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本歲時節日來曆,探尋古老東方國度裡的節日起源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過完“大年”才算真正過完年了,是以有人提議說,春節的假期應該延長到“正月十五”,好不容易盼到的過年假期,年還沒過完呢,就又要上班了。隻能翻着月曆盼,下一個節日是什麼時候呢?我們來盤一盤吧。

除了過年,中國的傳統佳節還有很多,每一個節日都各具特色。隻不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劇的當下,随着西方一些節日和習俗傳入中國,如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部分地沖淡了我們對傳統節日的熱情。

中西方的節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中發育而成的兩種文化形态,都包含着自身曆史文化的特色内涵。在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裡,每一個傳統佳節都有其曆史來源,這些歲時節日,就像點綴在歲月深處的璀璨珍珠,每一顆都熠熠生輝,燭照着生活,足以使那些平凡的日子,都顯得格外生動。

4本歲時節日來曆,探尋古老東方國度裡的節日起源

《中國古代歲時節日》

那麼古代的節日到底是如何形成、确立的呢?

中國傳統的節日,是伴着二十四節氣的草木芬芳,悠然降臨的。立春、上元、二月二、上巳、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陽、下元、冬至、臘八、除夕等節日,都彰顯着古人對生活的情懷,映射出他們的四季更疊。

這些歲時節日,絕非憑空杜撰而來,而是古人在長期觀察自然,進而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産生的。

遠古時期,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和北鬥星辰的變化,建立了最早的時間系統,确定了春分、秋分兩個分點和夏至、冬至兩個至點。随後,确定了季節和年節,并相應推出了天幹、地支紀元法。

至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最終定型。而中國的歲時節日,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二十四節氣,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這些節日的應運而生,一方面是古人觀察、體悟、審視自然萬物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古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思想和智慧不斷精進的生動寫照。

4本歲時節日來曆,探尋古老東方國度裡的節日起源

《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加之在農耕時代,各類宗教潛移默化的濡染和影響,以及為紀念名人和某些事件,着意營造出的某種文化意蘊,這些都為歲時節日增加了強烈的人文色彩。(比如為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就節日風俗而言,許多節日元素早在遠古時代已經出現了萌芽。流傳至今的春節、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節日元素,大部分在先秦時代就已形成 ,節日習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的基礎上,信仰色彩濃厚。同時,節日大多是一些需要防範、禁忌的日子,如春節避山魈惡鬼,上巳禊祓等。

4本歲時節日來曆,探尋古老東方國度裡的節日起源

《風俗通義校注》

到了漢代,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促進了各地區風俗的融合,先秦時期的荊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吳越文化圈、齊魯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漢代逐漸融為一體,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對節日風俗的統一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其次,漢代節日定型與當時科學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太初曆"确立了以建寅月為歲首,打破了先秦時代的原始崇拜信仰,為節日風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今天,許多節日禮俗大多可以在漢代找到它的源頭。

比如最早出現“中秋”一詞是在《周禮·春官·籥 (yuè,樂器)師》中:“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秋分晚上祭月,也就是所謂“迎寒”。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戰國已經出現,至漢代,《淮南子·覽冥訓》講月精實為蟾蜍,是由後羿妻姮娥所變,即後世所說的嫦娥。劉向《五經通義》講:“月中有兔與蟾蜍”,于是又産生了月中有蟾蜍、玉兔搗藥的傳說。而吳剛伐桂的傳說從《淮南子》“月中有桂樹”的記載可見端倪,至唐《酉陽雜俎》則呈現出一個吳剛學仙有過、谪令伐桂樹、樹随創合永無止境的完整故事。

還有被當做中國情人節的七夕,誕生之初并非是為情侶相會而設立的節日。七夕節在七月七日,是出于古人喜歡選擇月日相同的陽數好日子作為節慶的習慣。古人觀察織女星一年一度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當織女、牽牛出現時,正值農作物從繁育期到收獲期,引起了人們注意。是以古人最初設立七夕節是為了祈求神靈為他們帶來繁育和豐收。

4本歲時節日來曆,探尋古老東方國度裡的節日起源

《歲時廣記》

到東漢時期,七夕節已同女紅即蠶織聯系在一起。由于織女的名稱,使人聯想到女紅,進而乞巧。《史記·天官書》記載織女是天女孫,東漢末年的占星書《荊州占》提到:“織女三星”王者至孝于神明,則三星俱明;不然,則暗而微,天下女工廢。”是以七夕又為乞巧節,是女兒們向織女祈求讓自己女紅精進的日子。

從“一進制伊始,萬象更新”的元旦拜年至歲末的守夜,節日有着古老的曆史;無論是清明踏青祭祖,還是七夕乞巧,都有動人心魄的民間傳說;餃子、年糕、粽子、月餅以及臘八粥,這些年節的象征食品,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含義……

人類了解自己的曆史,不能忽略歲時節日。中國古代節日為中國曆史與文明程序所特有,是以整個文明體為時空背景的多元一體的歲時空間,它是中國曆史與文明程序中所特有的。不斷延展的節日與節日活動,既是不同時空共同的人文标志,又是不同時空人們共同的精神歸宿。

是以,無論中國人身處何時、地處何方,幾乎都能讀懂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傷感惆怅;也都能在中秋節日找到與蘇轼“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相同的内心世界。這些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構成的文化精神與情感紐帶,是我們獨有的民族信仰與家國情懷。

Interactive Q&A

你最喜歡的節日是哪一個呢?

4本歲時節日來曆,探尋古老東方國度裡的節日起源