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實體學家、一個化學家和一個經濟學家漂流到孤島上,饑腸辘辘。這時海面上漂來一個罐頭。實體學家說:“我們可以用岩石對罐頭施以動量,使其表層疲勞而斷裂。”化學家說:“我們可以生火,然後把罐頭加熱,使它膨脹以至破裂。”經濟學家則說:“假設我們有一個開罐頭的起子……”
經濟學笑話,在我的認知中是僅次于蘇聯笑話的系列笑話,怎麼都好笑。
一年前寫的《我為什麼喜歡經濟學》還在知乎偶爾有人點贊,一年來我卻對經濟學隻字未提(我的印象是這樣)。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恐怕我還要寫一篇《我為什麼不喜歡經濟學》來解釋了。
為了避免自己不那麼像一個不擇手段的标題黨,我決定使用《我為什麼不喜歡現在的經濟學》作為标題。
這個經濟學笑話
讓我們再細細品一下這個笑話:
不管實體學家和化學家的方案有沒有什麼問題,經濟學家的方案顯然是不成立的。
因為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假設,而這個假設顯然不成立。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有二:
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擷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完全資訊假定:完全資訊。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資訊。
讓我們摸着良心說一說,這兩個假設在真實世界存在嗎?
看了不少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書,尤其是自己親身買股票以來,我更是對“人都是理性的”這一假設産生了莫大的懷疑——人甚至在大多數時候都難稱得上理性,理性隻是偶爾戰勝感性和本能。
(這不意味着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性崇拜者,我越來越感受到本能和感性的可貴)
尤金·法瑪基于此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甚至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有效市場是這樣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資者,他們積極參與競争,每一個人都試圖預測單個股票未來的市場價格,每一個人都能輕易獲得目前的重要資訊。在一個有效市場上,衆多精明投資者之間的競争導緻這樣一種狀況:在任何時候,單個股票的市場價格都反映了已經發生的和尚未發生、但市場預期會發生的事情。
簡單來說,價格反映一切,股票沒法賺錢。
當然,經濟學家為了回應一些質疑,也有關于兩大基本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設的補充,比如非理性的人會迅速被噶韭菜而消失、最理性的一小波人越來越富越來越能決定價格……
但相比理性,我更相信盲從和随大流是刻在群居動物骨子裡的本能。
回到那個笑話,經濟學家的假設有意義嗎?
經濟學假設的意義
經濟學意圖構架一個嚴格而美妙的世界,這個世界中,每個人的行動都被理性支配,資訊透明而流動暢通,在這樣的世界裡,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可以預測的——這本質上還是一種機械式的世界觀,優雅而脆弱,經不起檢驗。
但是假設不成立,或者不一定成立,就說明假設無意義嗎?數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數學中存在很多假設,比如我們都學過的虛數,甚至數學本身可能就隻是一個抽象的假設而已,隻存在于人類的腦海中。
但數學中的假設,比如歐幾裡得幾何學假設,和真實世界基本吻合,推論的結果也和真實世界基本吻合,虛數不存在,但作為中間工具可以很好地實作目的,結論也與真實世界基本吻合。
也就是說,假設得到的結論,如果與真實世界基本吻合,假設本身就可以作為可能性的解釋而存在;如果假設本身還能與真實世界基本吻合,那就更好被接受了。
再回過頭來看經濟學的假設,理性人和完全資訊——我不認可符合真實世界;有效市場假說——我也不認可符合真實世界。
你們覺得呢?
在我看來,一個假設和推論都不符合真實世界的理論,它僅存的意義是作為一種思考方式。
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其實還是很有用的,盡管對現實的解釋力不夠,但某些情況下也能用來解釋一部分現實——而這種基于博弈論擴大化的理論體系,至少是開創性的。
按照我的經驗,經濟學初了解會感覺妙不可言醍醐灌頂,感覺自己發現了人類社會運作規律的本質,從此拿着錘子看啥都是釘子,認為經濟學可以解釋一切解決一切;時間長了反而能感受到它的局限性,因為太過理想太過死闆和現實有很多偏差,解釋力還行解決力很差預測力極差,甚至有時背道而馳。
行為經濟學分支
經濟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說獲獎成果,有了一個令人驚喜的分支——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我認為更接近于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比較行為經濟學是研究個體的決策特點的,并不包含所謂的假設。
行為經濟學最好的地方就是,沒有任何假設,完全從個體行為,從社會實驗出發,解釋社會現象、提供解決方案、預測個體行為。
我是我喜歡的東西:從現實出發,再落腳到現實。
這不比做個什麼假設再推出一個什麼假設然後發現不靠譜更有趣更實用嗎?
此處推薦書《思維的發現》,講述了兩位諾獎得主一路開宗立派的故事,看完感興趣的話可以繼續看一些行為經濟學的書。
此處不再贅述分支。
最後
機場碼字到現在太陽已經落山,簡單收個尾。
經濟學作為一種基于假設的學科,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可以的,解釋世界看起來也不錯,提供方案就差勁了不少,預測未來就更沒譜了。
為了解釋而過度抽象過度簡化,結論精确但經不起驗證……可能經濟學隻能存在于思考中了。
你覺得呢?
完!
我是揉揉人人,這是我的第344次成文,是他又一小部分平凡而無聊的人生,也是他又一點小小的進步。
歡迎來公衆号“揉揉人人”找我玩。
感謝閱讀,感謝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