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作者:安德魯可樂

哈喽,大家好。

獨一無二的天才畫家畢加索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畫家,我們前面也說過他的粉色和藍色繪畫時期哦~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先說一則傳說中的小故事:

德國将領占領法國後,常常出入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觀看其藝術作品。有一次,在藝術館中,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油畫複制品。

一位德國軍官問畢加索:“這是你的傑作嗎?”

畢加索說:“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這幅畫是哪一幅呢?大家猜到了嗎?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常常有人無法欣賞畢加索的畫風,這也不奇怪,因為畫家總是帶着自己的觀念、想法、情感去作畫,即便是寫實畫,也可能會用“抽象”的方式去表達。

而對于這幅名畫,我覺得大家有必要去了解創作背景、情感表現,去體會一個偉大的畫家的真實抗議、及其對和平的呼籲。

咱們來看這幅畫,首先顔色很簡單:黑白灰,低沉、壓抑又刺眼,顯然描繪的是令人沉重的主題;

畫面中有很多誇張、變形過的幾何圖形、動物、頭骨等,棱角分明、混亂,又顯得支離破碎;

而它的尺寸,長7.76米,高3.49米,巨型油畫,視覺效果上更為震撼,更具沖擊力。

這幅作品描述的其實是1937年4月26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無差别攻擊,殘殺無辜人民。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當時的雜志記錄下了暴行:

“因為沒有什麼目标,是以這些戰機把轟炸範圍放在了中心,轟炸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路上全是殘磚碎瓦人們無法逃跑,通往城外的橋梁都被毀了。”

尤其在轟炸時,鎮上大多數都是婦女和兒童,畢加索寫道:

“格爾尼卡這些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是無辜的,她們是受害者。”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畫作最左邊,是一位抱着自己死去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母親,一頭公牛站在一旁;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他們的下方是一位戰死的士兵,他斷掉的手臂仍然緊握着劍,劍的一旁開着一朵鮮花,絕望之處似乎仍透着微光;

他的一隻手掌上有一處傷口,象征着“聖痕”,傳說中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刑,是以這種手掌上的傷痕便被稱為“聖痕”。

畢加索想表現的是,即使是無名的士兵,在戰争中甯死不屈,保衛祖國,他同耶稣一樣偉大,他們都是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争。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畫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匹痛苦嘶吼的馬,他被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傷,巨大的傷口讓他痛苦不已;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馬的上方是一隻燈光眼,耀眼灼目,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注視着這一切;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右邊好像是從視窗飄進來的一個女人,伸長手臂,手裡拿着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着這個血腥的場面;

她的形象讓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仿佛代表着和平與自由的渴望;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牆上面畫的和平鴿,中間有裂縫透露出了不可忽視的光芒,或許是在告訴人們絕處也不要放棄,和平終會到來。

畢加索曾說:

“藝術家怎麼可能對其他人漠不關心,自生活中抽離、放棄帶給繪畫創作豐富靈感的社會大衆呢?不,繪畫不是用來裝飾房子,它是對抗敵人攻防戰的必需工具。”

顯然這幅畫,便是他對戰争、對暴行的抗議、憤怒,對和平的呼喚的最悲壯的展現。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有人認為牛這類形象可能代表着暴行,但有專家認為,這幅畫中并沒有反面角色,公牛、燈光眼等可能是一種無力改變戰争的旁觀者形象,也可能有不同寓意。

這幅巨作既有如孩童般單純、簡樸而純粹的原始表達,也有精心組織的構圖布局,充滿了動感與節奏的誇張變形,使用了象征手法;

突出了畫面的壓抑、痛苦、悲壯、恐怖,也表達了畫家的憤怒與同情。

《格爾尼卡》:戰争之下的情感凝視
“作為藝術家,我的一生不外是為了抵制反動和反對消滅藝術而進行不斷的鬥争……從我正在創造的我将稱之為《格爾尼卡》這幅大型油畫中,從我最近所有的藝術作品中,我都明白表示痛恨那個使西班牙沉入痛苦和毀滅的海洋中去的軍事集團。”
“我一直相信,而且現在仍然相信,以高尚的精神從事創作和生活的藝術家,面臨這場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遭到危險的鬥争,不能也不應該無動于衷。”

這裡是安德魯可樂,分享藝術,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轉發,留言互相學習交流~

大家如果有感興趣的作品、藝術家也可以評論告訴我哦~會努力盡快為大家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