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這個房子今年就拆了,政府每戶補助10萬集中修建”。看見我在拍老房子,我姐夫說道。

這一院房子是八十年代修建的,距今40年了,土木結構,房前有廊,房子由木梁木柱(四梁八柱)承重,屋頂雙坡,梁上釘上木椽子,鋪上草席子,草席子上面上一層土再抹一層泥,有條件的會蓋上瓦防雨;牆體是土坯砌築的,俗稱“土坯房”。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我姐夫的這房子有40年了,現在還在住人

土坯房、四合院在大西北很普遍。建房的木料多用當地的白楊木或松木,房頂席子是用芨芨草編的,土坯是自己用模子倒的,建造這種房子很經濟。祖祖輩輩基本都這麼修建,技術很成熟,基本不需要圖紙就能建成。由于土的傳熱性能遠低于磚和混凝土,是以,土坯房不用做保溫就具有冬暖夏涼的天然優勢。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這種土坯房的四合院在西北很普遍

現在的房子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再加上城市化程序加快,政府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人們建房不再建土坯房了。

這幾年新農村要求集中修建,修的是連排的或者背靠背的二層小樓,建築面積大緻在80~120平方米,節約出的土地以後就成了增加的耕地。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政府給我姐夫他們村規劃設計的新農村住宅,一棟兩戶,該戶型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如今在省城居住,住的是九樓;前天,小孩子在客廳玩跳繩,七樓的光頭鄰居找了上來,據他描述“整棟樓都在晃”,還“邀請”我下去感受一下。[摳鼻]

我還是很懷念曾經生活過的四合院。

過去的四合院比較大。小時候,我家的前院加後院有2畝地,占地大約1300平方米;九十年代重修時,村上給批的是:前院三分地,後院兩分地,占地330多平方米,修建的還是四合院。加上院前院後的空地,足足也有500平方米。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示意圖

這大大方方的一院房,坐北朝南,開門見山是祁連山,既不用擔心光照和通風,又接地氣,還不妨礙别人。院内種花,院前栽果樹,院子後面三分地種蔬菜,有茄子、辣子、蕃茄、洋芋、白菜、韭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一年四季都不用買菜。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我姑媽家門前的這棵杏樹起碼有半個世紀了

看看現在的我們,懶洋洋的住在鋼筋混凝土碼放的高層籠子裡,無可奈何的承受着農藥泡大的蔬菜、水果、糧食的侵害,還被菜農嘲笑着:“城裡人就是厲害,居然毒不死!我上午才打的藥。”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鋼筋混凝土碼放的高層籠子

當然,現在鄉村的四合院也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十八億耕地是紅線,平均每人一畝三分是底線。

年輕人還是喜歡住在城市,畢竟這兒好找工作,好找對象,購物友善。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城市“背靠背别墅”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

城市“連排别墅”

誰都想住别墅,住四合院,如今的城市早已容不下四合院了,隻有極少數人能住得起背靠背或連排的“别墅”。随着城市化的程序和新農村集中修建小别墅,再過二、三十年,農村的四合院恐怕就成稀缺資源了。

我覺得,不是人太多,而是地球有點小,越來越擁擠了。

聊聊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如今城市已容不下的民居~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