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亞足聯官方宣布了下個賽季,即2023/24賽季開始後,将原有的“3+1”政策改為“5+1”即,每場比賽無國籍限制人數可以達到5名,+1名亞洲身份球員,這樣的政策,讓亞冠競争變得複雜,投入巨大的俱樂部争奪冠軍的可能性更高了,而投入減小的球隊,“陪跑”的成分更大了。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對于中國足球來說,職業化已經30年,在80年代初期,亞洲最高賽事是亞俱杯,亞優杯以及亞洲超級杯,中國俱樂部最早拿到亞洲冠軍的球隊是遼甯隊,1989/90賽季,這也是中國足球最早的亞洲冠軍,而在随後,中國足球迎來職業化改革,1994年,進入到職業化的首個賽季,甲A聯賽,而在賽季開始後,各支球隊紛紛找來投資商,也得到了冠名支援,中國職業化改革後,第一個賽季甲A一共12支球隊,其中就包括,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泰山以及廣州太陽神四支老牌球隊,1994年到2003年,十年甲A落幕,2004年迎來中國足球職業化的又一次改革,中超聯賽隆重登場!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而在中逾時代,最初時期,各支球隊的日子也并不好過,除了幾支資金雄厚的球隊之外,很多的球隊都出現了資金困擾,也甚至有球隊給球員打白條度日。那幾年中超的贊助商興趣不大,投資力度也很小,甚至出現過“裸奔”的時候。當然也有球迷們“津津樂道”的啤酒,列印機當分紅的現象。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而在廣州恒大,上海上港,江蘇蘇甯,河北華夏幸福,天津權健等俱樂部進入中超後,中超的投入迎來現象級的發展,大牌球星雲集中超賽場,各支球隊不惜天價引入超級巨星,不僅在轉會市場“震驚”世界足壇,就連本土球員的轉會身價也是不可估量。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這時的中超是金元足球最鼎盛時期,當中超聯賽迎來金元足球,令人感到驚豔,聯賽雖然觀賞性得到了提升,競技水準也有所提高,但是俱樂部卻極少數能夠出現盈利的,大多數仍然是母公司無限的輸血度日,而在這個期間,中超聯賽的版權收入也是達到了一個天文數字,5年80億,但中超聯賽的分紅卻沒有進入到“職業化”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在過去幾年,中超每年的分紅其實還是采取“大鍋飯”的方式,冠軍球隊最終拿到的分紅和降級隊基本上沒有差別,這也是頗為不理想的發展,畢竟聯賽競争,最終的冠軍球隊至少要“凸顯”冠軍的身份。

随着衆所周知的原因,以及中性名政策的推出,加上各個俱樂部的母公司遭遇經濟危機困擾,導緻很多的俱樂部出現了欠薪現象,其中2020賽季的聯賽冠軍,江蘇隊在球隊首次捧得全國頂級聯賽冠軍之後,不久便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解散退出。

而在上個賽季,中超聯賽更是迎來最為惡劣的欠薪風波,據此前媒體消息,16支球隊僅有兩三個球隊不欠薪,其餘球隊多多少少都有欠薪困擾,甚至有的球隊部分球員超過10個月沒有拿到薪水。

而這樣的現象,其實能夠引起更多的重視,僅有不欠薪的球隊,也并非俱樂部營運得當,自給自足,而是母公司資金雄厚,這樣能夠說明什麼?

其實更多的還是看背後母公司的實力,這和俱樂部本身并沒有太多的關系,中超聯賽幾乎可以說100%沒有哪支球隊可以不依賴母公司的輸血,能夠生存的。

當中性名的出台後,俱樂部想要繼續生存,依然是依賴着背後母公司的投入,一旦母公司出現資金問題以及投資人對俱樂部的投資興趣降低,那麼俱樂部就陷入了困境,這樣的困境,是俱樂部目前無法自己解決的。

而中國足球職業化已經30年,為何仍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更多的是中國足球還沒有“真正的”進入到職業,要知道歐洲五大聯賽的英超,他們的營運是世界上最好的聯賽,每年的分紅驚人,最高時期,一個賽季英超的收入達到了20多億英鎊,約合人民币215億,冠軍球隊拿到了約12億人民币,而降級球隊也拿到了7億多人民币,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英超有降級保護,每支降級隊當賽季拿到英超分紅後,接下來的三年,都可以按照比例獲得英超聯賽的分紅,當然能夠升入英超,拿到的分紅也會更多,這樣很多的球隊就不擔心更新後,無力支援球隊的營運資金了。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回頭再來說中超,中超聯賽推進中性名政策,其實也沒有錯,隻是對于現階段的中超球隊來說,可能并不現實,畢竟俱樂部是依賴母公司輸血才能“活下來”沒有球隊可以大膽的說,自己不靠母公司輸血一樣生龍活虎。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這也就衍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超的俱樂部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呢?其實說到底,還是中超聯賽不夠火爆,每年的那點分紅根本不夠俱樂部自己的營運,而聯賽版權随着中超的熱度下降,版權收入也縮水了,這樣分紅自然也會變得少了很多。

中國足球職業化三十年,為何俱樂部仍100%依賴母公司輸血求生存?

其實,完全可以去學習那些成功的聯賽營運方式,當然中性名政策可以選擇不同方式的推出,例如可以設立一個十年不變,甚至三十年不變,永久不變的政策,例如推出中性名政策後,俱樂部率先選擇中性名的球隊,十年内或某一段時間内,可以拿到百分之多少的分紅獎勵,而那些沒有選擇改中性名的球隊,拿到的獎勵就會是以減少,而一旦中超聯賽發展成功,那麼轉播權等各方面的收入增多之後,即使沒有母公司的輸血,俱樂部也可以依靠着聯賽的分紅度日,當然這需要很多的考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