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教育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培養孩子的内驅力,正是為了更好的點燃他們内心的火把

作者 | 夏天

昨晚,冬奧會閉幕了。

但谷愛淩和蘇翊鳴引發的青春風暴,依舊在沸騰。

微網誌上有關“如何複制谷愛淩蘇翊鳴”的話題,熱鬧非凡。

有人說:

“孩子和這兩個世界冠軍的距離,不就是我和他們父母的距離嗎?

他們的父母,一個名校世家,自帶學霸基因,另一個知名企業家,老早實作财富自由。

我既沒考上北大,也沒實作财富自由,如何複制?”

“他們有最好的天賦,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資源,最好的運氣,不是誰都能拿到王炸?”

也有人說:

“他倆的家庭和成功我們或許無法複制,但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精神卻值得我們學習和追求。”

深表贊同。

天賦也好,家庭背景也好,這不過是他們成功的表面。

真正推動他們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站在世界之巅的力量,其實是他們身上所爆發出的強大内驅力。

這才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也是每一個普通孩子将來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其實,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早就深入研究“如何讓孩子内驅力爆棚”,并給出了一個黃金配方:

自主感:我能選擇我想做的事

多巴胺:這件事好玩,讓我興奮

勝任感:我能做好這件事

聯結感:我能在一個充滿愛與支援的環境裡做這件事

回看谷愛淩、蘇翊鳴的奪冠之路,我發現:

他們的父母在這四點上,都給了孩子最好的保護和滋養。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自主感:

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朋友對兒子的學習很上心。

兒子學什麼,怎麼學,先學哪個,後學哪個,該怎麼總結複盤,朋友都規劃的明明白白。

學習時間更是安排的滿滿當當。

可是,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穩步前進,反而出現了厭學的苗頭。

朋友很苦惱:“為什麼我兒子就是不愛學習呢?”

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

谷愛淩的媽媽是一名滑雪教練,但她從沒有要求過谷愛淩一定要滑雪。

而是,鼓勵和支援谷愛淩嘗試所有自己喜歡的事,馬術、跑步、遊泳、攀岩、射箭、芭蕾、鋼琴……

當谷愛淩提出想要加入危險度很高,還會受到男性歧視的專業自由式滑雪隊時,谷愛淩的媽媽内心擔憂,卻依舊選擇支援女兒的決定。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當谷愛淩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跑步還是滑雪”時,媽媽也沒有用自己的經驗和判斷給她任何束縛。

哪怕是今年冬奧會,在第二輪比賽失利的情況下,谷愛淩想要嘗試所有女性都沒有嘗試過的最難動作——空中左轉四周半時,媽媽也沒有強迫她求穩保銀,而是告訴谷愛淩:

“OK,這是你的比賽,好好享受它。”

無論是重大賽事,還是日常喜好,她媽媽都給了她絕對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這不僅點燃了谷愛淩對知識和赢的渴望,更讓谷愛淩從自主感、掌控感中獲得了愉悅的體驗,和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力量。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自主性,他們都喜歡探索、模仿和掌控自己。

保護孩子的自主感,反而會促進孩子的内驅力。

蘇翊鳴在世界冠軍之前,就已經在影視圈嶄露頭角。

北京冬奧會申請成功時,他突發奇想要參加冬奧會,為國争光。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他的父母不僅沒有因為他放棄當演員的大好前景而阻撓,還大力支援他的決定,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滑雪訓練中。

于是,他每年幾乎要花300—320天專注于滑雪,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和毅力,用最短的時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準。

《内在動機》一書中寫道:

“自主感使人更願意做某事,這種意願通常來自興趣或事情的意義。”

一個孩子獲得的自主感越多,就越有投入這個領域的熱情。

是以,保護孩子的自主感,就從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開始。

這樣才能讓孩子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和不斷上進的持久動力。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目标感:

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的不斷向前

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我的孩子學什麼都提不起精神?

為什麼他總是剛開始躊躇滿志,中間半途而廢,最後不了了之?

記得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

“如果一個鉛球運動員在比賽時,沒有目标,那麼他的成績必然不會很好。

如果他心中有一個奮鬥目标,鉛球就會朝着那個目标飛行,而且投擲的距離還會更遠。”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學習态度懶散,容易懈怠,半途而廢,都是因為孩子心中沒有明确堅定的目标。

俗話說:“志不強者,智不達”。

一個孩子對夢想和目标的渴望程度,與他将來能夠取得的最大成就息息相關。

目标,是孩子努力奔跑的意義,也是孩子一往無前的動力。

12歲時,谷愛淩告訴媽媽自己想要去參加冬奧會,想要用中文跟大家打招呼。

媽媽知道她的水準遠沒有達到奧運的水準,但媽媽沒有直接否決她,而是幫她樹立目标,分解步驟:

“首先你要能去,然後你要能獲獎,然後才有采訪和打招呼。”

為了這個目标,谷愛淩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毅力,直到以完美的表現達成所願。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同樣的。

蘇翊鳴11歲退出娛樂圈,下定決心要當一名滑雪運動員,在自己的家門口站上冬奧會的領獎台。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為了這個目标,他不斷專注于每天的訓練。

他每天第一個上山,一直訓練到太陽下山,雪場關閉。

他不斷地琢磨,嘗試每一個高難度動作,絲毫不在乎自己摔了多少跤,失敗了多少次。

他把自己心中的“大目标”,拆解成一個個更容易實作的小目标:

今天要“專注力量練習”,明天要“好好學日語,多和教練交流”等等……

他内心堅定,頭腦清晰,一步一個腳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斷向前,直到他在冬奧會的空中留下一條完美的弧線,以1980度轉體傲視群山。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華茲華斯說:

“一個崇高的目标,隻要不渝地追求,就會成為壯舉。”

心之所向,無往不成。

是以,想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幫孩子确立目标。

隻有确立了目标,才能把努力的信念紮進孩子的身體裡,敦促着孩子锲而不舍,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去實作。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聯結感:

允許孩子犯錯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我以前很喜歡用威脅、打擊、責罵,來激起孩子的羞恥心,讓孩子“知恥而後勇”。

事實卻是,我越打擊,孩子越沒自信,越責罵,孩子越不想學。

是以,打擊和指責并不能激起孩子的内驅力。

隻有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始終跟他們站在同一邊,才能讓他們越挫越勇,繼續努力。

就像谷愛淩和蘇翊鳴的父母一樣。

他們都傾盡全力地支援孩子的熱愛,卻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

谷愛淩的媽媽說:

“你不必非要考斯坦福,也不必非要拿冠軍,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求知欲,一生不放棄學習。”

谷愛淩比賽失利的時候,媽媽沒有第一時間給她複盤,也沒有責備,而是緊緊抱住女兒說:

“我為你驕傲。”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谷愛淩反複研究參賽資料,媽媽淡定地說:

“沒事,咱們重在參與。”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無論任何時候,谷愛淩的媽媽都沒有用“最好”來要求過她,更沒有給過她壓力。

媽媽的“佛系”,讓谷愛淩擁有了面對失敗的從容,和對赢得強烈渴望。

蘇翊鳴的父母也是如此。

他們從沒把兒子比賽的成敗太放在心上。

就連這次冬奧會,兒子在北京緊張備戰,他們反而跑去海南旅遊,觀戰全靠電視。

蘇翊鳴的爸爸說:

“希望兒子能夠喜歡和享受比賽,盡力而為就好。

他的年齡還小,隻有17歲,這不會是他的唯一一屆奧運會,以後會有更好的成績。

即使有一天他不想滑雪了,不願意做運動員了,也可以随時放棄,回來考大學。”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有句話說:

“愛是世間最強大的力量。

它的強大之處在于,它能從内部建立與萬物的連接配接,并深入到萬物中去。”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援,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和最大的底氣。

有父母托底,孩子才能勇往直前。

是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急着責備孩子,也别給孩子亂貼标簽。

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向好向上的心,并耐心地鼓勵和引導他們。

隻有讓他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才會激發他們的内動力,讓他們變得更勇敢,更堅強,更有力量不斷地挑戰和超越自我。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勝任感:

給孩子鼓勵和誇贊

讓孩子樹立信心,直面困難

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曾說過:

“人類有勝任的基本需要,即相信自己能夠有效應對環境的需要。”

孩子更是如此。

他們天生渴望獲得勝任感,并深深地渴望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父母的肯定。

如果父母從來不給孩子一句肯定和鼓勵的話,就會打擊孩子的勝任感。

孩子在父母的貶低下,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陷入自我否定,甚至喪失努力的動力。

18歲的蘇翊鳴僅用3年半的時間,就到達了别的運動員10年才能達到的水準。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不是因為他天賦異禀、生而無畏。

而是因為父母從不間斷地誇贊和鼓勵。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他在訓練中意外受傷。

媽媽最先考慮的不是會不會影響訓練,而是先鼓勵他,穩定他的内心:

“寶寶,咱們不能去放棄這個滑雪。”

他剛剛進入國家集訓隊時就受了重傷,有半年的時間都不能訓練,隻能坐在輪椅上。

這對一個備戰的運動員來說,無疑是提前預告了敗局。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媽媽沒有說一句埋怨、責怪他的話,而是拿來同學的留言冊,讓他看看同學們對他的欽佩和鼓勵,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他:

“沒關系,振作起來,你可以的。”

除此之外,爸媽還帶着他一起觀看偶像肖恩·懷特的比賽視訊,激勵他重燃鬥志。

那是肖恩·懷特在平昌冬奧會上的退役之戰,最後一跳勇奪冠軍,看得小鳴熱血沸騰。

爸爸說:“你的時代一定會到來的!”

就這樣,父母的鼓勵讓蘇翊鳴堅強地挺過了所有傷痛,扛住了超越同齡人的巨大訓練量,并在他的心裡種下一顆永不熄滅的信念種子,讓他在大跳台決賽中釋放出了自己的全部能量,奮力跳躍,摘得金牌。

斯坦福教授威廉·戴蒙說:

“父母向孩子傳遞力量感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認為他們是有能力的。”

父母的誇贊和鼓勵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信心,有勇氣去突破,去戰勝。

2017年,谷愛淩在帕克城的一場比賽中因感冒發燒,出現失誤摔倒,隻獲得了第二名。

谷愛淩很不開心,媽媽抱着她說:

“沒事的,你特别特别棒。”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第二天,重感冒的谷愛淩依舊走上賽場。

媽媽鼓勵她說:

“加油,愛淩!”

最後,谷愛淩完美落地,打敗對手,獲得冠軍。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記得德國改革家馬丁·路德也曾說過: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沒有倒下。”

父母的誇贊和鼓勵,就是孩子的“最強助攻”。

隻要父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同時也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全世界都會給孩子讓路。

冬奧會閉幕,我從谷愛淩身上,發現了喚醒孩子内驅力的黃金配方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

主動學習的孩子,都有三個基本的内在驅動力:

好奇驅動力(即求知欲)、勝任内驅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驅力(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幫孩子樹立目标,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多鼓勵他們誇贊他們,激發孩子的内驅力,孩子才會出于自身的渴望,自發主動地把事情做好。

愛默生說:

“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麼他将永遠不會失業。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什麼去做,那麼他将永遠是自己的主宰。”

充沛的内驅力,是孩子持續努力,戰勝各種風浪和挫折,不斷地突破極限走向成功的最大法寶。

激發孩子的内驅力,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點個“贊吧”,願我們一起努力喚醒孩子的内驅力,育兒路上不焦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