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作者:裝甲鏟史官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随着《長津湖》及續作《水門橋》的熱映,這場發生在抗美援朝戰争初期的大型戰役在國人當中的知名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發了各路軍迷的熱烈議論。

在長津湖戰役後,遭到打擊的美第10軍從興南港登船撤往釜山,聯合國軍由此完全撤出了北韓北方。有網友提出這樣的觀點,美第10軍可以複制戰争初期的“釜山模式”,憑借雄厚的物資優勢和海空優勢固守興南港,等待增援,進而在北韓北方保住一個橋頭堡陣地,威脅中朝軍隊側後,牽制我方兵力,以待戰局變化。對北韓戰争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1950年8、9月間,美第8集團軍與南北韓軍殘部固守釜山防禦圈長達六周,進而吸引了北韓人民軍主力,進而使得仁川登陸收到奇效。

那麼固守興南是否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三方面分析這個問題:首先,美軍是否有守住興南的信心;其次,美軍是否有守住興南的能力;最後,美軍堅守興南有何意義。

驚弓之鳥莫敢守

第一個問題,美軍是否有守住興南的信心?答案是沒有!這點從美軍決定從長津湖撤退的決策過程可以看出。

1950年11月28日,當聯合國軍在北韓東西兩線均遭到志願軍的猛烈攻擊,陷入困境後,麥克阿瑟将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和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召至東京總部,通宵開會,最後決定轉入守勢。11月30日下午,第10軍向陸戰一師下達撤退指令,放棄長津湖地區向鹹興撤退。

12月8日,當陸戰一師尚在古土裡至真興裡的山路上緩慢南撤之際,麥克阿瑟就正式下令第10軍全體從興南港撤退,而在此之前的12月3日,占領元山港的美軍就已經提前開溜了。由此可見,麥克阿瑟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固守興南。

在志願軍的突然打擊下,美軍已如驚弓之鳥,喪失了守住興南的信心,這種崩潰的心态源于之前美軍高層對局勢的嚴重誤判以及對志願軍穿插迂回戰術的恐懼。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1950年12月中旬,驚慌失措的美軍從長津湖地區撤退到興南港。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前,麥克阿瑟對于志願軍參戰存在嚴重誤判:“入朝中國軍隊不過3~4萬人,在戰略上是象征性的,戰術上也僅僅是保護豐滿水電站等有限目的”。

是以,他指揮聯合國軍在東西兩線同時發動“聖誕節攻勢”,試圖在聖誕節前結束戰争。志願軍将計就計,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在東西兩線同時大踏步後退,将聯合國軍誘入預設戰場後迅速實施包圍,長津湖戰役就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

作為麥克阿瑟參謀長兼第10軍軍長的阿爾蒙德一向隻唯上不唯實,不顧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穩紮穩打的建議,強令陸戰一師及陸軍第31團級戰鬥隊孤軍北上。

當志願軍9兵團發起進攻,重創第31團級戰鬥隊,圍困陸戰一師後,阿爾蒙德對于志願軍的戰鬥力和兵力發生誤判,由輕敵冒進轉為畏敵如虎,而麥克阿瑟同樣對前線急劇逆轉的局勢深感震驚,在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撤退幾乎是一種本能反應,即便是有固守興南的心思,隻怕也是轉瞬即逝。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右)與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左)發生争執。

志願軍在入朝參戰初期之是以能屢戰屢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軍對中國軍隊的不了解,尤其不适應志願軍拿手的穿插迂回戰術。

美軍作為高度機械化的現代化軍隊對後勤補給也是高度依賴,而志願軍敢于脫離後勤保障,向對手的側翼和後方實施大範圍的穿插迂回,進而切斷美軍補給線,這種戰法在美軍看來既無法了解,更難以招架。興南港周圍地勢平坦,缺乏組織防禦的天然屏障,美軍也沒有構築完整的防線,對志願軍的穿插迂回束手無策。

誠然,9兵團當時已經元氣大傷,實際上無力強攻,但美軍高層對志願軍方面的情況也沒有切實掌握,搞不清志願軍後續兵力的規模和動向,是以全然沒有把握守住興南港。

後來接替沃克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參透了志願軍“禮拜攻勢”的秘密,針鋒相對地采取固守待援和磁性戰術,并在第四次戰役的砥平裡戰鬥中取得勝利,此後美軍才重拾信心。

地狹兵少補給難

第二個問題,美軍是否有守住興南的能力?答案毋庸懷疑,肯定是有的。

套用釜山防禦戰的模式,美軍脫離長津湖的山區,進入興南港周邊的海岸平原,便于發揮機動優勢和火力優勢,背靠興南港,可由海上補給,美國海軍艦隊和駐北韓南部及日本的空軍部隊均可提供強有力的火力支援,同時美軍強大的工程能力在短時間内構築出完善的環形防禦陣地也并非難事,對于缺乏重武器,更無海空支援,攻堅能力欠缺的志願軍而言,要想吃掉背水一戰的美第10軍難度系數還是極高的。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1950年9月,堅守在釜山防線上的美軍士兵,可見美軍陣地處在一片丘陵地形上。

然而,興南港畢竟不是釜山,戰場環境有所差異,對于美軍防禦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首先,興南港地域狹小,沒有可以依托的自然屏障,缺乏防禦縱深。釜山防禦圈雖然以釜山為中心,但主要防線卻在距離釜山數十公裡乃至上百公裡的外圍,其防線總長達230公裡,其北側防線利用連續的丘陵地帶,而西側防線主要依托洛東江屏障,是以防禦縱深較大且有地利可供利用。

相比之下,興南港位于一片不大的海岸平原之上,東南兩面臨海,北面和西面都是高聳的山地,防禦縱深最大也不過30公裡左右,而且無險可守,隻能利用火力優勢阻止可能發起的進攻。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釜山防禦圈(左)和興南港防禦圈(右)的對比,後者面積狹小,縱深不足。

其次,即使最有利的地形、最完善的防線也需要足夠的兵力才能加以利用,而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之後恰恰缺乏兵力。

根據資料,美軍第10軍擁有10萬之衆,下轄陸戰一師、陸軍第3步兵師和第7步兵師,配屬南北韓第1軍(下轄第3師和首都師)和少量英軍,即使在長津湖地區蒙受了萬餘人的損失,其兵力數字仍相當可觀,但其中可靠的戰鬥部隊其實數量不多。

南北韓軍在志願軍面前是标準的軟柿子,難堪大用,按照“先打弱敵”的原則志願軍慣于集中兵力先在南北韓軍的陣地上打開突破口,美軍如果讓南北韓第1軍頂在前面當炮灰,反而可能導緻防線過早崩潰,維持後方治安,清剿遊擊隊才是南北韓軍的正确使用方式,是以3萬多南北韓軍隻能給美軍壯壯聲勢。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長津湖戰役期間的南北韓軍士兵缺乏訓練,很多人都是強征入伍,士氣低迷。

想守住防線終歸還得靠美軍自己,但美軍人數雖多,但戰鬥部隊比例偏低。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後勤保障人員越多,在美軍而言尤其典型。

在美第10軍的總兵力中,工兵、汽車兵、通信兵、衛生兵、憲兵等非戰鬥人員的比例很高,而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步兵、炮兵、坦克兵和偵察兵的人數比想象中的要少。以陸戰一師為例,長津湖戰役前總兵力加強至2.4萬人,但是一線步兵部隊僅有9個營約1萬人,而在撤到興南港後統計發現,4418人的傷亡雖然隻占總兵力的18%,但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傷亡比例高達44%,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第7步兵師的情況比陸戰一師還要差,下屬部隊要麼傷亡慘重,要麼長途撤退,精疲力盡,需要休整方能再戰。至于第3步兵師雖然建制完整,但屬于臨時動員的部隊,編入了大量南北韓士兵,由于參戰較晚,官兵也缺乏戰鬥經驗,軍長阿爾蒙德對該師的戰鬥力也不放心,将其部署在後方用于防守港口。總之,美第10軍以現有兵力能勉強守住興南,但要采取更大的動作,必須增派部隊。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在長津湖戰役期間,美軍卡車将陸戰一師的陣亡者屍體運到集中地點準備掩埋,美軍一線步兵傷亡比例較大。

最後,相比釜山,興南港遠離後方基地,後勤補給距離長,長期固守的成本較高。

釜山位于北韓半島最南端,與日本僅隔一條北韓海峽,航運便利,空軍戰機可以直接從日本基地起飛支援前線,部隊調動也十分便捷。

興南港位于北韓北部東海岸,無論距離北韓南部的基地,還是日本海岸都非常遙遠,不論是運送給養裝備,還是調遣部隊,或是提供空中支援,要麼沿北韓東海岸北上,要麼飛越日本海,遠不像釜山那麼容易。

短期尚可維持,長期則必然耗費大量資源。

偏遠孤師成雞肋

美軍堅守興南港有何意義?對戰局發展會産生怎樣的影響?這個問題可以先從釜山防禦戰的意義說起。在北韓戰争初期,聯合國軍堅守釜山的意義有兩點,前期為後續援軍抵達争取時間,後期則是牽制人民軍主力,為仁川登陸創造條件。

那麼,固守興南是否具備類似的價值呢?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興南港(藍色标記處)向北、向西深入内陸後都是連綿的山地。

首先,必須承認,美軍固守興南港從戰略态勢而言,的确是在中朝軍隊的後方打上了一顆釘子,會牽制我軍兵力。

可是,實際牽制作用相當有限。雖然以志願軍的攻擊能力要強行殲滅在興南港猬集一團的美第10軍很困難,但要看住它卻不難,因為興南港周邊的崇山峻嶺就是最好的鎖鍊,中朝軍隊隻要牢牢控制住關鍵的山區道路和隘口高地,就能限制美軍的行動。

同時,相比聯合國軍的裝備優勢,志願軍最大的優勢在于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儲備,監視興南港美軍所需的兵力對于中國的動員能力而言壓力不大。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高度機械化的美軍在北韓北部的山區能夠通行的道路極其有限。

其次,既然牽制作用對戰局影響不明顯,那麼興南港橋頭堡對于美軍的價值更多地在于充當在北韓北部重新發動攻勢的跳闆。

美第10軍由興南發起反擊無非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向北直撲中朝邊界,威脅中國本土;一個是向西,與西線美軍遙相呼應,兩面夾擊中朝軍隊。

然而,無論選擇哪個進攻方向,都将不得不再次進入交通困難、易守難攻的山區。北韓半島北部的山區基本與長津湖地區類似,存在道路稀少、通行能力差的問題,高度依賴公路的聯合國軍隻能沿着山間有限的幾條公路行軍和作戰,如果孤軍深入很可能再次陷入長津湖戰役中被分割包圍的境地。

同時,聯合國軍的火力優勢和空中優勢在山區也會大打折扣,反而更有利于志願軍發揮靈活機動的戰術優勢。

是以,志願軍和人民軍隻需要以少量兵力依托公路沿線的制高點節節阻擊,再對公路、橋梁、隘口實施破壞,對聯合國軍的補給線實施襲擾,就能有效遲滞聯合國軍的行動。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聯合國軍來說,興南港完全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如果以美第10軍現有兵力堅守興南港不退,10萬大軍反而會被中朝軍隊以少量兵力牽制,完全是事倍功半。如果想從興南港重新開機攻勢,勢必要從西線戰場抽調兵力增援,且短時間内無法通過西面山區支援西線戰場,又無法通過北部山區威脅中朝邊境。顧此失彼之下,實力大減的西線美軍恐怕連現有的戰線都守不住。

如果從美國本土或其他地區調兵,又不符合美國與蘇聯對峙的根本戰略,況且在中國參戰後,原本就無意擴大北韓戰争的華盛頓當局已經放棄了占領全北韓的戰略企圖,開始尋求體面結束戰争的途徑,在此背景下堅守興南港就更無意義了。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興南港與釜山港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簡單複制并不可行。

如果長津湖美軍不撤退固守待援,會不會成為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對于美第10軍而言,從興南港撤退是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