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延展與外拓——程松華作品欣賞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最能展現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藝術,是古代文人四藝之一,同時也是儒家所倡“君子六藝”之一,遂成為古代文人君子修身正己、明德煉心、寄志寓情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古代文人學士出仕入相、育人著文、得道立業的重要标準。

書法借助于漢字的書寫、運用豐富的筆墨變化與多樣的線條組合,抒發、寄托創作者内心的藝術了解和思想感情,在黑與白、點與線的千變萬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創造和情感宣洩,它所表現的精神内涵與中華文化傳統密切相關、一脈相承。

在傳統儒家文化中,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和提升,“三禮”之一的《周禮》中雲“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書法藝術作為“六藝”之一,曆來強調“書以載道”。在儒家看來,書法的形式與内容是統一的,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而不能背道。是以,儒家賦予書法以教化的重任,進而形成了悠遠深厚的書教傳統,尤其是在書法藝術的評價标準上強調“書如其人”,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也就是“藝”與“德”“美”與“善”的結合與統一。

書法藝術必須把人品放在首位,把人格修養作為立藝之本,隻有樹立起光明正大的人格,才能擔當起以藝弘道的重任。書法藝術的表現性很強,它以表現人的靈思、抱負、才情、寄托為主旨。君子風範是書家的理想人格,書法以仁義道德為核心價值觀念,以文質彬彬、美善統一為最高目标,于是形成了“書如其人”的悠久傳統,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對書法的品鑒往往成為書家本人品德和修養的倫理甄别和道德評判。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西漢·揚雄《法言·問神》中雲:“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是以動情乎!”此語道出了書法乃是書家内心悸動和學識修養之外化。書藝之精深,書品之神逸,藝境之高妙皆源出于書家之學養人品之修,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溢化于書的文人之氣,即所謂的書卷氣。

書法中的書卷氣乃書者腹中學識之厚積薄發寓于翰墨之精深揮發,所謂“胸藏文墨虛若骨,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自然是談吐不凡,身上必會帶一股書卷之氣,言談舉止間不自然就會流露出讀書人所特有的氣質,或溫雅或脫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那麼書者如何做到“胸藏文墨,腹有詩書”呢?

我認為一個書法家要想做到“胸藏文墨,腹有詩書”就必須博學多聞,旁征博引,以古為鑒,融會貫通。将詩詞、國畫、文學、哲學、音樂等與書法有牽涉之藝術皆修于法、納彙于心,将這諸多藝術完美的結合與統一,而要達此境界,唯一之道便是博覽群書——也就是不斷的讀書、學習。因為學無止境,隻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讓我們的學養不斷地豐厚、不斷地積累,才能以深厚學養支撐我們的書法之修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我研習書法遵從古道,師法“二王”、趙孟頫、孫過庭、鄧啟昌、黃庭堅等大家,習帖臨池,筆耕不辍,凡幾十載。在幾十年的翰墨生涯中,通過不斷的研究探索及總結感悟,我認為,研習書法臻達妙道之法的第一步就是選修名帖,并能夠做到“進得去,出得來”。因為古人的筆法、筆勢、筆力、筆墨等技法規律都是幾千年曆史沉積下來的文化傳承,是非常寶貴的習書經驗,如果我們按照古人之法習修悟道,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但是由于受到時代審美、社會環境、個人情感、歲月侵蝕、材料限制及文化修養等條件制約,我們對古帖的研修臨摹很難達到返璞歸真的地步,即使臨摹得再好、模仿得再像,也是死的,沒有生氣,沒有神韻,不會吸引人,更妄談成為經典,流傳後世。甚至有的書家隻能停留于書帖,隻能依靠書帖進行創作,脫離書帖就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書寫、怎麼去創作,心裡沒有東西,這是不行的。

我們習帖隻是為了掌握古人的文化美學視點及用筆技法經驗,避免在攀登書法高峰的路上走彎路,而不是死闆的隻是照搬照抄古人經典,去模仿複制,這沒有任何意義。在習帖方面,我認為既要避免死臨,也要避免千人一面,同時要學會選擇。我認為選擇書體和書帖是非常重要的,選體就是要選擇适合自己性格,自己喜歡的書體,書法大家沈鵬曾言:“學習書法要‘見異思遷’,還要‘轉益多師’,前者能成大器,後者是正确的态度。”沈鵬先生之言道出了研習書法的根本之所在,即選擇書體不一定要堅持一種書體,要懂得變化、變通,因為最開始的時候可能選擇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那麼就一定要懂得放棄,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選擇書帖也一定不可人雲亦雲,随波逐流,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喜好,想法,追求,然後再進行選擇,同時還要固定一個書體為主體,即将一個書體作為臨研的核心,其餘諸體作為補充,比如我自己就是選擇了王羲之為主進行研習,主要學習他的筆形、筆勢和内在神韻,至于我喜歡的趙孟頫、孫過庭、黃庭堅等其他大家,我會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風格,挑選自己所需要的部分進行臨摹學習,豐富自己的認知。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是以然,是以,我們要深刻領悟古帖之中所蘊含的筆意方法,感受古人在書寫經典古帖時的意趣、情緒等,并将這種感受映入自身的筆書揮毫之中,慢慢地在創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精神追求、生活感悟等,并根據時代審美不斷進行調整,進而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彰顯出富有個性化的筆墨情趣和自我書品。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同時我認為,“出帖”隻是臻達書藝高峰的第一步,要想成為大書法家,就必須博學多聞,腹有詩書。潘天壽先生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甯要一絕,不要四全,但沒有哪一絕不是四全滋養的。”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若按展開的形式劃分,書法屬于空間藝術;若按創作的手段劃分,書法屬于造型藝術;若按表現的形态劃分,書法屬于靜态藝術;若按作用于欣賞者的方式劃分,書法屬于視覺藝術;若按作品反映現實的方式劃分,書法屬于抽象藝術;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見,書法幾乎和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屬同類。既然是同類藝術,自然就有許多相通之處,就不應視為“隔行如隔山”。當今書家若要使自身的藝術創作于形式和内涵的互相補益上再上新台階,除對書法本體進行精研博取之外,其他相關藝術的滋養關鍵之時将會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奇效。

明代書法家吳寬說:“今書家例能文辭,不能則望而知其筆畫之俗,特一書工而已。世之學書者,如未能詩,吾未見其能書也。”書法學習要與學問并進,而不能把書法當作一種簡單的技藝而已。詩文,被看作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因為詩文會影響到人的氣格。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書法與氣格有關,自然也就有清濁雅俗之分了。

蘇東坡也有詩曰:“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一個人的學識是否深厚,在他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中是有直覺展現的。溯源中國書法史,宋朝書法家們開始意識到文人之氣對于書法作品藝術境界和藝術價值的影響,是以從宋朝整體的書法審美取向都是以“尚意”為主的,宋人“尚意”,提倡書法的書卷氣,将書法藝術的審美追求帶入了一種文人深緻的雅,這是一種規範正确的高尚文明(雅有正的意思)。

在書法“尚意”的審美追求的引領下,書法慢慢有了寫氣馭形、寄托懷抱之清聖之感。書法的清氣,源于氣質,本乎人品,成于筆法,而流露于字裡行間。清,不僅僅是一點一畫,而是一種整體的氣息和審美境界。

“清”的概念,主要來自道家思想,展現的是一種精神上對世俗的超越。道家講自然,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超然之境。其美學思想核心便是“自然”:道法自然。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生存發展都依循一定的法則規律,即“道”,而道的本質是“自然”,是沒有任何人為痕迹的存在和運作狀态。老莊“大音希聲”“心齋”“坐忘”的美學思想要求人們在審美觀照時要達到虛靜無我的精神自由狀态,超越物象時空的藩籬,展開思想騰飛之翅,領悟至簡(自然)中所含的大美神韻。道家美學思想在樸素、自然、平淡、簡約、實用等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強化了樸素之美在中國美學傳統中的地位。

書法作品要有清雅自然之氣,與書法用筆有關。用筆點畫必須幹淨,鋒芒内藏,含文包質,墨色溫潤,細膩自然。用筆要起迄分明,點畫周至,頓挫無瘿瘤,曲行無鋸齒,必須将諸弊斫盡,渣滓蕩滌,則清氣自來。

與“清”相聯系的,是“瘦”。一般認為,清者多瘦,濁者多肥,但瘦而能圓謂之清腴,肥而能勁謂之豐腴。清者必簡,簡不是草率,而是繁而不蕪,雜而不亂,變化而有節奏。書卷氣的作品,築基于“帖學”,喜好一種“文氣”的表現,少有縱橫使毫的習氣,其長處在于小字,字型多為行草書。在風格上追求清秀雅潔,筆法上追求精微細膩的變化,創作時追求一種散淡灑脫的逸緻,這是“書卷氣”典型的審美特征。

書法作品中的書卷氣之形成,除了飽讀詩書之外,還必須要多方遊曆、增加自己的見識、體悟,并不斷與名師同道交流參悟,傾聽别人對書法之道的見解、釋悟,這樣才能打開自己的思路,才能擴大自己的心胸,将萬事萬物、天地萬法與自身所思、所想、所悟相融合,豐富自己的藝術園地,進而達至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藝術效果。

古語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即使是像懷素那樣的大書法家,也要“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谒見當代明公”。在遊曆的過程當中,攬勝于名山大川、探訪于人文景觀,問道于高人勝士,揮灑于故友新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靈機勃發,蠢蠢欲動。古來文人墨客不僅注重“讀萬卷書”,也注重“行萬裡路”,胸中有靈府丘壑,下筆則“似得江山之助”。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何況在遊曆當中,還可以拜訪名師,結識同道,取他人之長補自家之短,何樂而不為也?作為書法人,你一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孤陋寡聞,閉門造車,勢必是行不通的。所謂“川人不出蜀,難成大器”,即言此也。齊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計也是不會有今日之大名聲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細思之。

清末書法評論家楊守敬在《學書迩言》中說:“謂學書者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有次之……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唯讀書方能明理,唯行萬裡路,方能廣見識。可見,書法藝術同樣統一于文學、曆史、哲學、社會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增強字外之功是把個人書法藝術推向縱深的主要方法。

增加閱曆見識,開闊胸襟懷抱,凡文學、曆史、繪畫、雕塑、戲曲、舞蹈、音樂、體育等都要有所涉獵,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字外功”。這看起來與寫字無關,卻在随時潛移默化地充實豐富着書寫者筆下内在美的内容。“古之大家,莫不備也,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逸俦倫者也。”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識修養決定了一個人的書法藝術成就的大小。隻知埋頭苦練,盯住“字内功”不放的人,在達到一定高度後便無法再上新境,充其量是個“字匠”而已。書法是一門綜合學問,一件作品之是以會打動觀者,使人感到作者筆下馳騁縱橫的歡悅,領受到書者所寄寓的無限情思,乃是因為它是書家心血的結晶和學問的凝聚。書家和字匠之間的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隻有不斷地從社會和大自然中擷取真知,豐富自己的閱曆和學養,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開拓胸中宇宙,才會不期然而然,最終擷取創作上的大自由,寫出趨雅免俗的佳作。這是至高境界,雖不能至,也應心向往之,不斷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作為新時代書法家除了厚植學養以修身,學富五車以養文之外,還必須不斷堅持以明德引領風尚,做到明德修己,以文化人。目前書法藝術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時機,我們這些新時代的書法愛好者一定要要深入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确把握書法藝術的性質、定位,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以書法藝術凝聚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能量,牢記使命,勇于擔當,把中華民族特有的書法文化傳承好,把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建設好。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精神力量,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新時代,應該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吮吸中華民族奮鬥曆程中積澱下的文化養分,弘揚社會主義新風氣,合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更需要志存高遠,堅守高尚的職業道德,以便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道德、以德服人的良好風尚,成為凝聚社會人心的榜樣力量。近些年在文化娛樂領域,一些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卻越過道德的邊界,在名利場中迷失了自己,不惜觸碰法律的底線,沒能在社會公共領域作出應有的表率。是以,加強道德在文化意識形态領域的優先地位,事關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播。也隻有自覺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才能在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中創造新的高度。

我希望我能夠通過我的作品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為後人留下一些東西,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為樹立文化自信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以書法藝術凝聚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能量。

(文/程松華)

藝術家簡介:

程松華,書法家、詩人,中共黨員。現為國家民族畫院書畫家,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副主席、常務理事、書畫專家,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理事會理事,株洲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株洲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燕京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中國燕京文藝研究院一級詩人,中馬文學藝術研究院會員,中國名家書畫市場網理事,《中華國粹》雜志編委,《新文藝》雜志編委會委員等。

2018年10月8日,經燕京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中馬文學藝術研究院推薦,入駐中國文化人才庫,并獲得入庫證書。

2018年11月8日,被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研究院文學書畫藝術院授予“中國優秀詩人”稱号,并成為其會員。

2020年4月入編《東方典藏·金榜名篇——四十年文創成果精品選粹》,并通過國家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2020年9月,程松華拜見了書法大家權希軍,權老先生為其書寫了“九郎山翰墨”書齋名,并向其贈送了書法專集,同時還對其作品進行了認真點評。

2020年10月,書法作品走進高鐵,進行巡展。

2021年6月,獲得“銘記百年輝煌·傳承紅色精神”老年書法作品展優秀書法作品獎。

2021年9月25日入展由文化和旅遊部主管的《文化月刊》在北京炎黃藝術館主辦的“聚焦經典 盛世丹青”——當代藝術名家邀請展。

2021年9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文聯原辦公廳主任羅楊先生對其作品進行點評,稱其作品“看似出自傳統,實則富于個性。滲透于毫杪,線條飽滿,用筆靈動,剛勁有力,給人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2021年10月13日,作品《氣壯山河》被瓦努阿圖駐華大使館收藏。

2021年10月18日,成為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研究院文學書畫藝術院終身會員。

2021年10月,受人民日報民生網邀請,錄制《筆迹與心性 詩心與書意》人物專訪紀錄片。

2021年10月19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松風墨韻毓華章”——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程松華書法作品展暨媒體見面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繼為其書法展題寫展标。展出個人作品百餘幅,作品得到大家一緻認可和好評。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收藏作品一幅,并為其頒發入展證書。

2022年1月,由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對其作品進行視訊點評,并制作《名家學術視角——程松華、李毅峰》視訊專題片,在各大媒體進行播放。

近年來,他的書法作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文化月刊》《藝術市場》等刊物上發表。同時發表在《中國當代詩歌大詞典3》上,并被邀請成為該書的編委成員。其作品《馬說》《嶽陽樓記》分别刊登在《文化月刊》封三和《藝術市場》扉頁上。團結出版社出版了其個人詩詞書法作品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其個人書法集,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且良好的影響。

作品欣賞: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兩會藝術專刊】程松華:文人之修與書法之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