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天“捂”得好,百病不來找(建議收藏)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然而,春捂不僅是多穿衣服這麼簡單。

剛脫掉秋褲,寒潮就殺個回馬槍;

重新換上冬衣,卻又熱得上火。

冷熱交替,一不留神就會生病。

春捂有講究,不懂規矩,身體要吃大虧!

捂哪裡

  • 捂肚子

肚子是髒器集結的地方,也是氣血運作的關鍵。

尤其是肚臍,中醫稱為“神阙穴”。

護好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

尤其是胃寒、腹瀉、月經不調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肚子的保暖。

不要穿低腰褲、露臍裝。

還可以采用揉中法,來溫暖這個穴位:

每晚睡前空腹,将雙手搓熱後,交疊放在肚臍上,揉到微微發熱即可。

如果平時腹瀉,可以逆時針揉動;便秘的人群,可以順時針揉動。

春天“捂”得好,百病不來找(建議收藏)
  • 捂後腰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

人在腎陽虛時,就易出現腰部酸軟怕冷、尿頻等症。

我們固腎、補腎、強腎、護腎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腰部的保暖。

後腰的腰眼處,學名叫做“腎腧穴”。

食指放在胯骨的最高點,手向後按,大拇指指尖的落點就是腎俞穴。

将拇指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之後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此為1組,每回做2組,長期堅持可以較好地溫暖腎陽。

  • 捂雙腳

古人雲:“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

腎經起于足部,足心的湧泉穴是其主穴。

人體下肢的血液循環要比上半身差,更容易遭到風寒侵襲。

每天睡覺之前,可以用溫水泡腳,并用力揉搓足心。

可以解除疲勞,補腎強身,延緩衰老。

還能防止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

每次泡腳以20分鐘為宜,中途要适時添加熱水才有效果。

春天“捂”得好,百病不來找(建議收藏)

捂多久

民間諺語講,“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

又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春季衣物的增減,曆來沒有定規。

要視天氣變化的情況,自己的身體素質而定。

一般來說,氣溫15℃就是一個臨界值。

低于這個氣溫時,不妨多“捂”兩天;

當氣溫持續穩定在15℃以上,就要适當減衣。

晝夜溫差大時,應當及時加減衣物。

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千萬不要怕麻煩。

尤其是最近這段時間,寒潮剛剛過去。

氣溫回升需要一段時間,老人小孩也要多捂幾天,衣物不要減的太快。

春天“捂”得好,百病不來找(建議收藏)

捂多厚

藥王孫思邈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春天是陽氣生長的季節,穿衣也不能過緊。

緊身的衣物,阻礙氣血流動,容易把陽氣郁住,身體會更冷。

是以,穿寬松透氣的衣服最好。

不僅保暖性強,皮膚也不容易幹燥瘙癢。

衣服厚度還是要以個人舒适為宜,最好是自身感覺溫暖,又不會出汗。

古代養生家稱,春季衣着宜“下厚上薄”。

上衣稍薄一些,有利于肺氣宣發;

下半身稍厚一些,有利于腎氣儲存。

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盡量保暖,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捂”過了頭,體内陽氣蓄積過多,很可能化成熱邪外攻,引起上火症狀,同樣有害健康。

來源:家庭文摘 / 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