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1938年6月1日,剛剛占領了安徽亳州的侵華日軍,又帶領着大批人馬,浩浩蕩蕩地闖入了河南周口鹿邑縣,瞬間打破了這座小城的甯靜。

短短幾小時之後,鹿邑縣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炮轟聲和機槍掃射聲,房屋和城牆在日軍火力的強勢攻擊下轟然倒塌,處處都是塵土飛揚火光沖天。

很快,那座高聳着的老君台,也成了日軍攻擊的主要目标。

因為誤把它當成了中國軍隊的軍事據點,日軍連續發射了13枚炮彈過去,大有要将老君台炸平之勢。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然而,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老君台竟然一點事兒都沒有,連發射出去的炮彈也成了啞炮。

出于好奇,日軍大着膽子進入老君台檢視,結果下一秒就吓得跪下磕頭謝罪。

那麼他們究竟是看到了什麼?那13枚炮彈又都打到了哪裡呢?

鹿邑縣突遭劫難

自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的大半河山都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争中,而為了實作“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侵華日軍相繼制造了多起震驚全國乃至世界的慘案,種種罪行罄竹難書!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到了1938年,戰況還在持續惡化,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都不幸被日軍占領,安徽亳州就是其中之一。

同年五月底,日軍在炮火的掩護之下,強勢沖破了國民黨軍設定的防線,将這座縣城包圍得水洩不通,最終,亳州還是淪陷了。

6月1日,日軍派出手下的第4騎兵藤田旅團高原聯隊,又開始向河南周口的鹿邑縣進攻。

這一消息迅速傳到城内,國民黨縣政府和保安團得知後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棄城逃跑,而村民為了活命,也紛紛拖家帶口到城外避難。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很快,日軍的大部隊已經到達了鹿邑縣東邊的營子寨村,因為不了解城内的狀況,擔心裡面會潛藏着中國軍隊,是以他們就在距離城牆有三公裡的地方停了下來。

通過站在高處瞭望鹿邑縣,日軍發現城内多數房屋都非常低矮,若是以炮彈轟炸,必然是不費吹灰之力。

隻不過這其中還有兩個高聳的建築,外形看起來十分怪異,很像是中國軍隊打造的工事。為了以防萬一,日軍就指令炮手梅川太郎先攻擊左側的那座高樓。

隻聽“轟”一聲巨響,高樓的城牆瞬間就被炸得粉碎,塵土到處飛揚。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看到這一場面,日軍紛紛歡呼雀躍,仿佛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緊接着,梅川太郎又調轉了炮口,朝向了右側的高台。

他信心滿滿地發射出了第一炮,結果等待了幾秒鐘之後,竟然一點聲響都沒有聽到。

梅川太郎又連續發射了十一發炮彈,最後還是一樣。

這下不隻是他,連周圍的日軍們也開始有些摸不着頭腦,以往他們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難道那座高台是鋼鐵打造的嗎?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就在衆人都正猜測是怎麼回事時,旁邊的日本指揮官卻怒了,他覺得是梅川太郎瞄準的能力不行,幹脆把人給踢到一邊,自己上陣,又對着高台發射出了第十三枚炮彈。

衆人趕忙豎起耳朵聽,結果還是沒有聽到爆炸聲。

真是奇了怪了,别的地方都是一炸就塌,怎麼到這兒就變啞炮了?

帶着滿腔的疑問,日軍首領趕緊讓炮手再向縣城别的方向發射炮彈,結果每一發都是震天響。

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日軍立即集結部隊,向着那座高台攻進。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當他們走近之後才發現,剛才打過去的炮彈,不是落在了房頂上,就是插在了牆面裡,要不就是夾在了樹杈子上,或者是倒栽在了地裡,總之沒有一個炸開。

日軍的軍官很是不了解,就在這時,旁邊的一名偵察兵突然說道:“長官,這會不會是殿堂的神靈在作怪?”

軍官口頭上斥責他說鬼話,心裡卻覺得十分不安,他命人過去檢視情況,士兵們就快速爬上了高台。

而在看清楚上面的字型後,士兵們刹那間就瞪大了眼睛,原來這裡名叫老君台,還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因為日本人也很信道,是以他們不約而同地跪倒在大殿門前,對着老子的神像不斷磕頭,嘴裡還在喃喃自語,似乎在乞求他原諒自己的冒犯。

之後日軍就齊齊收起武器,迅速撤離了老君台,向着其他方向轉移。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守城官兵的彈藥庫就設定在老君台上,隻要有一顆炮彈擊中了這裡,那麼整個小城都會變成焦土,到時不僅僅是城内的老百姓,就連他們也會死傷慘重。

老君台為何完好無損?

老君台遭受十三枚炮彈轟擊卻絲毫未損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方圓十裡的縣城和村落。

大家都在猜測,它究竟是靠什麼抵擋住了日軍的十三枚炮彈?難道真的有神靈庇佑,才免受了戰争之苦的嗎?沒有人知道。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随着戰事逐漸平息,之前從鹿邑縣逃離的百姓們,也陸續從别的地方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

他們來到老君台的周圍,看到這裡還留着日軍之前留下的炮彈,就趕緊告知了慈善會的會長趙萬成。

趙萬成派弟弟帶着幾個學生一起,拿着糞筐和抓鈎,幫忙把分散在各處的炮彈全都卸了下來,随後就将它們全都就地掩埋。

危險解除了,村民們也都過上了從前那般安生的日子,自然也就把這件事忘卻到了腦後。

然而,對于外界來說,老君台的傳奇故事遠遠還未結束,還有很多人都想要找到答案。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例如在七十年代左右,國内的幾名炮兵和專家,就不遠千裡趕到了鹿邑,想要找出大炮不響的真正原因。

通過觀察,他們覺得當初也許是日軍的大炮射程太遠,老君台的位置也高,是以就沒能打中。

對于這個說法,很多人都表示不太認同,畢竟當初還有一座高樓也被瞬間炸倒了,這個該怎麼解釋呢?

專家們一時也給不出确切的說法,隻好悻悻而歸,正因為如此,老君台的離奇色彩又增添了幾分。

到了1983年,随着一位日本老人的出現,這個陳舊的故事再次被提起。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當時看到有位神色哀傷的老人似乎在對着老君的神像忏悔,旁人出于好奇便上前詢問了一番,結果卻被告知了一個驚天秘密,老人的身份不簡單,他竟然是曾經炮轟老君台的炮手梅川太郎!

通過與梅川太郎交流之後,衆人才得知,他要比其他士兵幸運,在戰争結束後還活着回到了家鄉。

而自從經曆了那次離奇的“啞彈”事件後,梅川太郎也親身領教了老子的“威力”和“神力”。

回到日本他就開始敬奉起了老子,甚至還想方設法找來了他的著作《道德經》,開始逐字逐句地品味賞讀。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每每看到“禍兮福之所倚”、“無為無不為”等這些充滿哲理的句子,了解了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時,梅川太郎都會更加對老子崇拜不已。

同時,他也覺得當初那場侵華戰争屬實無恥,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想要親自來到老子的面前忏悔,希望能求得中國人民的原諒。

好在,随着中日兩國關系逐漸友好,中國也進行了改革開放,梅川太郎終于尋得了機會。

他提出想要到老子的故裡觀光,随後就千裡迢迢不辭辛苦的來到了老君台,并且一步步的爬上了33級台階,在老子的石像前虔誠的拜了拜。

時隔三十多年再來到這片土地上,梅川太郎覺得十分難得,也足以讓他印象深刻。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1997年,已經步入古稀之年的梅川太郎,因為始終對鹿邑縣念念不忘,是以在九月份時,他又不遠千裡趕到這裡,再次對着老君台忏悔。

不過,與上次不同的是,他帶回來了一塊石碑,碑的四面分别用日文、英文、繁體中文以及簡體中文各寫了一句“我們祝願世界人類的和平”!

從這次回去之後,梅川太郎便一病不起,不久後就離開了人世。

為民族自衛的戰争

毫無疑問,梅川太郎的到來,為那場非正義的侵華戰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證明,也讓老君台的故事更加真實。

但是根據梅川太郎透露,當初他所在的部隊向老君台發射了十三枚,可當地人卻隻找到了十二枚,最後的那一枚究竟去哪兒了呢?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為了找到答案,專家和學者們花費了五六年的時間前去探索,可惜一直沒有收獲,直到2003年,事情才終于有了眉目。

那年9月,因為多日的陰雨天氣,老君台的山門含西配殿往西15米的台體,長期被雨水浸透,意外坍塌。

同時,超過上百米的圍牆也開始出現了裂紋,瓦礫和青磚的釉面也剝落了,一部分甚至都開始風化了。

眼看着整座建築都已經處在岌岌可危的狀态,河南文物局便立即撥款,派遣施工隊急忙前去修補,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意外在清理出來的廢墟裡發現了一枚生鏽的炮彈。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消息一經傳出,就驚動了整個縣城乃至整個省份,很快有關的技術人員就開始對它進行專業鑒定,最後确定就是“消失”許久的第十三枚炮彈,當初它并沒有被打到老君台上,而是打到了土裡。

因為炮彈被長期腐蝕,不太友善保管,于是便交由縣裡的武裝部來引爆。

而任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枚炮彈明明已經埋了将近七十多年,引爆之後威力依舊很猛。

這次事件過後,越來越多的人對于老君台就更加好奇,他們越來越迫切地想要知道,當初那些炮彈打過來之後,究竟為什麼沒炸掉?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有人覺得,這隻是一起偶然事件,巧合而已。當然,大部分老百姓還是更加願意相信這是“老君”顯靈,保佑鹿邑免遭戰争之苦。

而對于文史學家來說,更加關注的則是老子對于戰争的思考。

老子曾言“夫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同時他又覺得“兵者不詳,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在老子看來,兵革雖然是殺伐之器械,動之必然會有損傷,這與君子尚德相違背。但是,為國為君的話,勢必是要蓄養軍隊的。

1938年,日軍轟炸河南老君台,13枚炮彈全部變“啞彈”,為何?

在面對不義的戰争時,可以運用軍事力量來自衛,保衛自己的民族,這是不得已而用之。

因為日軍侵華是非正義的,不符合道的本意,是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大陸的軍民們也必須拿起武器進行正義的自衛戰争,這是符合道的。

最後,日軍落了個慘敗的下場,而這個活生生的例子也在告知世人和每一個國家,必須增強民族危機意識,否則落後就要挨打。

我們雖然向往和平,但也不會忘記曆史,隻有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