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卡誰脖子?俄烏沖突更新,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疫情之下,原本就脆弱的半導體供應鍊,因為俄烏開火,雪上加霜。

一方面,是美、日、歐要制裁俄羅斯,限制半導體出口。另一方面,則是俄方恐怕會為了報複而斷供原材料。

關鍵詞是氖氣。

01

氖氣為何重要?

氖氣的重要之處何在?

簡而言之,它是光刻機中産生光源的重要原材料。

一般而言,波長越短的氣體,雕刻出來的電路越細緻,晶片的制程也就越細緻。

氖氣這種稀有氣體,不僅能獲得波長較短的雷射,而且因為是惰性氣體,波長也相對穩定。主要應用于半導體微影制程,為DUV曝光環節所需混合氣體中的必要原料之一。

有了優質光源後,光刻機才能進一步制造晶片。

目前,盡管少數頭部廠商EUV工藝高端産品的産能逐漸在釋放,但DUV仍然占據主流地位。

盡管氖、氙、氪這些惰性氣體,在成本上占IC材料總成本的5%-6%,占比看似不大,但是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半導體器件性能的好壞。

回到主題,昨天,日本媒體表示,為了對俄羅斯從經濟、軍事層面進行的沉重打擊,研發高新技術的國家需要聯合實施制裁。

但俄方的反應卻是平平。

俄羅斯為什麼不怕日本和西方國家對自己進行晶片制裁?

因為俄羅斯本國的電子産業并不發達,對晶片的需求不高,沒有脖子當然就不會被卡脖子。而軍工對晶片的對制要求也不高,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國在內建電路上都不發達,但俄羅斯畢竟是世界上幅員最廣闊的國家,擁有的豐富礦産資源,加上前蘇聯留下的工業基礎,為化工行業創造了優良的發展條件。

而俄羅斯鋼鐵制造業的副産品——半導體級氖氣,送至烏克蘭純化達到半導體生産需求後的産量,占到全球産量近70%。

同時,烏克蘭還為全世界供應着約40%的氪氣和30%的氙氣。

誰卡誰脖子?俄烏沖突更新,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烏克蘭稀有氣體出口占比分布,來源:華泰研究

誰卡誰的脖子,還真說不好。

02

誰卡誰脖子?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争,于看客而言,是見證了曆史。而對全球半導體産業來說,這可能意味着更多不确定因素。

尤其是美國使用的半導體級氖,超過90%都來自烏克蘭。

此外,美國半導體制造所需的钯材料,也有35%來自俄羅斯——作為地球上最稀有的貴金屬之一,隻有南非與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有钯産出,是汽車制造、核能、航空航天等制造行業的關鍵原材料,并作為部分封裝技術的電鍍材料。

誰卡誰脖子?俄烏沖突更新,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全球钯供給占比,來源:東北證券

同時,俄羅斯還是鎳礦的主要生産國之一,2021年的開采量占全球總量的10%。而鎳作為新能源車電池的關鍵材料之一,一旦俄羅斯方面斷供,汽車行業或許将承擔更多的供應鍊不穩定和成本上漲,為接下來的發展添加變量。

上周已有消息傳出,為防止俄羅斯為了報複而阻攔晶片關鍵原料出口美國,白宮警告晶片産業要分散供應鍊。

這則消息也導緻美股半導體股上周重挫。

誰卡誰脖子?俄烏沖突更新,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盡管俄烏之間沖突爆發,供應不至于被完全切斷,但這些氣體的出口減少是必然的,報價也會水漲船高。

而各國的晶片制造,一刻也不能停擺。

很明顯,鑒于俄烏兩地在半導體原材料供應鍊中的優越地位,這一輪制裁是雙邊互相制裁,不排除俄羅斯會以半導體材料斷供作為反制。

面對市場擔憂,目前已經有多家晶片廠商做出回應,英特爾、SK海力士、三星等表示,因為材料來源多元化,晶片生産暫未受到影響;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台積電,則拒絕在此時置評。

這些晶片廠商們背靠的關鍵供應商,光刻機巨頭ASML則聲稱,正在研究氖氣的替代來源,也就是找備胎。

然而,半導體材料的供貨驗證周期,至少在半年以上,國際形勢卻是瞬息萬變的。恐怕,供應鍊一旦被切斷,晶片廠商們想要找到替代産品很難。

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困難,不僅要嘗試挑戰新的實體極限,還要尋求自己不得不依賴,卻又難以獲得的稀有物質。

這些晶片制造商之是以暫未感受到直接影響,是因為提供半導體制造材料的公司,會從俄烏兩國直接購買氖氣和钯等原材料。

而這些材料的供應,原本就很緊張,加之當下烏克蘭當地經濟形勢糜爛,供應鍊雖然尚未完全切斷,但供應大幅縮減、價格上漲等等,都是可以确定的,進而導緻晶片價格上漲。

參照2014年克裡米亞戰争前後,氖氣價格上漲了600%,一度漲超1000%。

如今的的俄烏沖突規模,比之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氖氣漲價的天花闆究竟在哪,還不好預測,隻是大機率比當年更嚴峻。

雖然,各大晶片廠商都有自己的庫存,短期尚能應付。但長期來看,如果俄國熊的怒火不能及時平息,全球半導體産業鍊極有可能會因為缺少稀有氣體供應,再次停滞不前。

困擾世人許久的晶片荒,也勢必加劇。

任何供應受限情況,都很可能造成蝴蝶效應,導緻影響無限被放大。

事情發展最終究竟如何,隻能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03

國内市場如何

這次事件,對我們國内的稀有氣體市場影響有多大?

國内的氖氣價格,從去年10月份開始便蠢蠢欲動,從400元/立方米漲至1600元/立方米以上。2月22日至今,三天工夫漲幅就接近30%。

誰卡誰脖子?俄烏沖突更新,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這個幅度可以說是很大了,後續大概也會持續上漲一些。但天花闆在哪裡,會不會發生一輪瘋漲?

從曆史資料來看。

2014年-2015年,克裡米亞戰争前後,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國内的的氖氣市場曾迎來一波大幅上漲。

誰卡誰脖子?俄烏沖突更新,全球晶片拉響警報!

2014-2015年中國氖氣市場價格走勢,來源:Wind

彼時,因為局勢緊張,烏克蘭境内的工廠基本處于停産狀态,氖氣世界性缺貨。為了維持正常生産,各大半導體企業開始大量收購囤貨,這些新增的氖氣資源成為各方搶奪的焦點。再加之各種中間商、生産廠家、外企,乃至終端的大肆炒作,市場價格節節攀升,從450元/立方米一度漲至2.5萬元/立方米的曆史最高價。

直到2015年8-12月,半導體存貨基本完成,在極度高價位下,市場再難出現新的訂單,氖氣價格才一路下行,回歸到1000元/立方米的水準。

此後至今的幾年中,随着中國對氙氣、氪氣、氖氣等氣體的産能不斷釋放,烏克蘭出口的稀有氣體産能占比,已經下滑許多。

和俄羅斯一樣,中國同樣是全球鋼鐵大國。

2014年,大陸的氖氣供應量雖然僅有6.72萬立方米。但到2021年,由于中科富海、寶鋼和邯鋼等企業均新增大型氖氦精制裝置,且部分企業也新增了粗氖氦提取裝置,大陸的氖氣産能已增長到48.7萬立方米,相較2014年增長幅度高達624.7%。

與之相對的,烏克蘭在戰前的氖氣産能為35萬立方米/年,比之中國如今的自産量小得多。是以此次東歐危機,雖然肯定會對氖氣價格上漲造成推動,但至少在國内,應該很難再現當年漲至2.5萬元/立方米的情況。

甚至在極端情況下,俄烏供應鍊若中斷,中國也完全可以組織緊急生産以保障國内的供應。

當然,這隻是理論狀态,市場也可能在資訊面和需求面的推動下,推動進一步上漲。

地緣政治危機,一直都是全球稀有氣體市場變化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理性看待,更要謹防暴漲過後不知何時降臨的暴跌風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