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我們在網上會發現有這樣的論調:

把孩子培養得那麼優秀有什麼用?将來他(她)遠走高飛,你成了"空巢老人",哭都來不及!

看到這樣的言論,實在是有點心累。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并不能就此指責有這種想法的父母這很自私,因為确實有這樣的情況,導緻老人晚景孤寂。

但是,卻也不能支援他們如此,也是因為這種想法的自私,于公于私都是弊大于利的行為。

為什麼這樣說?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躺平"的家長,孩子大機率還未成才就被淘汰

有的時候家長怕孩子太優秀導緻長大後遠走高飛,實屬"想太多"。

因為你怎麼能從孩子小時候的表現而預判他(她)今後的成就呢?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同樣的,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子。

而這樣的擔心更像是一個借口,一個不願意把時間和金錢成本花在孩子身上的借口。

特别是現在學校的雙減措施的實施,有的家長更是樂得輕松。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是啊,本來上班就很累,好不容易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誰不想回家輕松一下,玩玩手機,打打遊戲,自由安排自己的下班生活呢?

是以當孩子的功課都能在學校完成後,你還會每天堅持主動檢查他們的作業,主動給他們布置額外的學習内容哪怕是閱讀嗎?

如果連你都不願意這樣做的話,你怎麼能指望孩子能主動學習呢?

如果連功利性的學習都不能堅持下去,還談什麼成才?怕是早就被淘汰了吧?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即便孩子遠走高飛,親情的羁絆是永恒的

我生長的地方是個小城,即便是到了現在也屬于是一座平平無奇的城市。

上次回家機緣巧合下與一位姐姐認識,很巧的是她兒子去年聯考,于是我很八卦地問她兒子"考得怎麼樣?"

确實是人不可貌相,雖然這個姐姐的文化水準不高,但兒子真的是成績好,被電子科大錄取。

在我由衷的祝賀下,這個姐姐說,本來兒子想報考北理的,但是她不同意,原因是她認為兒子去了外地,肯定就回不來了,到時候她怎麼辦?

于是,她施展了古老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成功把兒子留在了成都。

雖然從結果上看,電科與北理也"差不多",她這一波操作不算是"毀了孩子的前途",但是她卻沒想過,如果大學畢業後孩子依然想去北京或上海,屆時她還能這麼鬧嗎?還能起到留孩子在身邊的作用嗎?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如果怕孩子出了遠門後與自己疏遠,那不如從小培養與孩子的感情。

上一輩的人可能會驚呼"母(父)子(女)感情還需要培養嗎?難道不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嗎?"

親情的羁絆确實是永遠的,但是也需要感情的培養,否則再深的親情也會随着空間和時間的距離而疏遠變淡。

這件事情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父母所認為的那麼堅不可破,是以培養彼此的情感,即便孩子成年後需要出門打拼或是在外地成家立業,也會因為與父母深厚的感情而記挂父母在心上的。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家庭教育很重要

在這裡還是要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僅僅是行為習慣、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言傳身教,還有家庭的傳統習慣的傳承。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每逢節日、家庭成員的生日等特殊的日子裡,是否都能記住,能互相給予真摯的祝福?

這個祝福不是群發也不是在網上借鑒的通用話術,而是基于家庭間刻意為之的習慣,以及這種習慣帶來的互相關心。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而無論将來孩子在哪裡,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他們對于父母的關心也會更多一些。

也許因為距離的問題,他們未必能夠在年邁的父母膝下盡孝,但是因為關心,他們也會盡量地從金錢以及人力、物力上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而退一萬步講,這樣也總比能留在身邊,但卻是"啃老族"的孩子強太多了吧。

“成才=遠走高飛”,“庸碌=留在身邊”,是以“學渣”比“學霸”更好?

總結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是以身為父母,不應該害怕孩子長大獨立思想後脫離父母管轄的行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與理想,有為自己将來人生方向做主的權利。

是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應該盡自己的所能輔佐孩子成才,特别是當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天賦的時候,就更不應該剝奪他們的權利,這無論是對于"小家"還是對于"大家"都是有利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徐徐圖之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