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作者:楚南舜文化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瑤學專家盤福東先生在深入研究

編者:廣西民族學學會理事、廣西瑤學學會專家組成員、廣西瑤族文化促進會顧問、尤綿文化促進會顧問、研究員盤福東先生對全州青瑤峒瑤的曆史淵源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全州青瑤峒瑤與舜帝淵源關系考究》、《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三苗遷徙與舜文化原生地考》。

《全州青瑤峒瑤與舜帝淵源關系考究》分(1)大楚南會稽山舜帝南巡的舜皇山考;(2)青瑤峒會稽山屬桂國領地考;(3)古搖民屬于舜帝之後文化圈考。共三個部分。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分(1)全州青瑤峒内的盤護子孫;(2)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3)全州青瑤峒與瑤族原始千家洞。共三個部分。

《三苗遷徙與舜文化原生地考》分(1)諸族同舉兵遭鎮壓而遷徙;(1)舜文化衍生的舜帝廟因果;(3)東漢後文獻嫁接的舜帝廟。共三個部分。

今天釋出他的文章《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的第二部分:

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評皇券牒》記載的瑤人原始家園

作者:盤福東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全州青瑤峒

全州青瑤峒曾是瑤族聚居的一個大瑤峒,它在全州西北部。青瑤峒區域包括今大西江鎮境域及其周邊的山嶺,具體包括大西江鎮 及與大西江鎮相鄰的全州龍水、才灣、西延(全州縣舊地,今資源縣西延)、湖南新甯、全州的文橋、廟頭、黃沙河、永歲等鄉鎮的山嶺。

在大陸的南方有瑤族千家洞的傳說,所傳說的千家洞無論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名、河名、文化遺迹等都有全州青瑤峒内找到物形實體,并可得到互相印證。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盤豔明與邱明在《盤瑤祖居地位置及南遷情況 》一文中,說:“據江華瑤族自治縣湘江鄉廟子源村村民盤尚仁(出身于師公世家,其祖父盤明亮為蜚聲南嶺的瑤族大師公)講述:‘十二姓瑤人在長房盤姓四兄弟(大先祖、二先祖、三先祖、四先祖)帶領下備下十二條大船,分兩批向南海遷徙。一部分人到了廣西全州與大仙祖和三先祖的後人彙合。在全州期間,大部分瑤人住在崇山峻嶺間。我們這支在全州住了七、八代後又因各種原因遷移到了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1]

今廣西灌陽瑤族千家洞的傳說,包桂文、楊希雲、文慶标在《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一文,說:“廣西鐘山縣兩安瑤族鄉沙坪村沙坪屯,清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的東門牆壁上石碑記載:‘自從始祖,曆來出身全州、觀陽(今灌陽)千家洞,七姓等分散,趙萬四、黃富四太祖于洪武元年 流落居住沙平’”。[2]這段瑤族的始祖“曆來出身全州、觀陽千家洞”的記載,反映這個千家洞從全州到灌陽的文化資訊。

《千家洞古本書》、《千家洞源流記》等古籍文獻記載:“千家洞在狗頭山下”有“石門八十斤牛就進得”的險道。[3]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大楚南會稽山的狗頭源

全州青瑤峒的大楚南會稽山有狗頭源(狗頭山)山名,狗頭源的山下便是青瑤峒有“石門八十斤牛就進得”的石門。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石門

全州青瑤峒八十裡山古關有一條如此情形的天然石門。《千家洞古本書》、《千家洞源流記》等古籍文獻記載:“‘千家洞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将千家洞分成東西兩邊’”。[4]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夷襄河

全州青瑤峒的夷襄河,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将峒分成東西兩邊。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險路

《千家洞古本書》、《千家洞源流記》等古籍文獻記載千家洞:“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險路”。[5]在全州青瑤峒内金花丘村後的高山峻嶺上,也有一個叫梓溪源的山源,上金字嶺到梓溪源要轉十八個大彎,進入梓溪源口山路非常險要。

《千家洞源流記》、《千家洞故事》、《千家洞傳說》、《千家洞》裡都提到:千家峒裡有個岩洞叫平石岩,“岩口有個石童子,高有三丈三尺,大有八人一圍過”。在青瑤峒内獐山腳下有這樣一個岩洞,其特征與史料中所描述的平石岩相同。岩洞口内有個石平台,内有八米多寬、十餘米深的大廳。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石童子

這個岩洞口也有一個石童子,高有三丈三尺,大的要有八個人才圍得過來,這與故事傳說中的石童子完全吻合。

《千家洞源流記》記載:元兵攻打千家洞,從下峒一直打到上洞,瑤民從一個通往外界的山洞裡逃走。青瑤峒獐山腳下的這個岩洞也與後山的斜口岩相通。斜口岩洞内大廳有數丈高,洞壁上鑿有石梯。據傳當年官府圍剿青瑤峒時,曾有瑤民從此岩進入,出斜口岩從後山往狗頭源、大河源逃往外地。當地鹿鳴村的陸子勇告訴筆者:“岩洞内曾有許多古人留下的壇壇罐罐,可能是瑤民逃難時所留。20世紀八十年代,當地的村民以為此埋有瑤民來不遲帶走的寶藏,曾挖遍了石門周圍和岩洞内外,可惜那些陶瓷壇壇罐罐也被打爛了。

《千家洞故事》等手抄本提到千家峒内有獅子嶺、馬山、鳳山(鳥山)、狗山、石狗岩、穿岩、九牛戲水等地名。全州青瑤峒内也有這些地名。獅子嶺就是東江村委瑞獅村旁形如獅子的大石山。馬山就是西美村委馬頭嶺村的馬頭嶺。鳳山就是大石江村旁的鳳凰山,亦稱鳥山。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石狗

石狗岩就是二妃望夫嶺附近的一個山形似狗的岩洞,岩洞口有一個石狗。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穿岩

穿岩就在古木洞口外,今名仍叫穿岩。九牛戲水就是歌渡源内的九牛潭,深潭旁的石頭形如九牛戲水。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青瑤峒的八十裡山古關

《千家洞故事》裡描述:瑤民進入千家洞有一段石梯。進入青瑤峒的八十裡山古關就要走一段石階梯。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青瑤峒内的夷襄水曾有十二個埠頭

《千家洞故事》裡說:千家峒内沿河有十二個埠頭。青瑤峒内的夷襄水(宜湘河)在流經峽口峒頭前的鐮刀灣柳船渡至渡船頭古渡這一段就曾有十二個埠頭。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青瑤峒内的三江口

《千家洞故事》裡說:千家洞内有三條河相彙成三江口;青瑤峒内就有夷襄河(炎井河)、歌渡源河、西溪這三條江在鐮刀灣柳船渡彙合歸一而形成三江口。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青瑤峒物形實體互相印證

青瑤峒内的古塘

《千家洞故事》裡說:千家洞有個古塘。青瑤峒内峽口箕山旁的深塘叫古塘。

青瑤峒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名、河名、文化遺迹等,在近代的瑤族千家峒民間文獻中可以得到驗證。

《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一文,說:“司馬遷《史記》記載: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共經曆三十七個皇帝,平皇是周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東周的第一位皇帝,執政時間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19年。”[6]

《千家洞源流記》、《千家洞》、《平皇卷牒》記載:“始祖曆代千家洞,遣流周朝三十七年(個)皇帝,統共八百七十三年……又一樣千家洞源流訊我祖宗是少數族人,現在年月很久,祖公是平皇帝的第三女婿,得了彭(平)王江山,平皇帝才送入千家洞。石門八十斤牛就進得……;平王與高王争天下,狗王幫助平王殺了高王。無處謝,想來就将二(三)女比對狗王為夫妻……盤護複舞如雲飛大海,七日七夜遙至高王國中”。[7]

盤福東、盤承新在《以史釋文 以物釋文——<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的論證>”》一文,說: “司馬遷《史記》說的: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共經曆三十七個皇帝中的平皇,是周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東周的第一位皇帝,執政時間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19年。灌陽、恭城等地瑤族珍藏的《平皇卷牒》《千家洞源流記》、《千家洞》、《千家洞古本書》記載的‘始祖曆代千家洞,遣流周朝三十七個皇帝,統共八百七十三年。我祖宗是少數人,現年月很久,祖公是平皇帝的第三女婿,得了鼓(平)王江山,平皇帝才送入千家洞’”。[8]

何英德研究館員在《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再論》寫到了《桂北盤瑤曆史歌》:“先有瑤來後有朝,盤護根源切記牢;龍犬圖騰化有道,盤護本是瑤家祖,高王得見化龍犬,盤護受領高王祿,久戀會稽好地方,會稽山上起華堂,起了會稽華堂府,榮華富貴永安康,生下六男女和六女,根基應起永流芳”。[9]“《藍山縣圖志》雲:‘瑤祭盤護,其祖堂在西廳左,祈福禳病則賽之,所謂盤護地’”。[10]

以上有關瑤族千家洞史料,與瑤族的曆史文獻《評皇券牒》記載的瑤族始祖盤護與三公主成婚後,入住全州青瑤峒會稽山繁衍後代,此地并成為了勉瑤文明發祥地的記載如出一轍。

青瑤峒瑤與舜帝淵源關系考究:大楚南會稽山舜帝南巡的舜皇山考 全州青瑤峒瑤與舜帝淵源關系考究:青瑤峒會稽山屬桂國領地考 全州青瑤峒瑤與舜帝淵源關系考究:古搖民屬于舜帝之後的文化圈考 舜帝之後與青瑤峒王瑤考論:全州青瑤峒内的盤護子孫

[1].《瑤風》,2019年春季号。

[2].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2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3].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4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4].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5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5].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188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6].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10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7].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15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8].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28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9].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117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

[10].包桂文主編:《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文集》第114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