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從一塊冰、一滴墨、一朵雪花,到一個創意無限的點火儀式,北京2022年冬奧會将簡約、浪漫、童真、唯美的開幕式呈現在全球觀衆面前。奧運五環下,中國人的冰雪智慧凝聚成巨大力量,彰顯着中國的文化自信與時代審美。什麼是中國美學,什麼是中國人的情懷,什麼樣的設計最有力量?設計者們以設計的巧思、科技的智慧,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當下的價值觀念、體育精神、文化活力和技術成果。也正是這些絕妙、絕美的設計,共同構成了這場萬衆矚目的國際體育賽事的視覺盛宴,引領了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用獨特美學傳遞中國情懷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主火炬 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一朵雪花的故事貫穿始終,感動世界。運動員入場環節,引導員手持雪花引導牌帶領運動員們輪番登場。每片雪花與中國結紋樣巧妙結合在一起,以線條造型,展現出簡潔、空靈、浪漫的冰雪美學。随着運動員們入場結束,引導員手持雪花引導牌向場内圍攏,所有代表團的小雪花彙聚在一起,建構成一朵大雪花,與冰雪五環相呼應,與各個代表團的旗幟融為一體,演繹着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來”的願景。

為了把中國人對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了解融入雪花的設計中,設計團隊曆經近3年,經過了300多稿的反複修改打磨,隻為這朵獨一無二的雪花。談及此次創作,設計師宋晨表示,“傳統精神當代表達”是核心。從西方諺語“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雪花”,到東方詩仙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東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創意,為世界觀衆呈現了一場無與倫比的冰雪盛會。

會場設計曆來就是奧運會的一大看點,冬奧會也不例外。而北京冬奧會場館、場地設計,從一開始就把傳遞中國文化列為主要課題之一。“雪如意”“雪飛天”“冰絲帶”“冰立方”“雪遊龍”……這些充滿中國風的名稱,形象地描述出冬奧場館的建築之美,僅僅從名字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詩情畫意。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位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設計靈感源于中國的傳統吉祥飾物“如意”。“S形曲線的賽道在視覺上具有非常明顯的識别性,是以我們開始尋找它與中國文化符号之間的聯系。從椅子的扶手、博古架的細節,到彩雲圖案、刀劍的劍鞘等等,最後我們發現,中國文化符号中與S形賽道最契合的就是‘如意’。‘如意’是中國傳統的吉祥之物,外形和靈芝相似,象征着順心如意。”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張利介紹,受陡峭山體和低溫影響,國家跳台滑雪中心成為張家口主賽區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比如頂峰的位置要構成“如意”柄首的樣子就不能太小,但太大承重又有問題,設計團隊經過反複溝通,最終将頂峰的位置設計成空心圓,承重問題才迎刃而解。“雪如意”是以成為世界上首個在頂部出發區設定大型懸挑建築物的跳台滑雪場館。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

與建在自然山體上的“雪如意”不同,首鋼滑雪大跳台的設計更多的是來自對城市的關注,靈感則來自跳台競賽剖面曲線與敦煌“飛天”飄帶形象的契合,是以首鋼滑雪大跳台又被稱為“雪飛天”。滑雪大跳台這項運動的英文名字叫“Big Air”,有向空中騰躍、飛翔的意思,運動員從助滑到起跳、翻滾、落地,最大限度地往空中騰躍。是以,中國非常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飄帶就成了表達這項運動動感曲線最好的載體,以飄帶曲線構築的建築外形十分優美、流暢,傳遞出中國式的浪漫。張利說:“為了大跳台在首鋼園整體偏灰的工業背景下不顯得跳脫突兀,跳台整體高度不超過其旁邊的冷卻塔,且不能讓跳台深入水中太遠,做到盡量少去侵占湖面面積。這樣,‘飛天’飄帶在群明湖倒影的映襯下顯得靈動而飄逸,與首鋼園這座老工業區相得益彰。首鋼滑雪大跳台将會永久地記錄奧林匹克是如何融入城市更新當中的。”

這種象征意義的設計理念幾乎貫穿北京冬奧會的每個場館。形似“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設計靈感源于冰與速度的結合,盤旋着的22條絲帶形狀,猶如運動員高速滑進時冰刀留下的軌迹。“雪遊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由16個傾斜度和彎度各異的彎道組成,包括非常少見的360度回旋彎,宛如一條遊龍飛騰于山脊之上,是以被形象地稱為“雪遊龍”。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短道速滑隊頭盔圖案設計《矯若遊龍》

作為北京冬奧會整體視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冬奧服飾同樣于無聲處訴說中國、對話世界。冬奧賽場上被稱為“流動風景線”的制服裝備的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山水畫與展現中國傳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冬奧會核心圖形——雪山圖景。整體設計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線條濃厚淡薄,層次遠近虛實,傳統美學和冰雪運動跨界融合。在色彩選擇上,采用的霞光紅、長城灰、天霁藍、瑞雪白,均脫胎于中國傳統礦物色。在文化内涵之外,輕便、保暖,是冬奧制服的功能性必須。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制服的實際功效。

奧運會頒獎儀式是整場賽事中最具榮耀的高光時刻,是轉播鏡頭最為集中的場景。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雪上頒獎禮服“瑞雪祥雲”由中央美術學院團隊成員陳曦、陳亞萍、朱怡然及賀陽設計。據介紹,“瑞雪祥雲”的設計将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國際化的現代風格融為一體,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深衣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相連、對襟旋襖的形式,融入現代服飾特征,既展現傳統文化又順應時代潮流。設計以“瑞雪”“祥雲”兩個中國傳統吉祥符号為主題,并提煉冬奧會核心圖形中的山形與動感線條元素進行創作,以手推刺繡的形式展現中國傳統繪畫中“金碧山水”的技法,展現了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用現代簡約的手法展現中國韻味。顔色選用北京冬奧會色彩系統中霞光紅和天霁藍,結合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祥雲”元素,突出了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文化傳承。

另兩套頒獎禮儀服裝也獲得好評如潮。“鴻運山水”以中國名畫《千裡江山圖》為靈感,運用中國畫中的山水表現手法,将中國傳統山水圖像與冬奧核心圖形中的山影相結合,使古典與現代交融,青花山水躍然衣間;“唐花飛雪”的設計靈感則源自中國傳統唐代織物,提煉精簡寶相花紋樣和雪花圖案,結合北京冬奧會核心圖形中的光線圖案,既富有漢唐餘韻又包含時代精神。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在頒發北京2022年冬奧會紀念品儀式上的冰墩墩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獎牌“同心”

此外,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元素也被廣泛應用于冬奧會的各個角落,從早已露面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到體育圖示的“漢印”風格,從獎牌裡的同心圓玉璧到火炬上的祥雲,每一處設計都蘊藏着深厚的“東方美”。設計團隊巧妙地将傳統文化融入設計,讓每個觀衆都能從中感受到這種中國式的浪漫與美感,感受到中國的設計力量。

藝科融合讓冬奧簡約不簡單

秉承“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北京冬奧會彙聚了一系列智慧科技,用科技的力量和創新的觀念,通過更與時俱進的、多元度的表達方式,讓世界人民以全新角度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的設計語言。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三大賽區火炬台設計

具詩意的倒計時設計、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浪漫唯美的雪花火炬台、璀璨奪目的數字光影、獨具創意的環保點火……飽含冰與雪元素的開幕式,就充分利用現代數字科技的力量,科技感的加入讓視覺次元更加豐富。

前所未有的點火儀式已然創造曆史,這次大膽的創新成功在奧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總導演張藝謀所說:“點火的方式乃至火炬台的方式,是我們最大膽的一個設計和變革,百年奧運史上還沒有出現過。”

由中國結和橄榄枝結合而成的雪花台,在凸顯奧林匹克格言的同時,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有限的像素點位中利用程式控制像素形成符合幾何形狀的動态效果,比對實體燈珠點位。這是奧運曆史上首次呈現的以綠色環保為核心原則打造的微火火炬。它創造性地将手持火炬與火炬台有機結合,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這種中國式的“以小見大”“無為而無不為”的經典留白,以極具東方哲學的審美踐行着低碳減排的宗旨。

在開幕式“冰雪五環”章節中,一塊晶瑩剔透的“冰立方”緩緩升起,該數字裝置實作了技術創新的五面裸眼3D效果,24道雷射射向冰立方,在巨大的冰立方上雕刻曆史,從往屆冬奧會到北京冬奧會,在流光溢彩中,觀衆穿越着時空。雷射如畫筆一般将水墨冬奧運動人形動畫描繪而出,在創作過程中,黑弓Blackbow視效團隊将三維動畫轉化為雷射機需要的點位資料,并實作快速的效果疊代,滿足創意更新需求,這是數字科技對中國傳統水墨風格的解構與重塑。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美術總監陳岩說:“冬天給了我們一次很‘幹淨’的機會,我們有雪和透明的冰。冰本身是一種概念,這塊‘冰’是用LED組成的,LED本身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是如果讓它淋漓盡緻地刻畫出大家感覺上和心目中真正的冰,實際難度很大。此外,它面積很大,達到了3萬平方米。主要的播控系統設計,各個方面都蘊含了技術,這些在2008年是做不到的,現在有4G、5G、8K的支援,得以在鳥巢裡綜合展現。這是科技和藝術的典型融合,我覺得很神話,有種神筆馬良的感覺,我們隻是把其中的‘筆’換成了‘科技’。”

變幻萬千的光影秀、充滿賽博朋克風格的沉浸式互動投影、全息媒體打造的沉浸直播平台……冬奧會首鋼賽區,從巍巍華夏史到奧運冰雪夢,在科技的加持下都得到全景化、沉浸式的呈現。清華美術學院馬賽教授團隊将工業遺址的實體空間與數字空間完美結合,基于物聯網建構出多元數字孿生模型及智能管理系統,綜合打造出大尺度、低功耗、強體驗的園區。從能适應天氣等外部條件變化與場景模式變化的公共設施,到低能耗、強互動的夜景“光樂園”,再到基于5G、物聯網、多模态互動直播系統等技術支撐的未來體驗空間與直播體驗中心,冬奧文化與首鋼工業遺址在“妙筆”下實作深度融合。冬奧會後,這裡将形成可持續營運與發展的首鋼園區公共設施,成為向公衆開放的、沉浸式的體育運動體驗空間和文旅影視制作基地,持續綻放冬奧文化之光。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運動技能的精彩比拼,還在于賽事舉辦的服務品質。借助“5G+VR”技術,“冰雪項目互動式多元度觀賽體驗技術與系統”在本屆冬奧會舞台的亮相,讓“科技冬奧”從願景走向了現實。“過去大家看到的比賽直播畫面,是導播人員将多路錄影機拍攝的畫面合拼成的,導播切到什麼,大家就隻能看什麼。”專項負責人盛骁傑介紹,有了這項技術,觀衆隻要手持一部5G手機,便可自己當“導播”,随時改變觀賽位置,輕松體驗180度自由視角觀賽。除了滿足觀賽需求,“自由視角”技術對于裁判員判罰與運動員訓練也至關重要。得益于5G信号在賽事場館的全覆寫,本屆冬奧會轉播也擁有了全新模式——雲轉播。

據了解,賽事舉行期間,機器人将承擔大量防疫工作。它們分工明确、智慧快捷,堪稱最重要的“冬奧志願者”。比如國家體育館專門引入智慧出入管理系統,一套連接配接背景管理系統的智能安全服務機器人。隻要在這台機器人上掃一下身份證件,觀衆就可以在一秒鐘内完成所有手續查驗,包括身份登記、智能測溫以及健康碼、核酸檢測、疫苗注射等七步驟。正是這套智慧出入管理系統,在保障入場者安全通行的同時,也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無論是場館建設、賽事服務,還是觀賽體驗、裝備設計,本屆冬奧會處處彰顯着中國智造的“科技底色”。創新,不僅将這場世界矚目的冰雪盛會裝點得更加精彩,也必将為今後全民共享冬奧成果、推動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2022年北京冬奧會讓大衆不僅僅是單純地了解文化本身,更能夠參與其中得到共鳴與共情,打造全世界人民的集體記憶。從展示“我”變為展示“我們”,展現“一起向未來”這樣人類共同的情感。當由各國國名組成的潔白雪花,在悠遠的旋律中安靜地升起,這瞬間,“你”“我”“他”成為了“我們”。

2022年2月20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别報道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

冬奧之約 美在中國|引領奧運文化的新時代風尚

責編:陳曉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