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的浪漫!為什麼選擇折柳送别?導演揭秘

“緬懷時刻和聖火熄滅,都是奧運會的規定動作,就像是命題作文一樣。”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分場導演黃輝揭秘道,将這兩個重要的“規定動作”,進行中國式的詩意表達,可謂煞費苦心。

中國人的浪漫!為什麼選擇折柳送别?導演揭秘

關于奧運會閉幕式固定環節“緬懷”,2016年巴西裡約熱内盧奧運會上,葬禮第一次以緬懷先人逝者的形式登上奧運會舞台。而在南韓平昌冬奧會和日本東京奧運會上,都有“緬懷”環節出現。對此,黃輝說,盡管在中國文學、戲劇、影視作品中,常會有生死的表達,但在盛典式的演出進行展現,卻是個很大難題。

中國人的浪漫!為什麼選擇折柳送别?導演揭秘

“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張藝謀導演定了基調,要詩意表達。”黃輝說,曆經若幹輪的推翻後,終于在與總導演張藝謀和文學總撰稿于蕾不斷磨合的過程中,提到了“光的豐碑”。此後,主創團隊還尋找到另一個象征性的“語言”——折柳,“古人在分别時,會在城邊或河邊的柳樹上折段柳枝送給即将遠去的親人。于是我們想到讓演員們手上拿着發光柳條,用中國人的方式去講述緬懷、離别的故事。”黃輝說。

“緬懷”環節一開始,80個聖潔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腳下拖帶出一枝枝柳條,同時在螢幕上畫出古畫般的垂柳圖,微風吹過,柳絮紛飛,飛到螢幕四周,此時,365個男女老少出現了,他們手裡捧着發光的柳條,從四周向中間緩緩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此時,105束光沖天而起,形成“光的豐碑”,也讓中國人不由想起給逝去親人掃墓的情景。黃輝補充道:“設定365個人,意在365個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 ,日日月月年年的更疊,強調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觀。”

中國人的浪漫!為什麼選擇折柳送别?導演揭秘

關于這個環節音樂的選擇,曾有過20餘稿的更改。黃輝透露,音樂家們曾經創作過悲傷的、空靈的、空曠感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但在張藝謀看來,選擇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更為妥當。黃輝說,不斷尋找過後,最後大家的目光鎖定在了“長亭外,古道邊”的歌曲《送别》。

黃輝透露,《送别》最早是由孩子誦讀歌詞,但此後又做了重大修改,從《詩經》裡尋找寫柳樹寄情的詩句,再從唐宋明清詩詞中尋找,進而形成跨時代的情感表達。但最後,因為擔心國外觀衆了解困難,張藝謀和主創團隊商議,還是返璞歸真,不去朗誦裡面的詞。“不寫實,不唱,不朗誦裡面的詞,點到即止,讓每個人自己去填補留白,自己去體悟中國人生死觀的表達。”黃輝說。

中國人的浪漫!為什麼選擇折柳送别?導演揭秘

在時長3分02秒的“緬懷”環節中,主創人員更認為,不能隻停留在對逝者的思念就結束了,于是在音樂的最高潮處出現了反轉,“光的豐碑”變成了綠色,一萬多平方米地屏從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了一大片綠色。冬去春來,春回大地,中國人的生死觀昭然若揭,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這也是中國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的诠釋,也是對“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的升華。

來源:北京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