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2014年11月,汕頭抽紗、潮州抽紗雙雙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充項目名錄。

## 針線上的工藝美術品 ##

潮汕抽紗,又名抽繡,俗稱白紗。潮汕抽紗制品兼具實用和欣賞功能,多為台布、手巾、枕套、靠墊、盤墊、挂屏、繡衣等家庭日用品和裝飾品。

潮汕抽紗早期手法單一,僅是根據圖案設計,将花紋部分的經線或緯線抽去,再加以連綴而顯現透空的裝飾花紋,後發展了多種技藝手法,形成繡類、抽通類、編織類、補布類、拼接類共五大種類。每個種類又有多種不同的針法,已知的計有240多種。不同的技法針法産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抽通類晶瑩通透,繡類或華麗或淡雅或抽象,編織類或粗犷或華貴或雅緻,補布類質樸厚實,拼接類典雅清逸。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據《汕頭市志》記載,抽紗技藝首先傳入汕頭埠。

改革開放初期,抽紗工藝品仍屬國家第一類商品,實行生産許可證和出口許可證管理,全國僅有北京、天津、山東煙台、廣東汕頭等七個口岸獲得抽紗出口經營權,抽紗産品供不應求。汕頭作為“潮汕抽紗之鄉”,大街小巷都可見到姑娘們在做“勾通花”的抽紗手工活。其中,中國抽紗汕頭進出口公司便是汕頭市外貿系統管理下衆多出口企業之中的“排頭兵”和佼佼者,它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和港澳地區都設立了辦事處。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1972年,周恩來總理曾把潮汕抽紗精工玻璃紗台布作為國禮贈送給伊朗王後,轟動了王宮,群臣争相觀看,贊歎不已。

1979年,汕頭姑娘林佩卿先後在東京等地進行幾十場抽紗技術表演。場場都是座無虛席,觀衆目不暇接。大家都驚異地稱贊:“這是巧奪天工的佳品!”日本各家電視台、報紙都作了專題報道。此後,汕頭抽紗姑娘還曾在澳洲等國家,進行了多場技術展演,都好評如潮,這大大地提高了汕頭抽紗的聲譽。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1980年3月,汕頭地區的玻璃紗繡花台布《雙鳳朝牡丹》在慕尼黑第32屆國際手工業品博覽會上獲得了一枚金質獎章。二百七十六朵牡丹偃仰向背、互相顧盼,六百五十二隻鳳凰各自神态飄灑俊逸,大有滿園春色牡丹吐豔、鳳凰聞聲翩跹起舞之感,表現了鳳鳥迎春、百花争豔的精湛工藝技術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充分展現了大陸傳統優秀的“工匠精神”和現代新工藝的創造性,更是獲得1981年國家首屆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杯獎。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 追溯 \\

“抽紗”是潮汕正宗道地的“潮”字創新出來的手工藝門類。潮汕抽紗的源在本土,潮汕抽紗的源是潮繡。這就是煙台、常熟、蕭山等地均稱花邊,唯獨潮汕叫抽紗的原因。

早在民國初期,就已有學者指出潮汕抽紗的源頭是潮繡。《潮梅現象》的作者楊雪影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就已明确将“抽紗刺繡”并稱。

楊雪影提到:

“早在清光緒二十八年(即民國紀元前九年間 ,先是西人初度遊曆潮汕,遂見舞台戲服,飛龍舞鳳,繡繪精巧,栩栩欲活,為番邦見所未見之手制工業品,亟思一得為快,後果夤緣購獲少許,帶回公開展覽,舉國朝野,堪稱絕技,風聲所播,歐美同欽......有潮人丁惠龍者,偶因事來汕,曾與美商店夥邂逅......介紹丁氏至洋行,備言一切,略經磋商,抽紗刺繡,遂由丁氏開始領赴潮安放繡。一般女工,隻挾顧繡戲服之餘技,出品便覺美不勝收,運銷歐美,載譽而歸,業務蒸蒸,貨如輪轉……”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由此可見,抽紗自傳入潮汕地區後便在不久風靡全國。而後,随着汕頭半殖民地的畸型生長,潮汕抽紗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拓展,其制品更是一度打入國外市場,受到外國人的喜歡!甚至不少外國人都對抽紗制品中所蘊含的“飛龍舞鳳,繡繪精巧,栩栩欲活,為番邦見所未見之”工藝大為贊賞!

// 興衰 \\

1912-1914年、1936-1941年,潮汕抽紗出現二度興旺局面。

是時,“洋行”、“公司”在汕遍地林立,抽紗勞工遍布崎碌地區,盛極一時。但是,正當潮汕抽紗興旺發展之際,先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西方經濟受到破壞,銷路日衰而停滞下來。第二次全盛時,在華資與洋行的競争中,不少華資公司因資金不足而受到洋行的控制,抽紗勞工收入微薄,不足維持最低生活水準,不少人不願再幹這“手皮錢銀”工作。最後由于1941年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争,海運航線被阻,貨件無從出運,潮汕抽紗瀕于中斷。這便是潮汕抽紗二度興衰的原因。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 故事 \\

潮汕民間流傳着許多刺繡故事,《姑嫂鳥》家喻戶曉。相傳過去有姑嫂倆,刺繡技藝過人。她們繡出過許多美麗的花,惟獨沒有繡過楊梅花,因楊梅花開在三更,即開即謝,姑嫂倆徹夜守候在楊梅樹下。忽然,林中竄出一隻猛虎,把嫂嫂叼去了,鮮血染紅了花。姑娘悲痛欲絕,最後變成一隻楊梅鳥,每當楊梅花開時她便在悲鳴。

// 非遺 \\

2014年11月,中國政府網釋出了《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汕頭抽紗、潮州抽紗雙雙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汕頭抽紗公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潮汕抽紗的保護機關。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 傳承 \\

國家級非遺項目抽紗傳承人:陳樹澤。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來源:汕頭日報

陳樹澤,男,1956年生。工藝美術師,自幼即随抽紗的第一代老藝人習藝,有三十多年抽紗的豐富經驗,全面掌握并熟練應用抽紗各大門類的技藝及産品樣式與紋樣圖案的設計,且以工種應用合理、圖案結構嚴謹、紋樣線條流暢、表現手法生動、裝飾性較強而自成風格,在抽紗浮雕花邊,榕飾花邊、華美花邊等新技法、新工藝的探索運用上,發揮了較大作用,多年以來一直堅定地走在傳統抽紗技藝的積極發掘、保護、傳承等工作的路上。

針線裡的“非遺”——潮汕抽紗

來源:汕頭日報

陳樹澤老師曾說過:多年以來,支撐他堅守一直堅守下去的,就是一份質樸的情懷。他說他有責任、有義務努力将自己所知道的,所了解到的抽紗技藝用圖文形式保留下來,有了這些文獻資料,這門技藝就不會失傳;通過不斷地推廣宣傳,引起越來越多人的興趣,就總有機會找到新的傳承人,使潮汕抽紗這朵“南國名花”再放異彩,讓這一具有深厚曆史積澱和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雖然,如今潮汕抽紗不如當年風光無限,但是仍有像陳樹澤這一輩的技藝傳承人堅定不移地走在傳承這項傳統文化技藝的路上。他們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潮汕抽紗的品種和花色圖案,适應市場變化,讓這門傳統手藝文化可以更長遠的流傳下去。我們也忠誠的希望,有朝一日潮汕抽紗能“繡”遍海内外千家萬戶,重新走進大衆視野!

資料參考:

* 廣東省非遺促進會:“中國抽紗藝術瑰寶”——潮汕抽紗

* 林澤希:潮汕百年抽紗

* 李怡青、李瑞丹:潮汕抽紗成聯系海内外潮人鄉情的紐帶

* 若有誤之處,歡迎指出

部分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嘿!你“在看”我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