展出如今的漸變噴砂效果。2001版熊貓币是多層次噴砂工藝的成功開端,從此,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紀念币産品上。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2001版熊貓1公斤銀币

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金銀鑲嵌工藝技術應運而生。金銀鑲嵌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穿透型鑲嵌(又稱雙金屬),即采用内外兩層不同的金屬進行拼合壓印,通常内芯為黃金,外環為白銀,金銀兩種材料通過壓印結合在一起。如1993年至1997年發行的熊貓雙金屬币就屬于穿透型鑲嵌币。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3版熊貓雙金屬币

另一種是非穿透型鑲嵌(又稱鑲嵌),即在銀産品表面通過壓印的方法鑲嵌黃金。如1996年的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紀念銀币,采用此工藝在1盎司銀币上鑲嵌了薄薄的一片黃金。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6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紀念銀币

2002年中國熊貓金币發行20周年1公斤銀币上,也運用此工藝鑲嵌了2枚1盎司金币圖案的金質薄片。這種金銀鑲嵌工藝技術起到點綴币面的作用,賦予産品良好的藝術表現力,使産品顯得富麗堂皇。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中國熊貓金币發行20周年1公斤鑲金紀念銀币

随着表面電鍍技術的發展,在金銀鑲嵌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研制,我們成功開發了銀币表面的局部鍍金技術。相對于金銀鑲嵌,表面鍍金更具靈活性。此項工藝技術打破了金銀鑲嵌相對機械的表現方式,使金銀色澤搭配妥帖,更具表現力。1998年和1999年發行的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銀币均采用了該工藝,将主題圖案作局部鍍金處理。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8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紀念銀币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9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紀念銀币

2005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熊貓加字銀币則是将清邊作局部鍍金處理,豐富了産品的表現手段。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2005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紀念銀币

彩印工藝技術在金屬産品上的應用和完美呈現,打破了金銀紀念币單一色澤的局限,使紀念币色彩斑斓,鮮豔奪目,最終産生了色彩絢麗的彩色币。如1997版1盎司、1/2盎司彩色熊貓銀币,就是采用了彩色移印工藝技術。其後,該技術在金銀币産品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1997版熊貓1盎司彩色銀币

近年來,彩印工藝技術進一步提升,發展而來的彩噴工藝技術走上了彩色金銀币生産的曆史舞台,并逐漸取代彩色移印工藝技術。相比彩色移印工藝,彩噴工藝技術具有靈活多變的巨大優勢,能随時調整顔色、尺寸,并采用紫外線固化色彩,大大增強了色彩與金屬的結合力。同時,它有效解決了彩色移印工藝技術隻能應用于平面的問題,實作了在浮雕面上制作色彩的生産模式。

雷射全息(或稱幻彩)技術,也叫光學可變技術(OVD),是通過在幹涉實體學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分析而得到的,其目的是制造出新奇而特殊的光學效果。OVD在商業中已有許多應用,在紙币上和信用卡上也有應用。現在,OVD應用到了金銀紀念币上。它主要用來在大片圖案的標明區域内加強顔色或使其出現彩虹效果,也可用來降低被僞造的機率。2017年發行的中國熊貓金币發行35周年5克金币就是采用了雷射全息技術,使産品呈現出光彩奪目的視覺效果。

熊貓币表面效果工藝技術的發展

中國熊貓金币發行35周年5克紀念金币

精湛的工藝技術可以使産品更富表現力,使産品獲得全新的生命力。我們隻有在工藝技術上不斷研究探索、不斷提升,才能制造出更精美的紀念币,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

作者 | 張斌

本文轉自金币文化微信公衆号,略有編輯調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