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南自貿港:“攻堅之年”“關鍵之年”怎麼幹

作者:中國貿易報

今年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攻堅之年”,也是封關運作準備的“關鍵之年”。海南自貿港集多年積累的發展後勁和不斷增強的自貿港政策效應于一體,正展現出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新春伊始,海南已在全省範圍内動員部署開展“能力提升建設年”活動,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确将“蹄疾步穩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列為要集中精力抓好的十方面工作之一。在“攻堅之年”和“關鍵之年”,海南自貿港需要如何進行攻堅突破?本報特邀業内專家進行解讀。

專家圓桌

張建平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合作中心主任

孫元欣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上海财經大學教授

夏 鋒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

(排名不分先後)

1

為什麼2022年被稱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攻堅之年”,以及封關運作準備的“關鍵之年”?

張建平: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6月1日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到2025年,海南自貿港要實作全島封關運作,全面實作“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海南省委辦公廳和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制定并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內建創新行動方案(2020-2022年)》,确定了一系列明确目标。可以看出,2022年是海南自貿港制度內建創新行動的收官之年,也是緻力于走向2025年第二階段目标的轉折之年,是以稱為“關鍵之年”毫不為過。

在宏觀層面,黨和國家對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高度重視,“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标綱要也提出中國要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開放型轉變,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雙循環戰略的實施,而海南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逆全球化”現象既為海南吸引外資、擴大開放、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帶來挑戰,也使之存在機遇。随着國際旅遊和購物需求轉向國内,旅遊和免稅購物需求爆發為海南提供了重要機遇。海南要克服疫情影響,加速完善政策法規、營商環境和産業體系,發揮自貿港的政策優勢,為“後疫情時期”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目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已對11國生效實施,去年中國已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DEPA)。國家第一張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正在海南先行先試,為國家在6年後的RCEP協定中服務貿易對外開放承諾由正面清單轉向負面清單探索了路徑,創造了條件。海南自貿港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試驗田,為海南開放發展帶來重要機遇。

2022年海南如何抓住機遇,應對内部和外部挑戰,對自貿港建設至關重要。是以2022年也是自貿港建設的“攻堅之年”。

孫元欣:2018年4月,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中央明确了海南四大戰略定位和“分四步走”發展目标,第一步是到2020年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第二步是到2025年自由貿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若預留評估和檢驗時間,2022年是“關鍵之年”,各方要加快自貿港封關運作各項準備工作,已推出的政策制度也需要深化和完善。與此同時,海南自貿港要着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基礎設施、産業要素、科技創新等供給不足,以及部分政策落地實施的效果不及預期等。各方要勇于直面問題,努力加以解決,攻堅克難。

近年來,海南外資進入踴躍,免稅購物市場活躍,服務貿易大幅度提升,建設成效凸顯。海南發展不僅要作“縱向比較”,也要加強與其他自貿試驗區進行“橫向比較”,互相借鑒,互相驗證,共同成為中國高水準制度型開放的典範。

夏 鋒:“攻堅之年”和“關鍵之年”主要是指要為海南全島封關運作做好各方面建設,目前還面臨大量新情況、新問題。在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特殊海關監管體制中,主要有三方面關系需要統籌處理好。

一是管貨和管人。海關監管的對象首要是貨物。需要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基礎性工作。海南自貿港重點發展的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主要屬于服務貿易範疇。以服務貿易為主導的對外開放特點決定了要做好人員進出境的服務和管理,要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建立靈活高效的服務人員輸入輸出管理體制機制。

二是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全島封關運作準備既要加強海關監管現代化設施建設,做到“一線”高度放開、“二線”高效管住,又要注重軟體建設,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例如,如何對接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進一步精簡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促進服務業市場全方位開放等。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加快制定相關檔案。

三是高水準開放和進行有效的風險防控。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準備既要放得開又要管得住,也就是說要把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科學、準确研判封關前、封關後面臨的風險點。隻有逐漸建立健全海南自貿港風險防範體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才能行穩緻遠。

2

在“攻堅之年”和“關鍵之年”,海南自貿港建設亟須在哪些方面進行突破?

夏 鋒:一是産業振興的突破。由于曆史原因,海南産業政策的穩定性、一緻性、連續性不夠,導緻到目前為止,海南尚無領先全國的産業。2021年海南地區生産總值為6475.2億元,同比增長11.2%,增速位居全國第二,但由于基數小,海南GDP占全國比重僅為0.57%,尚未超過1%,與鄰近的廣東省相比(廣東GDP占全國的10.9%)差距甚遠。是以,海南要立足自身資源、區位、政策等優勢,按照中央要求,在高新技術産業、醫療健康産業、教育文化産業、數字經濟産業、總部經濟産業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實作突破。

二是對接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突破。在RCEP正式生效,中國正式申請加入CPTPP,以及中央賦予橫琴、前海、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自貿港政策等新一輪開放舉措的背景下,海南自貿港開放的政策優勢面臨相對“攤薄”的挑戰。例如RCEP協定生效後,零關稅政策意味着中國其他地區從締約國進口相關貨物也可免征關稅,将直接“攤薄”海南“零關稅”優勢。按照區域内原産地累積規則,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出現海南加工增值政策優勢被削弱或無法享受本地增值30%免關稅進入内地的紅利問題。是以海南自貿港要利用好未來5~6年的時間視窗期,争取多方面支援,加快對接CPTPP、RCEP等經貿規則,實施高水準開放壓力測試,盡快取得早期制度安排的紅利,也為中國高水準開放積累經驗。

三是切實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海南有18個市縣,由于存在行政區劃壁壘,市縣間資源低效利用、惡性競争的現象仍存在。目前,海南已實質性啟動了儋州-洋浦的一體化發展,邁出了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的第一步。未來,要加快推進“海(口)澄(邁)文(昌)定(安)”區域一體化和“大三亞旅遊經濟圈”一體化程序,在激發市縣發展積極性的同時,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産業布局、統一土地利用、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統一生态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形成全島一個大城市的發展格局。

張建平:從宏觀角度看,目前海南應主要在基礎設施建設、軟硬體建設、人才配備等方面進行突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帶來的阻力,自貿港建設攻堅需要更好應對内外部挑戰。

具體而言,一是在制度型開放上的突破至關重要。制度型開放對自貿港而言是系統內建型的開放,需要多方有序互動協調,進而推動規則、規制、管理和标準等制度型開放。

二是加快全島封關運作的軟硬體準備是突破的關鍵。要按照目标和時間節點要求加快建設口岸,進行相應稅制改革,資金賬戶體系和配套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及執法點建設。

三是在項目上進行突破。要将項目作為主要抓手推進自貿港攻堅各項工作,通過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更好地開展招商引資,推動海南服務貿易健康、有序、穩定發展和進行。

四是在消費方面進行突破。關鍵在于打造消費熱點,要利用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這一平台,推動高端旅遊消費設施投資,如郵輪遊艇、低空旅遊等項目;增加免稅購物服務企業數量,拓展服務網點,提升免稅購物服務水準和競争力。此外,要加快園區産業集聚效應,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也是自貿港亟待取得突破的方面。

孫元欣: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确了自貿港建設、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綠色低碳、區域協調、鄉村振興、社會事業、民生改善、社會安全等十個方面重點工作,内容系統全面。

其中,我認為自貿港建設和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通過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教育、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的作用,發揮外來投資和内生經濟兩個方面的作用,着力推動産業創新,建構新型現代産業體系,逐漸改變海南農業産業比重較大、農業人口較多的狀況。

3

2022年,對海南自貿港做好改革開放的舉措,您有哪些建議?海南的營商環境如何進一步優化?

夏 鋒:建議海南重點發力,完成以下三方面目标任務:一是盡快把自貿港政策落地實施,在全島封關運作前選擇更多具備條件的園區、市縣開展早期制度安排,取得早期收獲,讓自貿港政策在更大範圍産生紅利。

二是強化競争政策基礎性作用,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讓國内外企業、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使用生産要素,公平開展競争,改變海南市場主體少的現狀。

三是關鍵靠人才。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前要吸引大量的現代産業人才、企業管理人才、精通國際貿易規則和具體操作的實用型人才。由于海南在經濟上屬于欠發達省份,難以給出像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的高工資、高待遇,其要在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例如,盡快在更大範圍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人員擔任海南自由貿易港内法定機構、事業機關、國有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盡快落實針對外籍高端産業人才停居留政策;盡快為島内外人才提供優質高效的教育、醫療服務,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等。

當然,實作這些目标最關鍵的是要解放思想。海南30多年的發展一再證明,隻有思想更解放,才能更開放;隻有更開放,島嶼經濟體才能迸發出活力。面對經濟全球化逆潮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海南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找到發展新路徑。

此外,海南自貿港建設要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競争力也是生産力。近年來海南下大力氣解決營商環境的痛點、堵點問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世界上有些國家的政策很優惠,但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營商環境太差,地區動蕩,社會不穩定。海南自貿港建設已擁有全國獨有的開放政策和制度環境,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來保障海南實施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開放,這足以看出中央對海南的支援。

孫元欣:海南的氣候、地理條件、主體産業與新加坡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建議海南更好地借鑒新加坡的發展經驗。新加坡國土面積724平方公裡,人口560多萬,是世界一線城市、全球五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旅遊業、金融業、電子産業、石油化工等是其支柱産業,有“花園城市”之稱。海南資源比新加坡豐富,發展空間更大,發展潛力更大。

做好改革開放,海南也要發揮“領頭羊”企業的先導作用和示範作用。海南自貿港推出了許多惠企惠民的新政策,應提煉總結“領頭羊”企業創新案例,即如何用足用好自貿港新政策開展創新經營,實作自身高速發展。通過這些示範企業帶動廣大企業發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海南要同步增強“硬實力”和“軟實力”。海南正在加快建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如推進“十四大交通工程”建設,含環島旅遊公路、洋浦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海口港新海客運綜合樞紐建設等。與此同時,應全面提升“軟實力”,如提煉海南自貿港的精神品格,夯實海南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塑造現代治理體系和法治精神,堅持“人本導向”,講好海南故事,展現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獨特魅力。

張建平:在産業上,建議海南謀求更多新增長點。比如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藍碳”,在推進開放的過程中要立足海洋大省優勢,積極在海洋碳彙研究上搶占國際制高點,發展“藍碳”經濟,推進“藍碳”交易建設,提高海洋開發能力,助力發展海洋經濟,以自貿港為引擎培育海洋經濟增長點。

在自貿港推進開放的程序中,應切實做好風險管控。風控是推進高水準開放的前提條件,同時“管”好更要服務好。具體而言,風險防控專項工作組要對貿易、金融、稅收、房地産、生态環境等方面的風控防範作出系統性安排,對每一項在自貿港落實的開放政策應制定全面、明确、精準的風控預案,做到有備無患。這要求自貿港管理者和市場主體經營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風險防控的重要性,築牢風險防控底線。自貿港還應着力提升自身管理水準和監管效率,善用科技化、智能化監管手段提升管理水準。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金飯碗”,也是建設自貿港的本質要求。一是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貿港相關法律體系,切實做好落實工作,同時解決好市場主體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持續做好如深化“放管服”改革、上線“營商環境問題受理平台”等具體的措施配套和機制支援。二是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自身情況打造屬于海南自貿港的營商評估标準,從根本上改善優化營商環境。三是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應樹立标杆而非考核體系,要讓評估結果成為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制定的依據。四是加快建設政策解讀平台,加速舊法規政策的廢止修訂,防止市場主體因誤解政策而造成損失;在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上也應及時跟進,如跟進兌現承諾給企業和人才的補貼稅收政策,更好展現海南自貿港的營商環境形象和軟實力。

來源:國際商報 吳力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