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作者:緩慢爬行的蝸牛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循環,世人皆不能免俗。死雖然是令人敬畏且懼怕的,但又不得不面對。人死後,為了表達對逝去者的緬懷和尊重,每逢祭祀的節日,後人都要去祖先墓前擺放貢品,燒紙錢,以表達後人對先人的哀思和緬懷。說的再簡單點兒,就是後人沒有忘記先祖。有這樣一句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就和祭祀有關。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一,再餓不吃墳前供。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人即使再餓也不要去吃墳前的貢品”。那麼墳前的貢品到底能不能吃?這句俗語又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祭祀結束以後,墳前的貢品怎麼處理?其實有兩種形式。這就要看當地的風俗習慣了。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①,第一種,就是在祭祀結束以後,把貢品帶回家,家裡人分一分吃掉。大家也知道,在古代百姓中,誰也不要笑話誰,家家都比較窮。一般貢品都是擺放肉類,面食,水果,酒水之類的。這些東西看似那麼普通,可在古代,那完全是兩個概念。古代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貢品都是勒緊褲腰帶勉強置辦的。就那樣丢掉,未免可惜了。崇尚節儉也是古人的美德。既然祭祀已經結束,先人也享受到了後人的心意。貢品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了。帶回家分給家人吃掉還能避免浪費。

②,第二種,祭祀結束,貢品依然在墳前擺放。不同地方的風俗不同,理念也就不同。這樣的情況,他們認為,如果吃掉墳前的貢品,是對先人的大不敬。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下面說說為什麼不能吃墳前貢。這些地方的風俗的原因,祭品不帶回家吃掉。墳前的貢品,是給先人準備的。先人既已埋葬在墳墓之下,墳墓就是他的靈魂寄居之處。先人的東西後人是不能動的,視為對先祖的大不敬。先人會生氣的,先人一旦動怒,就不再庇護子孫了。同時有和惡鬼搶食的說法。人連鬼魂的食物都去搶,說明這個人的本性太過低劣。有時就會出現靈異事件,被鬼纏身的說法。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其實,從理性的判斷。在古代墳前的貢品,都是沒有外包裝的,地上鋪上紙錢,擺上貢品,然後酒水繞墳墓灑一圈。接下來燒紙錢祭拜,祭祀流程就算結束了。既然貢品沒有外包裝,在紙錢的煙熏火燎之下,紙錢的飛灰,空氣中的灰塵,都會落在貢品上,明顯不衛生啊!吃掉就有可能吃壞肚子。

在以前,饑荒之年,餓得沒辦法的人,也會去墳前找貢品食用。畢竟貢品擺放時間長了,尤其夏天,一兩個小時就變質了,吃壞肚子就很正常了。

其實這句俗語是在說,做人不要沒有底線,要給自己留點兒尊嚴,鬼魂的食物都要去搶食,道德沒下線啊!人品是真的無可救藥。

二,再累不坐人肉凳。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人肉凳,也就是拿别人的身體做凳子。古代王公貴族出行,為了顯示其地位尊貴,無論是騎馬還是坐車,都要下人去充當台階,踩着下人的身體,上馬或上車。這就是人肉凳。這句俗語就是:“人即使再累,也不要拿别人的身體當做凳子來坐。”

大家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皇帝出行,走累了,太監就躬身跪在地上,給皇帝做凳子。皇帝本是九五至尊,不能坐地上。尊貴的不的了。其實這種行為,看似在彰顯身份地位的崇高。其實另一面也是不把人當人看。人和人之間,本沒有高低貴賤,你高高在上,位高權重,受他人尊重,但是,人權是相同的。你不能踐踏别人的尊嚴彰顯自己地位的崇高。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當然,現在社會,撒狗糧的無處不在,坐在自家男人或戀人腿上休息,也是司空見慣。這是秀恩愛的表現。外人見了,也就一笑了之,不坐任何評判。其實,這類情況還是應該注意,即使你再你情我願,郎情妾意,如膠似漆,也要注意場合。在自己家,兩人好的和一個人一樣,想怎麼做都可以。在外面還是要注意一下别人的感受。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是什麼意思?

俗語“再餓不吃墳前供,再累不坐人肉凳”,看似在教導人們不要吃墳前的貢品,不要拿别人的身體做凳子。實則在告訴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沒有下限,别人的尊嚴不容你随意踐踏,腳踩别人不是你身份地位的象征,反而是你無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