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中國周邊的北韓、日本、越南等國在文字、服飾、建築等方方面面都曾深受中華文明影響。如今北韓、南韓、日本、越南等國在國際上都被視為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不過日本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中卻是相對特殊的一個另類。與中國接壤的北韓、越南在曆史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更深,而隔海相望的日本受中華文明的影響更多還是局限于表面。

比較能展現中日文化差異的一點就是兩國的姓氏文化。北韓人、越南人的姓氏和我們中國人基本上是一樣的:金日成、文在寅、樸正熙、胡志明、武元甲......這些人的姓氏在中國也能找到。相比之下日本人的很多姓氏則往往令中國人感覺怪異奇葩。以前看甄子丹主演的《精武門》裡蔡學富當了漢奸以後就改名叫犬養學富。當時我以為“犬養”這個姓氏是導演編出來諷刺蔡學富這個漢奸角色的。
随着我對日本的曆史文化逐漸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日本真有這麼一個姓氏。如果按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很可能會覺得“犬養”是在罵人狗養的。其實日語的語序與漢語正好相反:“犬養”的真正含義是“養狗的”。以犬養為姓氏實際上是說祖上是養狗的。日本曆史上第29任首相就叫犬養毅。當然令我們中國人感覺怪異奇葩的日本姓氏絕不是隻有“犬養”這一個而已。
在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女子撐杆跳高比賽上出現了一位名叫“我孫子智美”的日本運動員。事實上“我孫子”的日語發音是“あびこ”(abiko)。“我孫子”這個姓氏在原本是由古代官職演變而來。在日本千葉縣還有一個市就叫“我孫子市”。如果你看過《火影忍者》就知道裡面有個角色叫禦手洗紅豆。事實上“禦手洗”這個姓氏在日本也是真實存在的:佳能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就叫禦手洗富士夫。
“禦手洗”這個詞在日本除了被用作姓氏之外也可以指神社寺廟的洗手處。前些年大陸有些遊客在日本看到挂着“禦手洗”門牌的房間就以為是洗手間,然而殊不知其實是這戶人家的姓氏是禦手洗。除了犬養、我孫子、禦手洗之外還有很多日本姓氏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頗具喜感的:豬腳、五鬼、鬼頭、龜頭、豬股、豬口、豬鼻、牛丸、牛腸、我妻、新妻、上床、鼻毛、尻毛、肛門、牛糞屋......
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頗具喜感色彩的姓氏呢?這其實和日本姓氏文化的形成有關。姓氏是由人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發明創造的,而不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俄羅斯人在14世紀以前是沒姓氏的,從14世紀起俄羅斯貴族開始模仿其他民族使用姓氏。當時姓氏在俄羅斯社會被視為貴族身份的象征,是以那時俄國平民百姓是沒姓氏的。直到19世紀俄國平民階層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早期的英國人同樣也是有名無姓,直到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以後才把歐洲大陸的姓氏文化傳入英國。泰國直到1913年才制定了有關姓名的法令。在緬甸占全國人口70%左右的緬族至今也沒姓氏。大陸的藏族在農奴制時代隻有貴族才有姓氏,西藏民主改革後一部分受到高等教育的藏族平民給自己取了姓氏,但迄今為止仍有相當一部分藏族同胞并不存在漢人所謂的姓氏。
你以為隻有外國人和少數民族才存在這種情況嗎?事實上漢族的姓氏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隻不過漢民族的姓氏文化形成相對較早而已。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中國人是随父姓的,可為什麼漢字中的“姓”字卻是女字旁呢?其實古人的姓名是由姓、氏、名、字四部分組成的。比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周瑜字公瑾、諸葛亮字孔明......由此可見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
隻不過我們現在把名和字合在一起稱為名字。其實我們中國人姓氏和名字一樣也經曆了這樣的變化過程:本來最早以前姓是姓、氏是氏,不過我們現在已把這兩個概念合并為姓氏。姓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時代,是以我們中國人其實是随母姓的。中國最古老的姬、姚、姜、嬴、姒、妘、姞這些姓很多都帶女字邊。不過現在我們所謂的“姓氏”其實用的是氏。
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繼承自父系的氏逐漸取代了繼承自母系的姓。我們今天所謂自己姓什麼其實都是說的氏,而并不是古人最初所謂的姓。當然那時的華夏先民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隻有貴族才有姓氏。商周時期中國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家族的封地、财富由嫡長子繼承,祖先的宗廟祭祀也由嫡長子負責。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則往往會劃分一塊小地盤讓他們安家立業。
這些從本家宗族中分化出來的子弟往往會給自己的後代起一個新的氏名:有人以封地為氏,有人以爵位官職為氏。比如項羽的家族就是因為祖先出自項國而以“項”為氏;周王朝滅亡後姬姓王族中就有人以祖先的封國“周“為氏;秦朝滅亡後嬴姓子弟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國号“秦”為氏。司徒、司空、司寇這三個複姓則是以祖先的官職爵位命名的。可能有人看電視劇就會感覺到先秦時期的姓氏與如今有很大的不同。
周武王姬發的“姬”、秦始皇嬴政的“嬴”、宣太後芈月的“芈”這些姓現在似乎都已不多見了。這主要就是由于這些家族的後代大多按祖先的封地、官爵改了新的姓氏。先秦時期這種按祖先的封地、官爵更改姓氏的現象其實是比較普遍的,到了秦漢以後中國的姓氏文化實際上就已發展得比較成熟了。從秦漢時代以來中國人一般就不會再輕易改動自己的姓氏,是以就有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說法。
當中國從諸侯分封制向大一統帝國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原來無姓氏的平民也開始效仿貴族給自己取了姓氏。平民的取姓氏通常是模仿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宋、鄧、韓、趙、吳、陳等國的名稱如今都成了姓氏。除了以地名作為姓氏之外也有人以職業作為姓氏:制作陶器的工匠就姓陶,關卡路口的辦事員就姓關......既然平民與貴族一樣都有了姓氏,那麼姓氏也就失去了原來區分社會地位的作用。
是以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姓與氏就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姓氏文化。當中國人形成自己穩定成熟的姓氏文化時日本還處于原始的氏族部落社會。公元四世紀末期大和朝廷統一了日本列島。大和朝廷中央政權的貴族和隸屬于朝廷的藩屬小國之間漸漸形成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種集團稱為氏,也即是貴族世家的稱呼)。“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是居住地或統治地的地名,還有的來自神名或者技藝。
居住出雲國的叫“出雲氏”,做祭祀的就叫“祭部氏”,而掌握大和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後來大和大王對隸屬于朝廷的許多氏按照與自己的親疏遠近、勢力功勞大小分别賜予“姓”。這個姓隻是地位、職務等的稱号(類似于中國古代的爵位)。當時日本人的姓隻有30個左右。後來随着人口的不斷繁衍就使很多貴族世家逐漸演化出越來越多的家系分支。
當年中國先秦時代的貴族世家分支會給自己起新姓氏。日本貴族世家的支系同樣也給自己起了新的姓氏。支系家族的姓氏在日本被稱為“苗字”(意思是大家族的繁衍就像苗木的分支)。比如日本曆史上最著名的貴族世家藤原氏分出的支系住在近江國的就叫近藤、住在遠江國的就叫遠藤、住在伊勢國的就叫伊藤、住在加賀國的就叫加藤。住在京都的藤原家族也根據居住地分别姓“近衛”、“鷹司”、“九條”、“一條”。
這時日本人的姓氏隻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是以氏、姓、苗字隻屬于貴族階級所有。直到19世紀日本社會上所存在的姓氏仍為貴族、武士、富商等群體獨占,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仍是有名無姓。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感覺到老百姓沒姓氏不便于征兵、征稅、建立戶籍等工作的開展。當時有些日本家庭不僅沒姓氏,而且連名字也取得相當随意:老大叫太郎、老二叫次郎、老三叫三郎......
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出現東村有個太郎、西村也有一個太郎。等到政府要征兵、征稅的時候搞不清楚究竟要找的是哪個太郎。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日本政府就釋出《平民苗字許可令》允許老百姓擁有自己的姓氏。這在我們有些人看來可能是一次重大的社會進步,可在一個缺乏姓氏文化基礎的國家就是另一回事了。千百年來日本的平民百姓從未有過姓氏也一直活過來了。
是以當時絕大部分日本老百姓根本就意識不到起個姓氏有什麼用。政府的法令頒布後過了好幾年依然沒多少平民百姓給自己起姓氏的。到了明治八年(1875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從許可到必稱意味着給自己起姓氏成為了一種強制性的法定義務。話說那個年代日本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還不是很高,是以一般也琢磨不出來什麼文雅有深意的姓氏。
當時大部分日本人喜歡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作為姓氏。有人按自己的居住地作為姓氏:住在松樹下就叫松下,住在田地中央就叫田中,住在渡口旁邊就叫渡邊......是以一大批類似地名的姓氏應運而生:山本、山口、田邊、河内、高橋、上原、小林、中村......還有一些人以自己的職業為姓:比如上文提到養狗的就叫犬養。還有的人連這樣簡單的姓也不會起。
一邊是老百姓不知道怎麼起,一邊是政府下達了必須起的強制指令。這樣一來很多文化水準不高的老百姓隻好取請教村官來給自己起姓。柳田國男在《名字的話題》中就曾提到有些村官會不懷好意進行惡搞:比如上文提到的豬腳、龜頭、豬股、豬口、豬鼻、牛丸、牛腸、鼻毛、尻毛、肛門這些以人體或動物器官充當的姓氏就這樣出來了。一時間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鳥蟲魚各種各樣的姓氏鋪天蓋地而來。
當時伊豫海岸的漁民往往以各種魚類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而鄰村則普遍使用各種蔬菜的名字作為姓氏。是以隻要你能想到的字幾乎都能在日本人的姓氏中找到。就比如姓氏中帶數字的就有一丹、二條、三木、四島、六角、七條、八馬、九鬼、十石、百代、千家、萬歲......日本的姓氏之是以在我們看來比較奇葩另類主要還是因為日本的姓氏文化發展得相對較晚所緻。
中國至少從秦漢時期以來就已形成了相對穩定成熟的姓氏文化。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間中國人已養成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習慣,是以大陸很多姓氏都有着上千年的古老曆史。相比之下日本人的姓氏很多是在明治維新以後匆匆忙忙起的,加之當時日本普通百姓的文化水準實在是有限,是以日本會出現一大堆在我們看來頗具喜感色彩的姓氏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因為日本姓氏文化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以日本的姓氏除了頗具喜感色彩之外還特别多。各種各樣在我們看來稀奇古怪的姓氏都能在日本找到。《日本姓氏大辭典》一共收集了29萬個姓氏。當然這其中有一些是如今已不大常用的古代姓氏。1983年群馬縣一個老人用最直接的方法對全國各地的電話簿進行逐一調查統計查找出139163個姓氏。
如果将這些姓氏平攤到日本一億多國民身上相當于平均一千人左右一個姓。相比之下有14億人口的中國使用的漢姓約為3000個(其中常用的不過500個左右)。使用中國姓氏的朝、韓兩國常用姓氏約為230個,越南的姓氏也僅有200個左右。如今中、朝、韓、越等國的姓氏幾乎都能在《百家姓》中找到。相比之下日本姓氏數量之多确實在漢字文化圈國家中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