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中新網北京2月21日電 題: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作者 謝雁冰 馬帥莎

天地互映的巨大中國結、有穿越感的“雙奧之城”時光倒流、餘韻悠長的熄火儀式……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再一次上演了中國式浪漫。開閉幕式有何不同?諸多“名場面”都是怎麼設計的?開閉幕式的“浪漫工程師”們是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引起共鳴的?在給我們帶來視覺盛宴之餘,開閉幕式又會給中國和世界留下什麼?

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閉幕式舞蹈總監、北京舞蹈學院教育學院副院長張文海接受中新社專訪,權威解讀北京冬奧會閉幕式。

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閉幕式舞蹈總監、北京舞蹈學院教育學院副院長張文海。 張文海 供圖

“名場面”思路盤點

記者: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有什麼相同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張文海:開幕式和閉幕式一個是上篇,一個是下篇,審美上、觀念上、風格上是一以貫之的。不同的是,開幕式時熱烈和激情會更多一些,閉幕式則更側重溫暖和感動。16天時間裡,運動員們非常辛苦,不管有沒有拿到獎牌都有收獲,是以閉幕式是自由的、溫暖的,表達幸福和快樂。

記者:閉幕式上,中國結吸引外界目光,和開幕式倒計時《立春》一樣,都巧妙地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在這點上,導演團隊是怎麼考慮的?

張文海:其實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和2008年奧運會有不同。2008年是宏大叙事,講述中國5000年曆史,演員比較多,用了很大篇章。今年在“簡約、安全、精彩”的創作原則下,簡約但不簡單,更直抵人心。

像開幕式前的二十四節氣《立春》,很科技,很直接,很有現代感,使得傳統文化和當下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也能夠讓全世界人産生共鳴。

張藝謀導演一直強調,我們不要做成博物館式的說教,傳統文化一定要讓當下年輕人、讓世界人有共鳴。是以,閉幕式上也是一樣,要做到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我正好也是負責運動員入場儀式的分場導演。全世界運動員入場時,天上地下都由巨大的中國結線條包裹。地上,晶瑩剔透的12隻冰鞋在冰面上勾畫出一道道線,編織成中國結。每隻冰鞋是一個生肖,代表中國十二生肖,載着提着雪花燈籠的孩子,傳遞孩子們的童心和愛心。天上,從“鳥巢”外面飛進來的“線”,在空中編織成中國結。天地互映,儀式和表演融為一體,一氣呵成。各國運動員不同膚色,穿着不同色彩的服裝走上中國結,流光溢彩,表示世界多樣文化彙聚、團結、包容。

為什麼用中國結?因為中國結既是中國傳統符号,又是永結同心、心心相連的象征,反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一起向未來”,也反映“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等等。而且外國人也能很容易解讀到這一點,是不二選擇。

記者:閉幕式上運動員入場環節的設計,是如何想到的?

張文海:閉幕式最大的主角就是運動員,閉幕式是運動員們歡騰的家園,要為他們呐喊,為他們喝彩,一定要讓他們舒服、放松,讓他們感覺幸福。

閉幕式運動員入場是混編入場,一共1500人左右。在疫情之下,世界各國留下來參加閉幕式的運動員人數超出我們的想象,可見北京冬奧會吸引了他們。伴着全人類經典之作《歡樂頌》的旋律,1500多位運動員與中國結,都是非常美好的景觀。

閉幕式一共有9個短片,展現北京冬奧會精彩瞬間、感動瞬間和告别瞬間。其中《2022,有我!》,彙聚了運動健兒摘金奪銀的時刻,讓大家再度為他們叫好。

記者:奧運會閉幕式有固定環節“緬懷”,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的“緬懷時刻”《折柳寄情》是如何考慮的?

張文海:這塊創意是難點,我們經過很多創意策劃,推翻了再重來,最後做成了悲傷少一點,感動多一點,面向未來多一點的形式。

《折柳寄情》的舞台以綠色為主色調,呈現冬去春來、春暖花開的意象,展現中國“輪回”的哲學思想,生命消逝的同時又是一種重生。同時,緬懷的是群像,其中的情感是面向世界的。

在中國古代,親朋好友分離時,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送給遠行的人。柳,同“留”,有惜别和盼歸的意思。閉幕式上以這樣的寓意,希望各國運動員在中國停留的日子裡,能留下美好回憶。

記者:閉幕式上,熄滅主火炬環節再一次讓大家震撼,其中又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理念?

張文海:閉幕式上熄滅主火炬環節,2008年北京奧運會璀璨經典的五環、今年晶瑩剔透的雪花,兩者交相輝映,我想應該會讓全世界感動,尤其是對“雙奧人”來說。這個環節,在視覺上、在音樂上,都是交相輝映的。2008年的《我和你》和今年的《雪花》,兩首主題歌同時呈現,更展現“雙奧之城”理念。

主火炬熄火時很慢,對節奏的把控非常到位。張藝謀導演說,這個時候不要着急,得屏住呼吸,要沉得住氣。火苗熄掉了,這時馬上要傳遞到全世界。主火炬外圍,旗杆是發亮的,寓意聚集在北京的火苗熄滅了,但是奧林匹克的火種還在不斷延續,是永遠不滅的。

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北京冬奧會閉幕式開始前,演員們在進行排練。 張文海 供圖

科技、舞蹈與音樂

記者:怎麼了解開閉幕式上科技和舞蹈的結合,其中有哪些困難?又有哪些亮點?

張文海:今年是科技奧運,科技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我們在文化和科技、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上已經做了很多嘗試。科技和藝術的融合,是技術和情感的融合。在簡約的原則下,我們運用科技作為表現載體,同人的情感進行互動,展現“人民性”和“簡約”。

開幕式上《雪花》節目的互動是臨時的,就在開幕式前幾天,導演團隊覺得讓小孩自由奔跑,比編排更有共情。我們使用科技實時互動,小孩跑到哪兒,那個地方就會發亮,科技和情感結合,把小孩天真的、浪漫的、自由的性格表現出來。這是在現場彩排後,又激發的靈感,但是導演團隊願意去冒險,認為值得。

其實,舞蹈背後是文化、政治、經濟,是一個綜合體,隻不過用舞蹈這個載體來表現。像奧運會這樣一個國家盛典,不管是舞蹈也好,音樂也好,都背負着、承載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中國的傳統和現代元素,它是用一個方式、一個載體去呈現。

記者:我們聽到“緬懷時刻”有《送别》的配樂,在音樂選取上,閉幕式有什麼原則?

張文海:“緬懷時刻”的音樂用了李叔同的《送别》,因為相對耳熟能詳。其實音樂也非常關鍵,音樂選用上,整個閉幕式有幾個原則,一是經典,讓世界人民有共情和共識,同時還要耳熟能詳,解讀要符合創意。

運動員入場儀式的音樂,用了《歡樂頌》,展現全世界運動員快樂歡聚、嘉年華般的氛圍。而且《歡樂頌》原是席勒寫的一首詩歌,本身就是表達愛。愛能夠化解一切,愛能夠包容和團結一切,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國界、跨越人心,将大家連接配接,是以《歡樂頌》非常吻合這個場景。

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幕後故事

記者:從開幕結束到準備閉幕式,在緊張的彩排時間裡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是怎麼解決的?

張文海:确實太困難了。2月10号轉場進“鳥巢”,我們進來的時候,“鳥巢”還在施工。

開幕式巨大的LED屏,動用了幾百人24小時拆。因為4号開幕式結束,我們10号是必須要進場的,拆不下來,舞美和裝置就裝不上去,閉幕式就會來不及。拆的時候,地屏要鋪上保護的闆子,不能排練,前三天都是交叉作業,這是跟時間賽跑,跟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做挑戰。大家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很多挑戰都是超乎常人毅力。

一天有時候要走4遍流程。我們認為還可以有更好的點子,是以需要不斷練,在開幕式當天我們還有一些微調。張藝謀導演幾乎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他是最辛苦的人,也是睡得最少的人。他彙聚大家的創意,非常敏銳、精準、有高度,能夠把大家的閃光點再次提升和落地執行,從文化上,從各種角度上,讓全世界認同。

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張文海在“鳥巢”内。 張文海 供圖

青年人視角

記者:您同時也有一個特别的身份,是北京舞蹈學院的教育工作者,而開幕式上95%的演員又都是青年人,您覺得這傳遞了什麼觀念?

張文海:今年演員群體沒有明星,展現人民性。演員都是青年人,大部分是大中國小的學生群體。我的本職工作是教師,也做了20多年了,開閉幕式讓我感到有未來感。

北京舞蹈學院參加過很多大型活動,學生群體參與大型活動,是現場版實踐教育,他們可以得到課堂之外的收獲。從小教室走入大舞台、大社會,對學生來講,是一種增量和賦能,學生們會了解到政治、文化、經濟、外交、科技、團隊。在這樣一個大舞台去曆練他的精神和認知,是大教育,是最美的課堂。

今年導演團隊也很年輕化,特别在視訊團隊、科技團隊,從業人員都很年輕。老中青幾代在一起,大家又都很平等,我們特别願意吸收年輕人的好想法,張藝謀導演是年紀最大的,但是他的思想很活躍,非常喜歡跟年輕人交流。是以大家看到開閉幕式不陳舊,反而欣欣向榮,朝氣蓬勃,很有科技感和未來感,這也跟團隊結構有很大關系。

記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又是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主創導演,您覺得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互相勾連的地方?

張文海:從教師到導演,從講台到舞台,這兩個角色的轉換是換一個視角,換一個環境,延續我的教學,延續我的藝術生命,我感到很榮幸。新時代的教師需要有綜合素養,需要有廣闊的視野和執行力。從教師到導演,對我個人能力影響非常大,這些最終又會反哺到教學上,是為了更好地育人。

開閉幕式“浪漫工程師”如何引起共鳴?專訪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主創張文海

張文海與張藝謀的合影。 張文海 供圖

個體與國家

記者:作為“雙奧”人,能否給我們進一步解釋下閉幕式上緻敬“雙奧”的理念?

張文海:今年在做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時候,主創團隊有很多壓力和挑戰。如何跟2008年不一樣?如何呈現不同時代中國人的世界觀、美學觀、藝術觀以及面向全球的姿态?14年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國力、文化自信也在不斷進步。

閉幕式上,“收口”很重要,是以我們想展現“雙奧”,想重溫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榮光,讓中國人民記憶中的一些精彩能夠重制。緻敬志願者環節,在2008年奧運會是中國首創,今年在志願者的選擇上,選擇了為兩屆奧運會服務的“雙奧志願者”,向他們緻敬。

記者:作為“雙奧”人,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講,您有什麼感悟?

張文海:我非常幸運。“雙奧”14年間,從創意上的變化,以及探讨問題的态度,我們做的事情是同國家站在一起的,把個人追求融入國家需求,踏着時代的脈搏去創作、去育人、去舞蹈,是非常幸運的。在中國逐漸強大的14年間,我們作為文化人,作為藝術人,也作為教育人,享受國家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經過這14年的曆練,看到了祖國的強大。在藝術、教學、育人上,我都有了成長,覺得格局更大了。

記者:在給我們帶來視覺盛宴之餘,開閉幕式又會給中國和世界留下什麼?

張文海:我個人覺得應該給世界留下一個新時代中國的新形象。如果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世界留下的是中國璀璨的5000年文明,那麼這次應該是讓世界看到中國新時代面向未來的态度、決心以及實力。

科技奧運彰顯活力、實力、自信,能夠讓世界對中國更加有信心。世界對中國更加有信心,中國就能和全世界人民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世界大環境下,國家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國家的信心就是人民的信心,我覺得北京冬奧會即是展現這樣一種精神,是以叫“一起向未來”。開閉幕式是“一起向未來”在觀念上的轉化。(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