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作者:抗抑郁圈

抑郁已經是當今時代常見的心理疾患,而服用抗抑郁藥則是抑郁症患者改善症狀、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主要治療方式。但是,随着2003年至2004年一些研究發現抗抑郁藥可能導緻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更高危險的自殺傾向和自殺率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于2004年提出警告和強制措施,要求藥物公司在百憂解一類抗抑郁藥物包裝上貼上醒目的黑色警告标簽。2005年7月FDA又提出警告,抗抑郁藥也可能導緻成年人較高的自殺危險,是以需要密切監控服藥者。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為抗抑郁藥洗刷“罪名”

美國剛剛發表的兩項大型獨立研究表明,抗抑郁藥不僅不會增加成年人的自殺,而且會有效地幫助病人抗禦抑郁症。基于這兩項研究的結果,一些精神病學家呼籲FDA重新評估其對抗抑郁藥的警告。而正是這種警告使得抗抑郁藥現在正變得臭名昭著,并且使用量大減。

第一項研究有65000名病人參與,在治療後發現無論是成人還是青少年的自殺危險都降低了,而使用的最新抗抑郁藥物似乎是最安全的。

第二項研究是對近3000名患有嚴重抑郁症的病人進行的,結果發現,在數周内服用了抗抑郁藥的人有1/3産生了完全的症狀減輕。而另有15%獲得了某種改善。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病人至少從抗抑郁藥獲得某種效益。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美國精神病學會研究主任達雷爾·雷吉爾認為,這兩項研究提供了抗抑郁藥安全和有效的極強的證據,他祖JbFDA對抗抑郁藥的警告會導緻更多的自殺産生,因為精神科醫生在這樣的警告下會很勉強地為病人開抗抑郁藥處方,得不到藥物幫助的病人才容易自殺。

面對這兩項研究和精神病科醫生的呼籲,FDA醫藥政策主任羅伯特·坦普爾表态說,這兩項研究讓人放心,但他們還不會作出決定。FDA會繼續探讨抗抑郁藥的安全性以進一步弄清藥物是否安全。精神病醫生沒有必要擔心公衆因為過分關注自殺而不願意使用抗抑郁藥。

抗抑郁藥的大起大落

FDA于2004年要求生産百憂解一類藥物的公司加上黑色警告抗抑郁藥可能增加青少年的自殺企圖。這些藥物包括百憂解、帕羅西汀、丁胺苯丙酮、舍曲林、怡諾思、依地普侖、喜普妙等9種藥物,還有選擇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劑(SSRl)及三環類抗抑郁藥物。

接着FDA又在2005年7月又要求嚴密監測服用抗抑郁藥的成年人,因為初步研究提示他們也可能有較大的自殺企圖和行為。美國醫療行政機構的幹預對抗抑郁藥的使用産生了較大影響。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美國Medco健康顧問公司分析2000年至2003年的64萬名美國公衆的保險處方資料,發現在此期間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藥物的量增加了25%。但在FDA于2003年10月提出一連串針對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藥物的安全性警告後,2004年第一季度,18歲以下的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藥物的量下降了18%,同年第二季度又下降了5%。

而美國另一家藥物咨詢公司“IMS健康”的調查得出了相似結論,抗抑郁藥在經過了10年的服用快速增長後在2005年的前10個月,其處方量降低了2%,也許這與FDA的警告有關。

但是,這些醫藥咨詢公司得出的結論與FDA的評估不同,FDA調查的結果是,青少年抗抑郁藥物的處方量仍在增加。

那麼,到底抗抑郁藥有害還是有益,人們選用它是增多還是減少了,這些對治療抑郁症是非常重要的。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評估抗抑郁藥要客觀和獨立

為了客觀獨立地評估抗抑郁藥的實際效果,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認為不能利用藥物公司的研究資料,轉而由前者資助并由獨立的科學家來進行評估研究。按這種條件進行的兩項新的研究結果便産生了,并發表在2006年1月1日的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美國精神病學雜志》上。

在第一項研究中,西雅圖的一個大型私人非赢利健康保險公司——群體健康合作社——的格雷格裡·E·西蒙等人分析了在1992年1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服用抗抑郁藥的65103人的記錄,同時比較他們在服藥前後的自殺企圖率和自殺死亡率。這是第一個跨越時間長度追蹤病人的大型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在服藥治療開始後的第一個月,病人的自殺企圖降低了60%,而且在以後仍繼續下降。抑郁症患者中總體的自殺危險是青少年高于成年人,盡管服藥後自殺危險減少了,但兩者的自殺危險比例仍然相當(青少年高于成年人)。研究人員特别評估了10種最新抗抑郁藥,最典型的是百憂解,它們受懷疑最深,但研究發現它們的危險性甚至更低。西蒙等人得出結論說,也許抗抑郁藥仍然會對一些人産生負面作用,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抗抑郁藥不會增加自殺的危險。當然有相當一些人對這類藥物敏感,是以醫生應當細緻監測他們的病人,但平均而言,大多數病人并不處于高度危險。即使有危險,相對于有嚴重自殺企圖和死于自殺來講也是輕度危險。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第二項研究是對一個大型的服用抗抑郁藥試驗的評估,這個試驗花費3500萬美元,取名為“D星”計劃,目的是為現實生活中的抗抑郁治療提供第一手分析資料。這個試驗有2876名成年人參與,他們在美國全國41個地方的診所,精神病醫生的辦公室和初級衛生機構辦公室服用抗抑郁藥喜普妙,為期14周。

評估這些試驗的結果是由在達拉斯的得克薩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約翰·拉什上司進行。評估的結果是,在平均服藥8周内,28%-33%的病人抑郁症狀獲得了完全的緩解,10%-15%的病人得到某些改善。

全面評價還需時日

對于上述研究結果,正反兩方面的評價都有。正面的肯定是,雖然這兩項研究結果并不一定比以前的結果好,但這些發現是令人鼓舞的,因為藥物在現實生活中并非能經常起到良好的結果,許多病人也會有其他精神和生理毛病,治療也常常是更為複雜的。結論是,沒有迹象證明抗抑郁藥增加了自殺的危險。

第二項研究的負責人拉什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這個研究還将繼續下去,主要是評估對藥物不起作用的病人如何進行最好的治療,包括是否有其他的藥物或聯合用藥治療,并獲得療效。美國精神病學會研究主任達雷爾·雷吉爾認為,這些研究非常重要,它們證明抗抑郁藥的治療是有效的,來自抑郁的危險遠遠大于治療的危險。

但是,也有負面的評價。其他一些醫學專業的人員,甚至包括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專業的人員,卻質疑這些研究結果,認為這些研究并非能證明抗抑郁藥的有效性,也不能證明抗抑郁藥比安慰劑更有效或更安全。比如,英格蘭普利茅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歐文·基爾希認為,對抗抑郁藥的巨大反應隻是安慰劑反應,“我不認為這些研究非常有價值”。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

批評者還指出,這些發現同樣顯示大多數抑郁病人并沒有從抗抑郁藥獲得益處。威爾士的加迪夫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大衛·希利則認為,這些藥片是有用的,但是并非達到了我們所希望的真的能治療抑郁症的效果。而且,這些研究并沒有否定服用抗抑郁藥會導緻某些病人增加自殺危險的可能性。就自殺危險而言,這些研究并沒有提供太多的資訊。

是以,目前抗抑郁藥并非不能用,但對于抑郁症患者是否使用抗抑郁藥有幾個原則。在治療開始後第一周或劑量更改(增加或減少)時,應密切觀察病人是否出現自殺傾向:治療開始後如病人症狀惡化持續存在或出現自殺傾向,應考慮停藥或更換藥物,應告誡病人或醫務人員監測病情是否惡化,是否出現自殺或自殘的想法或行為,一經發現應立即就醫。

抑郁藥,對人有害Or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