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這是體育的盛宴,也是文化的盛宴。

從奧運獎牌同心圓玉璧、跳台滑雪場“雪如意”濃縮的中國元素,到開幕式上一朵雪花、主火炬“一葉知秋”傳遞的中國哲學,北京冬奧會,成功向全世界講述了一個意蘊深厚、韻味悠長的中國故事。

一批有才華、有夢想、有文化自信的中國青年登上冬奧舞台,共同參與到這一宏大、動人中國故事的講述中。

賽場内,谷愛淩身着龍紋運動服從高台飛躍而下,冰球隊“門神”周嘉鷹身着龍紋護具撲出對手5個點球,冰舞選手王詩玥、柳鑫宇身着取意自《千裡江山圖》的青綠色賽服,演繹中國風曲目……在北京體育大學冬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鄒新娴看來,“運動員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充分認同,豐富了奧林匹克文化”。

賽場外,一批“90後”青年成為開幕式視覺效果設計者,青年設計師的想象力為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網走紅埋下伏筆,還有年輕華人插畫師因冬奧郵票讓世界認識中國設計力量……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共同在冬奧舞台上書寫了精彩的中國故事。

1931年,“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先生在《奧林匹克回憶錄》導言中寫道:“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道德理念,肩負着對世界青少年的教育使命。”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随着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1915年,《新青年》發刊詞對中國青年崛起的百年追問,得到了響亮回答。

新一代中國青年在冬奧舞台上施展才華、綻放自我、擔當大任,他們血液裡的中國文化基因沸騰,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自發表達、自信展示,成為北京冬奧中國故事裡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把傳統文化命題具象化的表達者:

“他們就像《狙擊手》裡的五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這句耳熟能詳的詩詞,如何在冬奧的舞台上呈現給全世界觀衆?讓參與開幕式視覺設計的廣州美院的大學生犯了愁……

如果說這屆冬奧會講了一個全新的中國故事,那麼故事起源就是開幕式上的一塊“冰”。

從巨大“福立方”的技術呈現,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視覺表達……去年4月起,一群青年人把鳥巢當成第二個家,經過無數次的細化、調整、演算,每天攻堅克難到淩晨四五點,一塊裸眼3D的冰終于在鳥巢誕生。圍繞這塊冰,才有了更多融入中國符号的“中國式浪漫”的呈現。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福立方”制作效果圖

蘇明澤今年23歲,是廣州美院研究所學生。2021年7月,他和同學劉蘇晨、張俪、金帥、陳子健、譚文隽,加入了青年藝術家曹雨西工作室團隊,參與到冬奧會開幕式視覺設計制作的工作中。

蘇明澤第一次踏上鳥巢的地屏,就驚呼“有種夢想照進現實的感覺”。同時他也發現,要在這樣一個一萬平米的大螢幕上去做大體量的數字化呈現,是全世界從未有過的嘗試。

曹雨西是蜚聲國際的數字視覺藝術家,2020年選擇從紐約回國發展,彼時,他與幾位學生的相識不過2個月——2021年5月他在廣州美院開設了一門“表演設計”課,6名研究所學生是他課上的學生。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團隊

曹雨西和學生接到的任務是,要在鳥巢地屏上制造一塊立體的冰。張藝謀要用這塊巨大的冰——“一塊喜慶的冰”,展開整場開幕式故事的講述。

在一次和導演的視訊會上,同學們了解到張藝謀的想法,要制造一個“老天爺的光刻機”——從天上用光往一塊澄淨透亮的冰上雕刻福字兒。他們絞盡腦汁、通宵達旦地做了很多種想象中的光刻機,結果被導演一句冷冰冰的“不行”打回了現實。

從“不錯的萬花筒”到“老天爺用指甲蓋摳的福”再到最終的“福立方”……整整半年後,當同學們從張藝謀口中得到“還行、能用”的評價時,大家歡呼雀躍、抱成一團。

“最終,我們将傳統平面設計的内容,新興媒體藝術以及媲美電影特效大片的合成邏輯,完成了這個‘天方夜譚’的想法。”曹雨西說。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蘇明澤在團隊中負責三維模組化和技術美術。在他看來,整個創作過程最艱難的部分,莫過于黃河之水的表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李白回蕩千古的詩句,該如何用視覺手段呈現?

“50幀合成一秒、渲染一幀要1小時,要想展現瀑布的體量,流體模拟加上數以億計的粒子運動,超乎了機器的承載能力。”為此,幾個制作團隊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和理念,反複嘗試改良。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把傳統文化命題具象化,是第一道難題。一開始,有的小朋友會不了解,覺得明明可以做得更酷一些。随着後來做得越來越深入,他們發現,原來中國文化就是最酷的。”曹雨西感觸很深,遊學美國多年的他,第一次與中國“90後”青年學生“并肩戰鬥”。

開幕式結束後,曹雨西在微信群給同學們發了一段話:“感恩這幾個月與你們相識結緣。這一路和你們一起奮戰,無數的起伏考驗,你們都堅強地挺下來了,不怕委屈地扛下所有壓力。”“我覺得你們,就像張藝謀電影《狙擊手》裡的五班。”

冬奧吉祥物全球風靡的背後:

他們讓“ 冰墩墩”變得“暖烘烘”

當“冰墩墩”刮起全球旋風時,外界對設計團隊裡青年人的貢獻也許知之不多。他們把對網際網路“萌”文化的思考融入設計,為“冰墩墩”的走紅埋下伏筆。

早在過年前,葉梓琪就隐約覺得“冰墩墩”會火。那時他給特許商店打電話訂貨,店員告訴他,貨不多了。他天真地以為會很快補貨,直到求“冰墩墩”的好友們打爆了他的電話。

葉梓琪是廣州美術學院的“85後”教師,也是“冰墩墩”的主創成員之一。這個14人組成的設計團隊裡,最小的成員是“95後”。團隊裡既有經驗老道的導師,也有天馬行空的熱血年輕人,這為“冰墩墩”面世後的“老少通吃”打下基礎。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冰墩墩設計團隊

“14個人缺一不可。”冰墩墩設計團隊總執行、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平雲說,“團隊成員集思廣益,相比單槍匹馬,更易打破僵局”。

“冰墩墩”的整個設計過程,一直展現對青年人的尊重。從一開始,葉梓琪和團隊成員對“冰墩墩”的設想就是一定要很萌、很可愛,要讓年輕人喜歡。“從傳播度和商業性的角度來看,帶有‘萌文化’色彩的形象更能在網際網路上‘火’起來,更貼合年輕一代心理,更能帶動消費。”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冰墩墩”設計團隊

為了尋找熊貓的“萌”,葉梓琪和團隊去了趟四川卧龍大熊貓保護基地。在那裡,他們收集了上萬個不同的熊貓形象,和飼養員“讨”來各種熊貓的萌照,每天觀摩“找感覺”。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熊貓走路其實是“内八”,為此團隊重新調整了“冰墩墩”的腳部,顯得更加“憨”态可掬。

“冰墩墩”那雙惹人憐愛的無辜眼,引發了很多網友共鳴。在葉梓琪的電腦裡,能翻出20多版不同的熊貓眼睛草圖,大小形狀各異,有一版還融入了平劇元素,想象“冰墩墩”帶着戲妝。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冰墩墩“進化史”

“為了讓‘冰墩墩’更有動感和科技感,設計的最開始階段,我們三維團隊就介入了。”葉梓琪負責的正是三維部分的工作,讓“冰墩墩”實作從2D到3D的飛躍。

他發現,套上冰殼的“冰墩墩”在燈光下很難呈現臉部輪廓,遮擋了它本身的萌态,為三維模組化帶來很大的難度。一次在吃飯時,團隊年輕人“條件反射”地注意到盤子上正在融化的冰塊,觀察冰融化後對後面食物的呈現效果,這給了大家極大啟發。

在嘗試了200多種方案後,一種陽光下的冰雪效果成為了最優解。“乍一看是冷和硬的,實際上卻帶給人一種溫暖、可愛的感覺。‘冰墩墩’其實‘暖烘烘’,契合人類對愛與溫暖的追求,更能引起大家的共情。”葉梓琪說。

如今,帶着透明亮麗柔軟外殼的“冰墩墩”,已然成為無數人心目中浪漫自信、開放包容中國形象的情感對應物。在它成為全球“頂流”的背後,是中國新一代青年人想象力、創造力、感受力的綻放。

北京冬奧會主題郵票設計者:

“東方文化是她作品的骨骼”

聯合國首次為冬奧會發行主題郵票,設計者為廣州大學畢業的“90後”阮菲菲。她說,中國文化背景是她在國際舞台發光的關鍵所在。

春節期間,一條消息刷屏了廣州大學校友的朋友圈。聯合國首次為冬奧會發行主題郵票,設計者是廣州大學畢業的“90後”女生阮菲菲。

阮菲菲深圳長大、廣州讀書、紐約生活,畢業僅7年時間,已成為一名享譽國際的華人插畫師,不僅将美國插畫師協會、英國視覺創意平台等多個國際獎項收入囊中,還受邀與卡帕、奔馳、巴寶莉等國際品牌合作。

她為冬奧設計的郵票,票面上高山滑雪運動員、單闆滑雪運動員、花樣滑冰運動員淩空飛躍,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繪畫線描特點,在靜止的畫面制造速度感,行雲流水般流暢。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阮菲菲說,中國文化背景是她在國際舞台發光的關鍵所在。她常用中國墨水和毛筆,更傾心于中國傳統藝術的“留白”手法和“大道至簡”的理念。“留給觀衆想象空間,比‘把話說完’更好。”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阮菲菲

“紐約的生活就像她作品的皮肉,東方文化才是她作品的骨骼。”在中國美協理事、動漫藝委會副主任金城看來,阮菲菲代表的一批90後藝術家,具備更強的在國際舞台演繹中國文化的能力。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此前,BBC制作的科幻劇《神秘博士》請阮菲菲設計一組海報,在歐美走紅。在這組海報中,她以劇中的時間機器為主角,讓它穿梭在中國的北京、杭州、武漢、廣州、成都、上海等城市,中國風和英倫元素巧妙結合。

近年來,從故宮文創到河南衛視《唐宮夜宴》走紅全網,在中國青年一代中間掀起前所未有的“國潮熱”。陳少峰調研發現,在潮玩設計者中,85%以上來自國外或者擁有留學背景,是以越來越多的留學歸國設計人才無疑将展現出更強的文化IP制作能力,用全球化的視野把中國故事講得更生動、更形象。“他們更能放飛中國文化的想象力。”

另一項報告顯示,在關注“國潮”群體的年齡分布上,90後占據占49%,其次是00後,占比26%。出生于1995-2009年之間的“Z世代”,逐漸成為國潮消費的主力軍,這個總人數約2.6億人的Z世代人群,成長于資訊世代,受到全方面多角度的文化熏陶,他們是中國潮牌、國産動漫和大國科技的追逐者、消費者和創造者。

在北京體育大學冬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鄒新娴看來,青年一代已成為展示、講述中國文化的新鮮力量,讓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成功豐富了奧林匹克文化。

對話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

他們在文化上更自信、更能平視世界

南方日報:在這次冬奧會中,您最有感觸的是什麼?

張頤武:在北京冬奧會的各個領域,我們能看到“Z世代”力量的凸顯,比如設計團隊、運動員、志願者很多都是“95後”甚至“00後”,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Z世代”,他們已經開始接觸社會,進入各行各業扮演重要角色。

可以說,一批20多歲的中國年輕人登上舞台中心,在中國各個領域發揮作用。正因如此,我們能夠聽得到,年輕一代的聲音越來越強;我們能更強烈地感受到,年輕一代敢闖敢拼的精神,和他們身上的自信與活力。

南方日報:您認為,是什麼樣的因素造就了他們的這種自信?

張頤武:首先,他們生活在中國發展最快的階段,成長于民族向高點邁進的曆史程序。中國國力強大、經濟發展巨大成就對他們産生了深刻作用,他們沒有曆史重負,對國家的認同感更強,擁有更強的文化自信。

其次,中國向世界全方位的開放交流給他們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他們的國際經驗更豐富,視野更加開闊,他們能夠汲取更多的知識,實作夢想有更大的空間,能夠更為平和自信地去平視西方文化、面對世界。

同時,他們是網際網路的一代,他們接觸的資訊、對全世界的認知程度很高,比如這次18歲運動員蘇翊鳴中文、英語、日語都很好,從小就在國際賽場上摸爬滾打,他們擁有過去幾代人都難以企及的受教育程度,他們更明白如何去向世界展示自己,講好中國故事。

南方日報:這一代青年人,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表達有什麼特點?

張頤武:“國潮”熱,就是新一代青年人鼓動起來的浪潮。現在很多品牌或流行文化裡,包含了非常多的中國元素。為什麼?就是因為年青一代的文化自信,他們對中國文化更有興趣,更願意學習、願意體驗、願意參與。比如河南衛視走紅的《唐宮夜宴》等“奇妙遊”系列作品“出圈”,背後就有很多年輕力量的靈感支援。

這一代人對西方更了解,對世界更了解,對自己的文化也更了解,他們有更為強烈的願望,把中國文化轉化為自己的表達。于是我們看到,他們總能自然而然地把中國文化元素、中國文化精神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創作裡。他們更為迫切地在世界舞台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更為鮮明地向世界展現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記者】黃堃媛 李培 劉長欣 王凱

【實習生】何蕊詩

冬奧舞台上的中國“青年說”

【作者】 黃堃媛;李培;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