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不知不覺,冬奧會就結束了,感覺這段時間被一群優秀的孩子刷屏了。

開幕式的吹号男孩才 9 歲,萌翻全世界的滑闆寶寶才 1 歲多,比賽項目裡的 00 後選手更是數不勝數,個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小偶然接觸到這個領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然後被父母持續的培養。

市面上各類體育運動的興趣班,也借着冬奧的東風,被搶得火熱。

不過說句大實話,興趣班作為「興趣」培養,肯定可以大撒網,甚至可以不求回報。

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把興趣變成特長,甚至變成專長,裡面的門道就特别多了。

孩子和大人要付出的辛苦和努力,都是難以估量的,大家也要在讓孩子深入學習之前,做一個權衡。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01

13年滑冰路

飽含着父母殚精竭慮的付出

前幾天花樣滑冰團體賽女單短節目比賽結束之後,#朱易 陳虹伊#這個詞條上熱搜,讓我覺得特别殘酷。

朱易和陳虹伊都是我們國家的花樣滑冰運動員,她們倆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都是 2002 年 9 月 19 号的生日。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朱易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陳虹伊

朱易的原生家庭比較富足,父親是科學家,出生在美國,屬于歸化回來的運動員。

陳虹伊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家境非常普通,但是她從小熱愛花樣滑冰,成績進步很快,花滑迷們喜歡叫她的小名「火苗」。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這次中國隊這張花樣滑冰的入場券,就是她拼命參加比賽争取回來的。為了準備冬奧會,她忍着傷病練習,甚至放棄了聯考。

但是,在隊内選拔賽中,陳虹伊輸給了朱易。

朱易能參加冬奧,在奧運賽場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而陳虹伊卻被擋在了門外。開賽前,她一個人在什刹海做各種花樣滑冰的動作,為奧運宣傳。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兩個女孩都非常優秀,但還是忍不住心疼陳虹伊這麼多年的付出。

3 歲時,她和父母去滑冰。陳虹伊穿上媽媽的新冰鞋試了一下,沒想到,她竟滑了一圈回來。

見她有點天賦,6 歲時,父母就給她報了滑冰課。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陳虹伊 16 歲時才加入國家隊,在這之前,她都隻是把滑冰當成興趣來練習的。可即便是興趣,她和父母也付出了太多。

滑冰課價錢不便宜。起初,陳虹伊上一堂課是 80 塊錢,後來慢慢漲到了 100 塊、200 塊、300 塊……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随着考級難度的增加,陳虹伊每天要上 2、3 節課。

買冰鞋、買服裝,再加上比賽越來越多,陳虹伊每年光是花在滑冰上的錢,就得 20 多萬,并且這個費用還在連年上漲。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為了供她學滑冰,父母精簡了一切生活中多餘的開支,家裡大部分錢,都花在了她身上。

除了花銷大,父母還要投入巨大的精力。

父母一直不願讓陳虹伊早早脫離學校學習,他們謝絕了專業隊的邀請,把陳虹伊的滑冰課都擠在中午和晚上上,讓她其餘時間都正常到校上課。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陳虹伊中午訓練的時間是 11:45 到 1:15,這意味着,媽媽要在 11 點前,買菜做飯,準備出幾樣營養豐富的飯菜,讓陳虹伊到家就能吃上飯。

父母的所有生活作息,包括工作營生,都是圍繞着陳虹伊的上冰時間表來的。

為了工作時間自由,父母都沒有找工作,他們開了個網店維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在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下,陳虹伊國中階段,文化課成績一直保持在全班前 10 名之内。

16 歲時,她大大小小的獎項也拿了不少,最後以不錯的成績,入選了國家隊。

從興趣到專業,即便是像陳虹伊這樣小有天賦的孩子,她也堅持了 10 年的時間,并且這個過程是全家一起努力的結果。

對比數一數二的優秀運動員,陳虹伊差得還很遠。可即便是這點成績,陳虹伊父母也幾乎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努力。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很多陪孩子走過中聯考的父母,都會感慨:孩子拼文化成績太難了,競争太激烈了。

可看了陳虹伊一路拼搏,放棄了聯考,一心沖擊北京冬奧會,卻連參賽資格都沒拿到,她自己也馬上要錯過一個運動員的巅峰年齡,你會發現:

成績之外的賽道,依然殘酷,可能競争會更加激烈。要堅持,可能要做好面對努力卻沒有應得的回報的準備。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02

花了幾十萬

孩子沒學出來

反倒拉下了成績

2019 年,《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曾釋出了一個資料:

從業人員調查了全國 14874 名 3-15 歲的孩子,發現這些孩子平均每年上課外班的花費是 9211 元,占到了父母年收入的 12.84%。

孩子們課外班日常化,已經成了常态。

很多父母為孩子們選擇課外班,并不是孩子真的差,而是希望孩子能「多一條腿走路」,學上一兩樣特長,将來孩子的選擇也多些。

這樣的初心本沒有錯,可很多父母高花費高精力的投入,孩子的「産出」卻不成正比。

10 歲的侯馬龍和 7 歲的侯瑪雅兄妹出生在北京,他們的父母經營着一家公司,時間和經濟都很充裕。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父母給他們報課外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倆孩子将來能多一條選擇的路。

兄妹倆學着表演、唱歌、街舞、繪畫,哥哥侯馬龍還學着足球。

倆人光是街舞課,一年的學費就大幾萬。每逢節假日,兄妹倆就不停穿梭在各個興趣班之間。

可遺憾的是,雖然父母和孩子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侯馬龍和侯瑪雅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學街舞,媽媽希望引起經紀公司的注意,讓兄妹倆有更多表演機會,可倆孩子感覺平平,表現一般,一個演出邀請都接不到。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哥哥侯馬龍喜歡足球,但在俱樂部的比賽中,他沒沖勁,實力也欠佳,幾次輸掉比賽。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因為學課外班沒成績,侯馬龍的父母還是以起了沖突:媽媽埋怨爸爸榜樣力量發揮不夠,沒有帶頭陪學陪練,爸爸埋怨孩子自己不争氣……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最讓人遺憾的是,因為報了太多興趣班,兄妹倆都沒法安下心來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到侯瑪雅 2 年級,侯馬龍 4 年級時,因為兄妹倆成績都不理想,父母不得不考慮給倆孩子退掉大部分興趣班,每人隻保留一個,讓他們安心學習。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生活中,像侯瑪雅侯馬龍這樣的孩子并不少。

他們很喜歡某樣課程也很努力,但真的是資質有限,表現也一般。

随着年級的增加,孩子課業緊張,堅持了好多年的課外班也沒什麼突出成績,繼續學也不是,放棄也舍不得……

就像侯瑪雅侯馬龍的父母的一樣,遇到孩子這種情況,父母的挫敗感,就如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過來。

懷抱的希望,之前付出的金錢和精力的沉沒成本,都會讓父母覺得萬分不甘,又無可奈何。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03

養娃就像種植

耕耘過後

接納孩子的結果

年前期末考試後,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很無奈地向我抱怨:

我不工作不上班,天天就圍着孩子生活學習轉,可一考完,孩子每科都不盡人意,老師輪流找我談話!隔壁鄰居的留守兒童,沒人管沒人顧,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這讓我情何以堪……

很多父母,到孩子期中期末考試,都難免有這種感慨,因為對孩子有期望,孩子達不到目标,也會失望。

但一個孩子好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孩子自身的因素,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大環境的影響。

前段時間,北京一位碩士媽媽吐槽孩子是學渣的視訊火了。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這個媽媽說,她和老公都是 985 大學的碩士,畢業後,通過人才引進,落戶北京。

夫妻倆吃到了教育的紅利,對孩子的學習也格外重視。

從孩子一年級開始,爸爸就每天陪孩子做功課、寫作業,對孩子的要陪伴有陪伴,要輔導有輔導。

可現在高三了,孩子别說一本了,考個三本都夠嗆,最多混個高中文憑。

孩子爸爸輔導孩子作業時,氣得兩次心梗,現在每次她老公輔導孩子,她都囑咐:把速效救心丸放在随手可拿到的地方,兩個卧室都放……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父母投入 10 幾年,孩子卻連父母期望的一半都不如,這種心理落差,才是為人父母最難接受的吧。

可細細想想:孩子也努力了,結果不好,不是父母做的不夠,也不是孩子不好,可能是孩子真的不适合這個賽道。

就像種莊稼,有的孩子,本身就不是豐收高産的那類種子。

但作為父母,我們依然要盡力給孩子提供陽光、水分和養料。

收獲一個世俗上優秀的孩子固然讓人羨慕,但如果孩子成績不夠好,他能健康開心地生活,積極健康地做個普通人,不也是一種很好的結局嘛。

陪伴孩子走這一程,父母最好的心态是——用心培養,結局釋然。

即便孩子沒有好成績,這一路成長的印記,也是父母和孩子最寶貴的财富。

關注老薛全腦早教視訊号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衆号,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砸錢幾十萬,孩子卻學無所成:興趣班的那些殘酷真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