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其一是通俗易懂,其二是言簡意赅,因為通俗易懂,俗話的閱聽人範圍很廣,在古代識字率較低的情況之下,俗話亦能夠通過口口相傳,展現活力,因為言簡意赅,俗話濃縮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農村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除此之外,俗話還有另一個顯著的特點,那便是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衣食住行、人生哲理、風水、玄學、建築、物候等等,無所不包,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俗話取自生活,作用于生活,其展現的精神,是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古至今,人們都向往美好生活,都祈求人生輝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利往”,“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合理合法,勤勞奮進的追求财富,是一種可以被提倡的社會活動,它能夠換發社會整體的經濟,帶動共同進步,市場繁榮。那麼,财富有沒有規律呢?俗話道——“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這句俗話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農村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第一、富不過三代

“富不過三代”這句婦孺皆知的口頭禅,源自一句“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古人也說,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古代從未有富貴傳家、富貴繼世之說,可見,古人認為世世代代榮華富貴,是不符合規律的,因為興衰并無定數、存在變數。

在《孟子·離婁》中,有這麼一句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它指的是君子所建立的德行、創下的事業,傳給後代,到了第五代便會被消耗殆盡。

值得注意的是,富不過三代、五世而斬,中的“三”和“五”都是概數,是多的意思。

為何說“富不過'多'代”呢?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内在因素,一種則是外在因素。

農村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1、内在因素。人們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通過辛勤創立事業,是從磨難中走過來的,他們給後代創造了安逸的條件,而後代很有可能由于先天條件過于富足,失去了進取、吃苦之心,如同溫水煮青蛙般,養成不好的秉性,繼而樣基業耗盡。

2、外在因素。很多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得抓住機遇。然而,外界的機遇,不斷在變化,而後代守業,很有可能固守陳章,跟不上機遇的變化,最終被淘汰。

第二、窮不過五世

農村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同樣的道理,這裡的“五”也是概數,窮不過五世,也有兩層因素。

1、内在因素。人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應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過程中,會養成吃苦耐勞,不甘落後,積極刻苦的精神。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的内在潛能,會被艱苦的環境條件所激發,繼而改造環境,改變人生。

2、外在因素。古人曾說:“窮則變,變則通”,人一旦陷入窮困的境地,則會思考變化,會不惜一切,去抓住外界的可觀機遇,進而實作逆襲,改變人生。

總結:

農村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客觀規律還是無稽之談

三十年河東轉河西,風水輪流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古人認為财富是存在變數的,“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是一種客觀的規律,而不是無稽之談。

根據統計,全球的富豪榜中,有1/4屬于富二代,而财富繼承能夠達到第三代的,有且僅有22位。現實的資料,與古人的這一判斷恰巧吻合了,不由得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