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度退出曆史舞台的落寞倉庫,華麗逆襲為備受矚目的國際級重大會議和文化中心——“世界會客廳”,這中間經曆了怎樣的“變形記”?
2021年下半年,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竣工,浦江揚子江碼頭段正式對外開放,由三棟會議樓組成的“世界會客廳”憑借獨特風貌,引起了許多遊人拍照打卡。和傳統會議廳的現代風格不同,“世界會客廳”有着紅青相間的清水磚牆,顯得古樸厚重,其中兩棟會議樓是由百年倉庫改造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處老倉庫的改造藏着滿滿科技元素。根據設計施工方披露的資訊,借力3D雷射掃描、深度模組化等新型數字化技術,百年倉庫從外觀到細節精準再現曆史風貌;包括46萬塊老磚頭在内,近80%的曆史元素得以重新利用。
在北外灘“世界會客廳”樓群中,有兩棟是老建築改造更新而來,圖為實景圖與效果圖
“挖掘”出來的兩座碼頭倉庫
發現了兩座百年倉庫,可以說是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的“意外之喜”。
在漫長歲月中,兩座倉庫經曆多次改建,周身被灰色水泥包裹,外觀形态已經平平無奇,沒有被列入曆史建築名錄,也是以蒙上了一層曆史的塵埃。
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工程成為一個轉機。
作為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新增長極,北外灘的開發難度要高于陸家嘴。與上海開埠幾乎同齡的北外灘,不能簡單地在灘塗上平地起高樓。這段擁有豐富的港口文化資源和曆史積澱的岸線,也承擔着延續曆史文脈的使命。
在工程啟動之前,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專業設計團隊就針對揚子江碼頭片區進行了大量且細緻的曆史研究,一個細節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我們把現場和曆史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座建築的輪廓和照片裡的建築有些相似。帶着疑問,我們又從上海市城建檔案館調取了更詳細的史料。研究發現,這兩座倉庫在百年前就存在,它的外牆原貌應該是清水牆。”一位從業人員表示。
為了印證研究成果,施勞工員選取了小塊牆體進行試驗。在手工剝離外牆的水泥之後,内部果然露出了紅青相間的清水牆。至此,兩座老建築才露出真身。
兩座老倉庫的水泥外牆剝落後,露出了傳統的清水磚牆,依稀可以辨認出細部裝飾
經過曆史考證,兩處老建築最早是揚子江碼頭(原三菱碼頭)的2号和3号倉庫,始建于1902到1903年,由彼時的美昌洋行建築師施美德利設計,後期雖經過改建,但仍基本保持了原曆史形态。百年裡,它們見證了城市發展和曆史關鍵節點,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經過各方專家評估,2号和3号倉庫被保留下來,根據大型公共文化與會議活動中心的使用需求,進行修複性改造。
建築修繕引入數字孿生
如今,兩座倉庫分别變身“世界會客廳”2号和3号樓,鮮亮的清水牆十分吸睛。很難想象,絕大多數牆磚已是百歲高齡。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一場華麗變身,依靠的正是高科技手段。
由于長年累月遭受江風、台風等氣候侵蝕,兩座老倉庫外牆風化嚴重,部分牆磚已經酥化,改造更新面臨極大挑戰。當時,建設團隊量身定制了三套修繕方案,還請了業内權威專家進行評選論證。
第一種方案是整體保留,第二種是将外牆切割成幾個部分,逐一修繕之後,再拼成一面完整的牆體。第三種是采用落架大修,這種工藝是将建築構架全部或局部拆落,把拆下的零部件修配後再按原狀安裝。
由于牆磚已出現損害,強度不足,不僅難以支撐改造需求,而且會有較大安全隐患。經過反複比對,專家論證後,建設團隊采用了工藝更成熟的第三種方案,但它對複原的準确度要求更高。
為了精準還原,建設團隊采用領先的數字孿生風貌提升技術,把建築風貌“克隆”到電腦裡,建立動态仿真模型,對修繕和運維進行全生命周期指導。
精準到什麼程度?施工方上海建工集團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技術人員采用三維雷射掃描等數字化測繪技術,能把建築所有的磚塊顔色、屋面山花、柱頭花飾、拱券、檐口線條都記錄下來。牆體厚度,砌築方式,排列分布,灰縫做法也一一錄入了電腦資料庫。
根據記錄的建築資料,技術人員再結合曆史圖紙和照片,運用逆向幾何重建、BIM模型轉換等技術,能在電腦裡還原出一個細節生動又精準的老建築模型。模型還能展示牆體複原的32道工藝,實作特色構件修繕工藝的3D可視化。
采用高科技手段,建設團隊能在電腦中還原出細節生動又精準的老建築,用于指導修繕
除了模組化,第三種修繕方案還參照了第二種的經驗。倉庫外牆上有一些儲存完整的特色裝飾,施勞工員采用切塊方式進行整體保護,作為後期研究和重砌的參照。
拆下的老構件也得到妥善複原。據悉,兩座倉庫一共拆落70多萬塊老磚,其中部分磚塊已經酥化無法使用被新磚替代,還有46萬塊磚原拆原用,經過排鹽、去堿、增強、打磨等一系列複雜工藝後重新上牆。除此之外,還有57根鋼柱、69件扒據、21根過梁保留再利用,曆史元素的整體使用率達到80%,延伸了北外灘老建築文化遺産的曆史感和場所資訊。
外牆修繕前後對比
曆史構件扮演“新角色”
老建築的修繕,既要符合“修舊如舊”的原則,更要将現代功能和傳統形制進行有機融合,使得建築既有曆史風貌,又能适應現代的參觀需求。
在改造更新中,兩座倉庫換了更加結實的“骨架”。建設團隊把原建築的磚牆、鋼柱、木梁混合結構置換為鋼結構,提升曆史建築的防火等級和耐火極限時間,以滿足新的使用需要。
兩座老倉庫内部用來支撐的57根黑色鋼柱,現在也有了“新角色”,成為部分室内空間的特色建築元素。重新安裝之後,這些黑色鋼柱變成了展陳空間的裝飾物,以延續黃浦江的碼頭文化。
除了2号和3号倉庫,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工程也帶動周邊老建築煥發新生。位于海鷗飯店與“世界會客廳”之間的百年優秀曆史建築紅樓,在多年前已經出現局部傾斜、沉降和裂縫。建設團隊引入國内最先進的頂升技術,将紅樓整體擡高超6米,并對建築基礎進行加強,提高了老建築的穩定性。
如今漫步北外灘,遊人們不再隻是眺望對岸陸家嘴的摩天大樓,抑或是遠遠感受外灘萬國建築群的海派風光,以“世界會客廳”為核心的北外灘揚子江碼頭,正呈現曆史建築與城市天際線新舊交織的獨特風貌,延續這座城市的文化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